“2013 年我剛在北京開店,餐廳保底工資只要 2300 元,那時候 ,招人很容易。如今,基層服務員保底工資開到 3800 元,并且包食宿有提成獎勵,基本福利措施也比較完善。即便如此,我店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到兩個員工離職,但要再想招人,卻不像當年那么容易了。”
這是北京百子灣街頭一家烤串店老板張榮對于餐廳人力成本不斷提高還面臨著“招工難”最深切的感受。
這樣的煩惱,很多餐廳老板都感同身受。
“其實招人說難也不難,關鍵是看你給多少錢。”
張榮頗有些無奈地解釋:
“店里一共16 個員工,店長工資最高有 8000,平均下來每個員工的工資大概是 4500 元。我們的社保是足額交的,每個月也得兩萬多。夏天生意好,一個月能有 40 多萬的流水。現在馬上入冬了,吃烤串的人明顯少了很多,但是員工工資不能減啊。”
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
? 人力成本成餐廳老板“心病”
眾所周知,餐飲行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力成本一般能占到餐廳整體營業收入的 30% 左右,這對于企業來說無疑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從前段時間上市的海底撈招股書中可以發現,其每家餐廳通常配備 100 至 150 名員工,2015 年~2017 年,海底撈員工成本由 15.72 億元增長到 31.19 億元,占海底撈收入比重從 27.3% 上升到 29.3%,即海底撈每年要拿出近三分之一的收入來用于發放員工工資和其他各項福利。
因為有著成熟完備的員工晉升體系和優于同行業的薪酬福利水平,海底撈員工流失率較低。但是,其他的中小型餐飲企業就不那么容易了。
“員工工資每年都要上調,漲少了留不住人,漲多了僅有的利潤都被分掉了。開餐廳是要承擔多種風險的,但是最后掙的錢卻不能進自己的兜,有時候真懷疑到底誰是老板。”
像張榮這種僅開設單個門店的餐廳老板在全國的大街小巷俯拾皆是,人力成本逐年攀升,利潤上漲卻舉步維艱,成為了他們心頭一塊剜不去的“心病”。
? 合規風險一觸即發
另一方面,國家對勞動者的利益保護越來越重視,不僅保證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同時還對勞動者的勞動成本制定相應的標準,未來隨著國家對用工政策的不斷完善,餐飲企業在人力成本這一塊的支出也會越來越高。
今年初,中央印發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其中明確指出“為提高社會保險資金征管效率,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這一規定的出臺,對于過去不給員工上足額社保的餐飲企業帶去致命一擊。
平地一聲雷,這一方案一經公布,將所有的餐飲企業老板驚出一身冷汗,過去“合理”節省人力成本的行為將不再行得通,不少人都認為企業利潤將被進一步擠壓。好在李克強總理在9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特別強調:“必須按照國務院明確的‘總體上不增加企業負擔’的已定部署,確保社保現有征收政策穩定,在社保征收機構改革到位前絕不允許擅自調整。對歷史形成的社保費征繳參差不齊等問題,嚴禁自行集中清繳。”
盡管暫緩一口氣,但由此可見,未來各行各業的用人成本將會因為政策原因而進一步上漲,身處其中的餐飲企業自然不可避免。
居高不下的人力資源成本,勢必將餐飲企業的利潤率拖低,要想長期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來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這些都是餐飲企業所必須要面臨的巨大考驗。
但是,問題已然存在,但餐飲企業真的沒有辦法降低人力成本了嗎?
