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的鼓勵之下,我開始寫我在海底撈的日子。昨天用了半天的時間,整理了一下我在海底撈的所有資料,發現共有25.8G的資料。
真是無從下手,怎么辦?很多人寫經歷,容易寫成流水賬,自己很嗨,但對各位看官卻沒有什么裨益。
我該如何寫?
我要寫大家都關心的問題,都想知道,都想要學習的,能幫助自己把自己的餐飲創業做大做強的,讓自己的餐飲創業能夠成功的干貨。
很多人常問我有六大方面的問題,也是很多報紙、文章上流于表面的,大家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我將會層層深挖,找到最后的根,讓大家有所收獲。
主要有那六大未解之迷?
一、員工之迷。海底撈的員工為什么這么拼命干貨,勞動強度那么大,還無怨無悔,對顧客面帶微笑?人力資源管理方法是什么?這遠不是一句他們工資高,福利好能解釋的。
二、品牌之迷。海底撈沒有在媒體上投放過一分錢。但海底撈的知名度、美譽度、顧客忠誠度等,無出其右者?所到之處,很多火鍋品牌消失了,甚至周邊的中餐品牌都會受到影響;打造品牌的方法是什么?
三、誰教會了海底撈,一直穩扎穩大,很多人都說是自己摸索出來的,非也,本質上背后有一套強大的理論指導體系。那這個指導體系是什么?
四、源源不斷的創新來自何處?絕大多數餐飲企業沒有什么創新,充其量只是菜品的創新。但海底撈的創新,包括了餐飲企業整個價值鏈。創新才是核心競爭力。海底撈的創新驅動力是什么?
五、海底撈的員工為什么會把公司當家?家文化是如何建立起來的?我去上海巡店,38度的高溫。進了員工宿舍,十分悶熱,我問員工,為什么不開空調,員工竟然回答說,我怕浪費電。
六、同樣是餐飲企業,海底撈的門店沒有呷哺多,也沒有小肥羊上市時的多,可能只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海底撈的市值高達千億,是這些對手的20到50倍。為什么?同樣是中國的火鍋,差距咋就這么大?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我會針對六大門題,結合我的實際工作經歷,觀察與研究,穿插來進行。
第一章:面試
“有電話來了,有電話來了”手機響了。
“您好,你是裴先生吧?我是海底撈人力資源部,有人向我們推薦了您的簡歷,您能參加我們的面試嗎?”
“什么職位?”我問。
“營銷策劃經理”。我一聽,有點失望。
海底撈的大名我已經如雷貫耳了。最早是在兩年前,女朋友說,我想請宿舍的姐們吃海底撈。我問什么是海底撈,她像是發現了外星人一樣,瞪大了眼睛,你連“海底撈”也沒聽說過,你也太老土了。我們宿舍的姐妹,每個月都要去,可以美甲,一個月手指甲油淡了,可以免費美甲。我更是一頭霧水,一個火鍋店,居然可以美甲。第一次去之后,立即被海底撈眼花繚亂的服務給震憾了。后來,又有各路朋友反復請我去吃。海底撈餐飲行業的一顆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接到這樣的電話,有點興奮,又有點失望。但不甘心,就又追問。“我向誰匯報工作?”
“你向我們茍總匯報。而且第一次面試之后,我們人力資源經理會面試你,最后就是茍總面試你。”
茍總是誰?茍逸群。
我迅速百度了一下,海底撈副總經理。原來海底撈的人力組織架構完全扁平化的,沒有總監這一級別。
2019年,海底撈上市當天,也是茍總代替海底撈創始人發言,把公司發展戰略、募資用途講的一清二楚。在公司的影響力絕對排在前三。
“好的,周三我準時到。”我回答。三級面試,能否成功?待續。今天是第2天,后續每周會寫幾章。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裴成輝。或搜:peichenghui2018,有更多驚喜。也可以關注今日頭條號:餐飲品牌智庫。
原創文章,作者:餐創學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