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職業餐飲網 王春玲
一個東北人,卻接連在廣州開出十家最火的小面館;
在開小面館之前,他甚至沒有吃過小面;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創造出了餐飲行業最高翻臺記錄33.8次。
最關鍵的是,他所帶領的餐飲企業跑出了一個互聯網企業的融資速度;
兩年時間獲得四輪融資,從A輪到A+輪,到Pre-A九毛九注資,再到幾個月前獲得了弘毅投資2500萬,這個30平米起家的小面館,成了餐飲業人人艷羨的榜樣。
說到這里相信你已經猜出一二了,他就是遇見小面的創始人宋奇。從一家30平米的小店到成為小面業態的領導品牌,他到底做對了什么?在鋪天蓋地的融資新聞背后,又有哪些經驗教訓值得我們餐飲人去學習呢?
拿掉碩士帽,去麥當勞學藝
翻看宋奇的簡歷,絕對算是學霸級的人物,華南理工大學本科畢業,香港科技大學碩士畢業。
早在香港讀碩士期間,看到了香港零售餐飲業的發達,于是暗下決心做餐飲。
于是,在畢業以后他就去了麥當勞,拿掉了碩士帽,從零開始在麥當勞做營運管理,基本上把麥當勞的標準化體系全部都吃透的時候,宋奇回到了廣東進入了百勝餐飲集團,做起了選址開發。
對于餐飲企業來說最重要的兩門功課就是選址和運營,而宋奇無疑占在了餐飲食物鏈的頂端,在最優秀的企業里掌握了這兩種技能。
此時,覺得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宋奇覺得不能再等了,不然好地方都會被麥當勞和肯德基搶占,于是宋奇離開了百勝餐飲集團,正式開啟了餐飲創業之路。
名牌大學+麥當勞運營經驗,依然做不過個體戶
2014年6月,宋奇和朋友東拼西湊了20多萬元錢,在廣州開了一家只有30平米的餃子館,并取名為“工匠餃子”。
在餃子店旁邊就是中國遍地都是的沙縣小吃,桂林米粉,蘭州拉面品牌,這些店通常都是夫妻倆人組成的個體戶,多數人也并不懂什么運營管理,起初宋奇并沒有把他們放在眼里。
可是,沒過多久宋奇卻發現,這樣的個體戶賺錢反而很容易,而反過頭來看自己名牌大學+麥當勞運營管理的資歷,卻干不過這些個體戶,每日的營業額才1000多元錢。
(在麥當勞工作過的宋奇)
很快,經營到三個月的時候,宋奇就面臨資金斷裂的風險,如果苦撐下去很可能連員工下個月的工資都發不出來。
此時宋奇開始反思:“身份改變了,可從職業經理人到自己做老板自己的心態卻并沒有轉變過來。
另外,麥當勞優秀、肯德基優秀那是因為建立在優秀的體系之上,而并不是因為個別人的優秀,再說麥、肯的優長并不適合自己的小店。”
意識到此后,宋奇下定決心將此前的一切清空,從零開始做餐飲。
改變,3個月從生意冷落到門庭若市
為了活下去,把餃子館改為小面館
餃子店已經做不下去了,那改成什么品類呢?
2014年恰巧是孟非的小面火的一塌糊涂的時候,因為在此之前別說是吃過小面,就是連小面長啥樣宋奇都不知道,于是他開始百度有關小面的一切,最后覺得不錯后帶團隊去重慶考察。
考察回來宋奇決定放手一搏,6月27號還在賣餃子,6月28日就開始做賣小面,甚至當時倉促的連門頭都沒來得及換,只拉了一條紅色的條幅開始做了小面,并之后取名為遇見小面。
宋奇在后期接受很多采訪的時候,都透露,品類選擇的正確至關重要,好的品類至少都是符合兩個標準的:
有抓力:
麻辣火鍋、麻辣香鍋、冒菜、麻辣燙……怎么樣?一說到這些東西的時候,是不是我們的嘴里就會不自覺的流口水?這種力量就叫做抓力。
當今餐飲行業最有特色的兩大菜系就是川菜和粵菜,特點十分鮮明,一種就是把調味發揮到到極致,一種就是將食材發揮到極致,所以這兩種是最容易開遍中國。
看后端能力:
可連鎖可復制,標準化,操作難易程度,這種就被稱為后端,后端決定了未來以后你的市場占有率多少。
無疑,小面符合好品類的論調。
不用偏廚師和偏技術性的人做產品經理
很多傳統的小面館,要不就是請一個大師傅帶徒弟,要不就是花錢學一個最牛的技術來開小面館。
曾經,宋奇也花過高價請過師傅,但在磨合以后他還是發現做小面和做互聯網是一樣的,比技術更重要的是產品更新迭代能力,是市場敏銳度,這就像互聯網行業流傳的一句名言:“一個好的程序員是永遠成不了好的產品經理”一樣,技術的問題實際上是最好解決的,市場敏銳度、更新迭代的能力才是最難解決的,而且如果讓一個技術人員去把握核心的話,對于產品改進,后期發展都是有后續隱患的。
