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平臺的未來,現在來談其實有點言之過早,因為到目前為止,這種商業模式還處于燒錢階段,市場的競爭格局也還沒有完全定下來,處于廝殺階段,我雖然從整體上看好外賣平臺的未來趨勢,但它作為一種商業模式,是否具有未來,里面其實存在很多變量,而目前形勢并不明朗。
形勢不明朗的主要原因,在于外賣平臺自己目前都還沒有理清自己的盈利模式,存在嚴重的“與商家爭利”的問題,因此,必然的也就處于毀譽參半的現狀:知名餐飲商家能不參與就盡量不參與,實在要參與也是迫不得已的避重就輕;新餐飲商家稍微站穩腳跟就開始思考著脫離平臺的后招。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根源就在于平臺方與商家屬于利益的雙方:大家都緊盯著同一塊肥肉,誰都想盡量往自己口袋里多裝一點,而我堅定不移的認為,外賣平臺是否擁有未來,就在于他們是否能從這種與商家爭利的商業模式里跳出來,如果能跳出來,有未來;反之,要以虎口奪食的方式來掠奪商家利潤,沒未來!
前不久,媒體曝光外賣平臺居然實行競價排名,引起餐飲行業一片嘩然,競價排名這四個字的中性詞現在之所以爛大街,都被百度所賜,如此讓人詬病的行為,居然被外賣平臺拿過來作為一種賺取利潤的手段,不管它有多么合理的解釋,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信號,意味著平臺還沒找到其他好的盈利模式。
在關于外賣的第二篇文章里,我拿現階段的外賣平臺,與2005年以前的淘寶相對比,意思是它現在處于起步階段,還要培育市場和教育用戶,讓用戶慢慢的習慣把外賣平臺作為消費的信息入口,這是外賣平臺和淘寶這種電子商務的階段共同點。
但這只是其一,其二是更要看到它們之間的不同: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大浪潮,成為改變中國商業結構的全新商業模式,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改造和消費升級會越來越徹底,因為它具有消費可替代性:以前線下可實現的消費場景,現在完全可以通過線上實現,而且更方便,更快捷,更劃算。
但是外賣平臺做不到和淘寶一樣的消費革命性變化,原因在于它的入住對象是不可消費替代的餐飲商家:你可以消費者習慣在網上買衣服,甚至通過技術手段實現網上試穿,但是,沒有任何一種商業模式和網絡技術,能實現讓人在網上就把肚子給吃飽了。
餐飲行業是一個必須要有線下才能有線上的特殊行業,而且,它本身還是一個超級“重”的行業,也是超級“難搞”的行業,之所以具備這兩個特點,是因為其帶有很強烈的技術性(烹飪技術),不可能像互聯網商業一樣,實現所有環節的簡單化和自動化,而且,餐飲所涉及到的“味道喜好”非常個人化。
這些因素就決定了,餐飲行業本身就是一個“很重”的行業,外賣平臺最多只能成為餐飲行業的服務商,或者與餐飲行業深度捆綁的合作商,合作得好的話,彼此互惠互利,但是,如果合作得不好,那結果就會很糟糕,而且,這里所謂的糟糕,不是說餐飲,而是外賣平臺,怎么理解?
