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約3000字,燒腦時間5分鐘,筷玩思維記者王穎麗發于深圳。
近期,有關“打賞”的爭端和新奇事不斷。
一個月前,蘋果封殺微信打賞功能,引發一陣喧鬧。而就在本月22日,蘋果擴大了波及范圍,向同樣具備打賞功能的社交APP也發出禁用通知,如果繼續使用打賞功能,蘋果會同樣對每一筆消費抽取30%的分成——這個消息再次震動互聯網圈。
雖然錢數并不算多,但打賞機制的確已經深入移動互聯網世界,每個人拿起手機,就可以對自己喜歡的內容點贊打賞,這種消費習慣一旦養成,又將成為互聯網創造出的一塊新蛋糕。
餐飲業早就有“打賞”,不過是另一種提法,給小費。
小費制在歐美甚至東南亞國家很常見,但在中國卻是個新鮮事物,不過,隨著支付寶、微信支付進入大眾的生活,通過手機程序打賞已經司空見慣。
內容平臺為自媒體推出打賞功能,服務業的打賞風也開始了,一些商家已經在鼓勵顧客付小費這件事上做了很久。
比如最早一批實踐掃碼打賞的餐飲先驅品牌“很久以前”,現在其員工的工服上還保留著打賞二維碼,只是現在不能主動詢問是否可以打賞,而是全憑顧客樂意。
但更多餐廳則是從最近才開始推行掃碼打賞,并且引來一陣探討——面對顧客擔憂“不打賞就給菜品里吐口水怎么辦?”,到底要不要引入打賞制、怎么設計好打賞規則,經營者要考慮的矛盾和問題還要更多。
矛盾一:打賞機制扎眼VS小費文化缺失
對服務人員進行打賞,不管是以現金形式,還是掃碼支付,對于國人來說接受度都還很低。這也就是掃碼打賞看起來扎眼、推廣起來有難度的頭一個原因。
有顧客就說:國外有付小費文化,大家給小費也都很自然,可國內吃飯并沒有這種習慣,服務員來吆喝打賞,給有點不愿意,不給又有點尷尬,感覺是種騷擾。
這種感受非常普遍,大多數被服務員詢問是否給小費的顧客,都有些不適應,服務人員掛著扎眼的二維碼,即便不開口討賞也會給消費者無形壓力。
而在真的打賞的顧客中,抱以嘗鮮心理、抹不開面子心理的比例很高,但內心其實很“不痛快”甚至是排斥。
商家積極推行打賞,為的是促進服務員的積極性,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但在長期沒有小費文化的中國,結果往往就是,服務員對打賞的顧客,自然會拿出良好的態度,而對沒有打賞的顧客,服務多少就冷淡下來,甚至服務惡劣也不足為奇。
本質上,西方社會是認可了這種規則的。
西方的小費文化,最根本的就是其服務人員的收入結構,基本工資只有很低的一部分,收入的大部分來自于小費。
而店家自然是默認了這種規則,不付小費等于不發工資,等于可以不服務;不付小費是不道德的,服務不到位是天經地義的。
事實上,這也是西方大多數普通人很少去提供服務員服務的餐廳吃飯的原因,他們選擇的更多是快餐廳,那里基本不會因為不給小費就態度不佳。
對辛苦掙錢的人來說,多余的付出是一個負擔,普通人消費的是實惠,更愿意消費的是產品而不是服務,面對小費制度,大多數普通人選擇的是退避。
在中國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對大多數國人而言,“給小費”其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在大眾餐廳,顧客消費的主要還是產品,服務能做到讓自己正常用餐就好,服務細致、積極可親是錦上添花,可以促進顧客再次前來消費,但如果要額外為服務付費,必然會流失一部分顧客。
筷玩思維(ID:kwthink)認為,如果還是要引入打賞制,商家就要營造愉快的打賞氣氛,降低陌生文化給顧客帶來的不適。
矛盾二:打賞提升服務積極性VS不打賞的顧客被差別對待
伴隨著顧客的猶豫和尷尬而來的,就是打賞可能造成的差異化對待。
打賞制度得以在服務行業實施的直接動因,就是其提升服務水平的效果。管理者會認為,人的服務是無法標準化的,一個餐廳服務員只要幫客人點菜、傳菜、結賬就可以認為完成了服務,但卻并不是客人消費是否愉快的依據。
服務員是否熱情、是否微笑等一些細節才是關鍵,但卻難以衡量和監督。所以要想提高服務水平,首先應該激發服務者的積極性,而建立在自愿基礎上的打賞,就是一個可以讓顧客參與的激勵方式。