(遇見小面團隊)
于是,宋奇帶著其它幾位員工,自己開始研發小面,開始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廚師就扮演了一個程序員的角色,根據宋奇的指令、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研發和調整產品,淡了不行,咸了也不行,反復往返測試。
沒想到,因為產品上的優化,只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遇見小面就從門可羅雀就做到了門庭若市。
客單價格低于30元的不適合做外賣
很多傳統餐飲企業,都不想放棄外賣這塊大肥肉。
對于做不做外賣,宋奇有著自己的看法:如果客單價30元以下的產品,不管是我們自己送,還是第三方平臺送都是賠錢的,所以干脆就別做了,但單品店因為客單價高,自送和第三方配送都是賺錢的,這種就可以做,做不做看看自己的客單價吧。
這個時候很多餐飲人就會問我,那這樣你不覺得虧嗎?當然不了,總在線上點外賣的顧客,他總有出門覓食的時候,他總不會來到線下還吃線上的餐品吧,他肯定是想嘗嘗線上沒有的,這個時候,我們就會通過極致的線下體驗進行截流。
還有就是看產品本身的外賣屬性,顯然面食是最不適合做外賣的餐品。
如果在店鋪吃可以打100分,做成外賣就只能打30分了,送一份對品牌的傷害就多一分,所以何必去做呢?
模式成熟后找資本,什么階段拿什么錢
生意火了以后,宋奇覺得至少證明前端沒問題,消費者對口味也已經認可了,而后端也沒有問題,新招聘來的人就能把產品做好,所以后端也沒什么問題。
而且只是一個30平米的小店,一個月已經有了10萬元的利潤,那么一年下來就是100萬的利潤。
此時,宋奇覺得已經不是一個小店了,而是建立了一個商業模式。此時需要利用資本的外力去助推企業的發展。
仔細去看宋奇的每輪融資,都是在最關鍵的時候遇到了最合適的人,當然這些也是通過策劃的。
第一階段,做視頻吸引融資
2014年9月,一段《我是宋奇,我從這里開始》的視頻開始在微信朋友圈流傳,24小時內轉發1000 次,點擊量過萬,這段視頻就是出自宋奇團隊的手里,主要是講其創業歷程的,因為投資人看到了這段視頻找到了宋奇,沒多久宋奇就拿到了200萬天使輪。
第二階段,做宣傳,尋找懂餐飲的資本加入
拿到錢后,宋奇并沒有快速開店,而是繼續在宣傳上砸下重金,一時間網絡上都是類似于《港科大高材生,做一碗最有溫度的小面》的文章席卷網絡,很快宋奇就被天圖資本李康林找到。
宋奇選擇李康林的主要原因,是李對整個餐飲行業的深刻認識和其背后的資源。
宋奇說這一輪融資讓遇見小面整體發展提速了三年。
第三階段,把潛在敵人變成靠山
很快,宋奇用融來的錢相繼開了四家商超店,并關掉了30平米的起家店。
與此同時一個聽起來就令人感到擔憂的消息傳來:“九毛九要進軍小面行業了。”
盡管是四家店,盡管遇見小面在廣州已經小有名氣,但很財大氣粗的九毛九來比,宋奇覺得遇見小面只能算是小學生,如果九毛九做小面勢必會成為遇見小面最大的勁敵。
于是,宋奇主動經人介紹找到了九毛九的創始人管毅宏去尋求聯盟,也是這次主動出擊宋奇把潛在的敵人變成了靠山,背靠九毛九的遇見小面無論是在產品、還是在經營上都提升了一個level。
第四階段,為了更大的夢尋找投資人
這兩年,和宋奇見過面的投資人算下來至少100位了,但宋奇卻顯得格外小心,因為他深知,再進來的每一個人都不不僅是投資人而是合伙人,一旦有差池企業的發展就會面臨走樣的風險。
直到2016年下半年,他遇到了弘毅投資,一拍即合。
小結:
創業初期,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定位、品牌、營銷是活下來以后才談的東西。很多人只看到了遇見小面融資,卻忽略了融資背后所做的事情,而這些才是恰恰值得我們咀嚼的事情,這一路上宋奇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創業從來就是一件向死而生的事情。
(本文作者王春玲,微信號canyinwang168,如有文章方面的探討請加作者微信號)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8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