拿2010年開始的團購網站舉例,2010年5月開始團購網站開始在全國盛行,短短半年之內,全國出現幾千家團購網站,各大門戶網站,各種境內外資本全都殺向這個行業,當時很多媒體出來吹捧,說團購模式是可以改變餐飲格局和面貌的超級模式,凡是不擁抱團購網站的餐飲將舉步維艱。
結果呢?僅僅一年半時間,團購網站就徹底偃旗息鼓,最后慘敗得只剩下美團一家,還是依靠電影票的苦苦支撐才勉強活下來,而餐飲行業的變化呢?除了那些受媒體鼓吹而積極擁抱團購的餐廳死翹翹之外,其他餐飲品牌幾乎不受影響,對整個餐飲行業來說,其影響力甚至還不如往水里丟一塊石頭所起的漣漪。
為什么?就是因為餐飲行業太重了,第三方服務型的機構,只能起到很基礎的微薄作用力,甚至,這點作用力還只是其營銷渠道方面的一點點作用力,動不了餐飲行業其他環節,尤其是技術環節和菜品環節,事實上,外賣平臺也是一樣的:它對餐飲行業所能起的作用,就是提供多一個攬客通路和品牌曝光渠道。
如果認同這個觀點的話,那么外賣平臺就應該明白自己的身份,不要試圖做什么“再造餐飲行業”的妄想,更不要被一些空頭理論家鼓吹跑去搞什么逆向改變餐飲行業,老實說,這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相對于餐飲行業來說,不管是行業產值,還是行業影響力,外賣平臺那點力量,都微不足道。
團購網站就是因為臺狂妄自大的認為自己可以為餐廳帶去多少流量,帶去多少客人,而在與餐飲商家打交道時態度傲慢,最終被餐飲商家無情的拋棄;外賣平臺應該吸取這個教訓,尤其是外賣軍團里規模最大的美團,本來就是從團購模式的潰敗中走過來的,對于這個教訓應該理解的更透徹,更刻骨銘心才是。
根據我的餐飲經驗,外賣平臺要想有未來,需要安心的給餐飲行業里面的部分商家,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導流和外賣服務,然后通過與平臺內商家的合作分潤,來實現自己的長久發展,這也是它唯一可能的未來,否則,一旦從商業模式上,讓餐飲商家變成平臺的附庸,那外賣平臺會重蹈團購網站的覆轍。
遺憾的是,從目前外賣平臺所表現出來的情況來看,它們正走在一條非常危險的臨界點,我的判斷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其一是外賣平臺工作人員的言辭,部分工作人員對待餐飲商家不是服務方的謙虛態度,而是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尤其是對待一些新的餐飲商家,不自覺會流露出一種居高臨下的倨傲,這不正常。
其二才是關鍵,也就是收取的所謂服務扣點,現在餐飲商家入住外賣平臺,一般會給予平臺15%的扣點,新商家甚至會高達18%(據說還有20%的),沒有做過餐飲的朋友,可能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但是做過餐飲的朋友就知道,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據,下面舉例說明:
正常情況而言,餐飲行業的平均毛利在50%~60%,我們取中間的55%計算,還要扣除12%左右的房租成本,15%左右的人工成本,再扣除水電氣成本5%,稅務成本6%,就只剩下17%的純利潤,大家請記住,這里面還沒有計算原材料損耗成本和投資折舊,如果加上這兩塊成本的話,餐廳的實際純利潤在10%以內。
我們以一家月營業額為30萬的中等規模餐廳來舉例:月毛利可以做到16.5萬,去掉3.5萬元的房租只剩下13萬,再去掉4.5萬的人工工資就只剩下8.5萬,去掉1.5萬的水電氣費用,只剩下7萬,再去掉1.8萬的稅金后就只剩下5.2萬元,與30萬流水相比,只剩下17%的純利潤,這是不計算損耗和折舊的營業純利。
當然,大家也看到了,那些生意特別好的餐廳,在房租和人工一樣的情況下,如果能做到月流水60萬,那純利就會高很多,但是,請大家記住一點的是:您眼中那些來不來一天就賣好幾萬,一個月流水輕松上百萬的餐廳,放在全國任何地方都是少數,屬于鳳毛麟角,絕大多數餐廳日流水能做到1萬,就很了不起了!
要知道,現在餐飲行業的淘汰了高達70%~80%,剩下的20%~30%里面又有很多是勉強保持盈虧平衡,所以真正能賺錢的餐廳,實際上連20%都沒有,而在這20%里面,又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日營業流水是做不到1萬元的,對于中小餐館來說,要做到日流水一萬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通過上述的實例大家可以看出,餐飲行業在毛利55%的情況下,在不考慮損耗和投資折舊的算法下,就只有不到20%的純利潤,因此,商家要想多賺錢,要么把生意做得更好,提高日營業額(非常難);要么偷工減料,降低食材采購成本提高毛利率;以及通過給客人抹零而減少稅務成本等來試圖擴大純利潤。
那么,我們再來看與平臺合作的情況下,假設同樣一家中等規模的餐廳,也在平臺上也實現30萬的月流水,那么按照規定需要給平臺繳納15%的扣點,是多少呢?4.5萬元,按照前面計算的標準,餐廳一共才5.2萬的純利潤,結果平臺就要拿走4.5萬,而餐飲商家自己只剩下7000元利潤。
試問,您作為餐飲商家會作何感想?如果你承擔所有的風險,付出所有的努力,吃了所有的苦,遭受所有的壓力,經歷九死一生以后好不容易可以賺一點錢,結果其中80%都要被第三方平臺拿走,你會心甘情愿的接受么?然后會作何選擇呢?