而在顧客看來,雖然不是強制掃碼,但一旦有了這個機制,消費過程中就多了一層顧慮。
餐飲商家在推行打賞時會打出“對我們的服務滿意,請打賞”的提示,那么顧客不主動打賞,就可以視作默認為“不滿意”,但事實上服務員的工作態度還是合格的,顧客也并沒有特別不滿的地方,這種“默認”就顯得十分尷尬,讓顧客和服務員之間隔起一道無形的墻。
甚至有觀點認為,西方的小費制激發了從業人員“勢利眼”的技能——服務人員不練就一雙“勢利眼”,分辨不出誰會給小費,把時間和勞動用在這些顧客身上,就會陷入貧窮生活,即使本來很善良的人也會變得刻薄無情。
這種情況看起來雖然極端,但卻是西方小費制發展到后來的結果,西方已經有許多抵制小費文化的聲音出現。
而在當下的中國,服務員通過“掃碼打賞”每月可有幾百到千元的增收,利益驅使最有效,服務員對“打賞”的追求就必然導致差異化服務,最終導致顧客享受平常水準服務成本增加。
如果還是要引入打賞制,商家就要控制打賞額度,同時設置投訴反饋機制,賞罰結合,服務不好遭到投訴也會受到處罰。
矛盾三:打賞是餐廳轉嫁責任VS打賞本來就對顧客有吸引力
從根本上講,餐飲服務人員的流動性極強,很難對其工作有熱愛和忠誠性,人員的素質更是良莠不齊。在這種現實下,能對其進行有效管理和監督約束的只能是店家。
在小費制度的西方,店家支付服務員的工資極低,只夠最低生活保障,服務員想要獲得更多的報酬,就不得不在顧客身上下功夫。
但是,如果餐廳有著良好文化,給員工合理報酬,就并不需要通過小費來激勵員工積極性。雖然小費讓老板的開支少了,但成本卻轉嫁到了顧客身上。
在中國,服務員收入同樣比較低,難以激發員工工作熱情,所以,如今的“掃碼打賞”,一定程度上也是商家把自己的管理、支付責任轉嫁給消費者。消費者則會認為,服務費本來就包含在了餐飲費用里,不應再額外支付,給服務打賞,應該是商家內部的激勵,而不應該讓消費者買單。
但人力成本高已經是餐飲行業普遍面臨的困境之一,現有的工資水平已經讓很多餐飲企業不堪負重,再漲工資更難以招架,打賞制的確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對于有異議的顧客,如果打賞本身具有了一定的價值,對顧客產生足夠的吸引力,打賞未嘗不能繼續推行。
筷玩思維注意到,現在已經出現提供打賞解決方案的創業公司,切入餐飲業場景化打賞,但定位是更加重視服務的中高端餐飲機構,服務員每收入100元,平臺會抽成3元錢。
不過實行“打賞制”的除了像海底撈、西貝這樣的知名中檔餐廳,大多都是連鎖餐廳。
讓顧客發自內心真正愿意打賞,就要創造這樣的場景,真正讓員工與顧客直接建立聯系,突破了傳統餐廳中員工、顧客、老板間的三角關系,老板不再需要緊盯著員工的一言一行,員工能夠積極主動地發揮自身的潛力,服務顧客,為餐廳創收,實現了“除掉老板”的終極目標。
如果還是要引入打賞制,商家就要以激勵員工提升服務為初衷,設置打賞同時引入點贊評價功能,得贊多者并行企業內部打賞獎勵。
結語
餐廳的高人氣是由受歡迎的菜品、舒適的環境、完善的細節配套和高品質的服務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服務的滿意只是消費體驗中的一個環節,讓顧客給服務金錢獎賞切忌用力過猛,否則適得其反。
但掃碼打賞的“外部考核機制”對餐廳管理的積極意義也不能抹殺。服務員是否是以優質的服務來獲取顧客自愿打賞,關系到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能否真正提升,企業不能因為打賞就放棄員工培訓和設置激勵制度。
持續不斷為餐飲業貢獻深度硬干貨。筷玩思維于5月2日正式發布了面向餐飲上中下游產業鏈的九大配套服務,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具體查看。各種形式合作請聯系:蘇先生 15650737218(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筷玩思維,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7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