三個藥方
藥方一:多樣用工形式
不少餐廳的用工形式都較為單一,主要就是長期合同工,這樣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強對員工的管理,并且保證員工的整體穩定性。但是,餐飲行業是具有“淡旺季”的,比如燒烤店夏季是營業旺季,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員進行服務,但到了冬天,烤串進入淡季,營業收入下降十分明顯,此時同樣數量的員工則略顯“浪費”。
這方面,餐廳可以根據工作性質、崗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工時制度,從而降低人力成本;針對不同崗位、人群采用不同的招募方式,降低員工招募成本。例如聘用兼職臨時工、引入勞務派遣等形式,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餐廳的人力成本。此外,科學合理的排班,減少垃圾工時的產生,培養一崗多能的員工,提高勞動效率,也是不錯的方式。
藥方二:穩定供應鏈系統
在現代餐飲企業發展過程中,通過引入供應鏈系統,不僅能夠提升核心競爭力,還能夠節省很多成本,其中就包括人力成本。固定的供應鏈系統不僅能夠減少采購人員的人力成本,而且一些原材料以成品的形式直接供應,能夠讓餐飲企業減少相應崗位的人力成本支出。
“過去我們的烤串都是雇兩個穿串的阿姨負責現穿現烤,每個人每個月2800,包吃包住,看起來費用不算太高,但仔細想想還是不劃算。”
為此,張榮去年找到了專門的供應商。
“跟一家專門做羊肉生意的企業合作,我們不再按斤買肉,而是開始按串數采購,價格和以前一樣,但是效率提高了,也不用再雇專人來穿串了。”
張榮口中的“供應商”其實并不能算嚴格的供應鏈體系,只能算上有固定的采購對象,專門的采購人員還是不可缺少,而且遇到市場價格波動時也不免要貨比三家。這也代表著當下的一個普遍現象:大的供應商看不上單個小門店餐飲企業。
但是,有勝于無,不論餐飲企業規模的大小,選擇固定的供應渠道,確實能夠降低一部分經營成本,人力成本也在其中。
藥方三:“無人”智慧餐廳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其滲入各行各業的趨勢也更加明顯,餐飲行業也逐漸成為獲益的領域,“無人餐廳”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新物種。
2017年,阿里推出了“無人餐廳”桌面智能自助點餐技術,通過人臉識別等一系列技術,顧客在下單后訂單會自動傳到廚房,就餐完畢的顧客可直接走出餐廳,費用會自動在支付寶上扣除。在整個消費過程中,都不需要服務員前來協助。
吃完就走”的智能無人餐廳,成本大約只有傳統餐廳的四分之一。但是,這樣的“無人餐廳”也只有一些科技巨頭企業才有能力和資金去建設,對于普通餐飲行業從業者來說,距離還比較遠。
當然,換個思路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德克士與微信在去年合作推出了首家無人智慧餐廳,顧客通過掃描桌上的二維碼完成點餐、取餐和支付等。這家“無人智慧餐廳”,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無人”,只是在前端服務層面取消了人工服務,采取“無人點餐,人工現做”的模式。而這一模式也為現在很多餐飲企業所選擇,掃碼點餐的形式已經越來越廣泛,只要安排少量的工作人員去引導顧客掃碼點餐即可,節省了不少人力成本,而且提高了工效。
“我們也用了掃碼點餐服務,但要想通過這個方式來降低人力成本,只能算得上是杯水車薪。”
張榮的店便提供了掃碼點餐支付等功能,但是他店里的人手卻并未因此而減少。
“有的人說我是花錢來吃飯的,憑什么要我自己點單,我就需要服務員來我身邊點。還有一些年紀大的人手機玩得不靈光,也需要有服務員去引導點單。我們不可能說客人不愿意用手機點單就不去做他生意了,更不可能因為引入手機點單,就不要服務員了。”
結語
一位在餐飲領域從業多年的人士表示,目前餐飲業面臨著三個問題——“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用不起人” ,在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的今天,每家餐廳都在尋找最好的成本節約方式來追求利潤。
但是,對于一個餐飲企業來說,必須要有一套規范達標的服務流程,不能為了減少人力成本而盲目縮減員工數量,否則會影響到顧客體驗,對于餐飲企業的品牌和美譽度都是有一定的損傷,片面追求人力成本的控制,只會讓品牌經營陷入無限的惡性循環,最終走向衰敗。
– END –
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掃碼關注公眾號
獲取最新餐飲投融資資訊
更多精彩內容查看:
《中國食品與餐飲行業7月投融資報告》
《2018年3-6月餐飲投融資報告》解析(一)
《干貨 | 餐飲行業投資機遇解讀》
《2018年3-6月中國餐飲投融資報告》
↓ 點擊閱讀原文,申請融資
原創文章,作者:窄門餐眼,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3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