只有兩種選擇:要么徹底放棄第三方平臺,不跟你玩;要么就是放棄線下經營,只做線上經營,把線下的房租成本,人工成本等盡量壓縮到最小,然后尋求自己的利潤,但即便是如此,其結果也會非常糟糕:平臺方相當于自己走向一條沒有未來的發展之路:線下的餐廳沒法跟你玩!
因為如果一家餐廳在平臺上賺的錢,一大半就要被平臺拿走,它自己只能拿很少一點利潤的話,這樣的餐廳就徹底變成平臺的附庸了,它只能依附于平臺而生存,在線下完全不具備生存能力,這看起來是好處,但同時又是非常大的隱患:這些商家如果完全不具備線下影響力和吸引力,那就是無源之水,淪為平臺內自己玩。
最終的結果就會很糟糕:線下的餐廳要要么不敢參與外賣平臺,如果要想與平臺合作,又想要利潤的話,那就必須要提高毛利率,在面臨激烈競爭壓力情況下不敢漲價,只敢通過降低食材成本來實現毛利率的上漲,結果呢?好餐廳都會變成壞餐廳,相當于慢性自殺。
而線上的餐廳因為沒有經歷過線下餐廳所要經歷的那些過程,在線上做得再好都不代表到線下就一定做得好,最后也會變得很糟糕:原本單純做平臺內部生意的情況下,利潤還很豐厚,可是一開線下店,且不說經營難度問題,光是額外增加的房租和人工成本,他們就完全吃不消,最后結果可想而知。
因此,站在餐飲角度來說,我把外賣平臺的扣點以20%作為一個分水嶺:如果平臺方收取商家的扣點超過20%,不管什么堂而皇之的理由,其結果都必然是死路一條,這種商業沒有未來,資本方看懂我上面所說的底層邏輯后,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退路,不再被泡沫所吸引。
事實上,通過我今天的文章大家可知,即便是平臺方現在收入15%的扣點,對于很多線下經營為主的餐廳來說,也是非常非常痛苦的事情,他們真正到手的純利潤,已經遠遠少于繳納給平臺的這些費用,很多人無非是沒有仔細算過,在腦袋里還是一筆糊涂賬而已,一旦他們認識清楚,找出路的動機會更強烈。
那么這里就存在一個悖論:收取15%的扣點對于餐飲商家來說壓力很大,很痛苦,外賣平臺就賺到了么?很遺憾,沒有!它們甚至還在為此叫屈:我們收取的這15%扣點產生的費用,相對于龐大的開支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不僅賺不到一分錢,還需要不停的去融資才能活下去。
因此,外賣平臺實際比餐飲商家更痛苦,生存壓力更大,必須要找到其他的盈利模式才行,我相信,這些外賣平臺自己也非常清楚我今天寫的這些內容,他們應該也清楚依靠收取餐飲商家的扣點是死路一條,所以才苦苦尋找盈利之道,尋求各種嘗試,甚至連競價排名這樣糟糕的手段都使出來,可見被逼到什么份上了。
那么,外賣平臺的未來在哪里?平心而論,以我的商業眼光和見識,暫時看不到,目前只能看到的是,外賣平臺必須靠一輪又一輪的融資來獲得生存機會,而可以自動造血的盈利之道在哪里?可能是時機還沒出現吧!或者已經遠遠超出我的認知范疇,比如京東年年巨額虧損,卻毫不影響它們在美國上市,以及估值上漲。
只是,站在純餐飲的角度,外賣平臺的未來,不管通過什么方式來盈利,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一定不在與餐飲商家的爭利上。這不是什么預判,而是基于最基礎的商業邏輯做出的基本商業判斷,因為它不可持續,外賣平臺再牛,都不可能牛逼到把餐飲行業變成它的附庸那個程度上去!
不管是橫向看全球經濟,還是縱向看歷史商業,吃飯這門生意在任何國家都是最根本,也是最重的商業模式,沒有任何一個行業能把餐飲行業做成附庸,凡是認為自己足夠牛逼,要改造餐飲行業,餐飲行業必須按照自己的規矩才能活下去的,毫無例外都可以歸為妄人的行列,有一個算一個,有兩個算一雙。
應該沒有例外!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