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改變品牌命運的學習平臺
開店營業是再自然不過的,但是,你知道嗎?連鎖企業有5種店不止為了營業而存在。
開店是連鎖標準化的一環,但標準化不應與制式化劃上等號,以為標準化就是一種僵化、欠缺彈性。
其實,標準化是建立可依循的規范,分硬件與軟件2種層面。以硬件的開店標準化為例,由于商圈不同,連鎖企業有不同的開店標準,除了開店元素之外,容許依商業空間的特質做相應的設計,并不囿于標準化。
以實際而言,連鎖企業配置5種功能型店鋪,肩負營運的多重目標:
◢ 標準店
就像中原標準時間,可供對時一般,標準店的設置也是為了調校標準,舉凡裝璜風格與材質、工作站與動線配置、前后臺空間規劃、貨架與設備陳列,總部設置標準店,使各地造店有一示范點。
◢ 教育訓練店
通常教育訓練店分對外營業與不對外營業2種,以不對外營業居多,或只對內營業。不營業的教育訓練店,配備在總部或區域總部內,主要為辦理人員訓練而設,就算對外營業,也會有意設置在客流不多的商圈。
◢ 實驗店
具有樣板特性并對應統計原則的,通常不會只有一家店,而是具代表性商圈店的小群體,做為新商品、新設備或新流程上線前測試之用,有些測試期可能會超過1年。例如新設備,避免大宗采購之后發生不良反應。
◢ 旗艦店
將營銷話題融入造店,旗艦店是其一,為行銷考量,也有環保概念店、文化創意店、古跡(文物)保護店等,開店有預算,結合行銷議題,一舉兩得,但須注意數量控制,以免失之標準。
◢ 未來店
針對未來生活型態、特定人群,或嶄新的消費主張,是連鎖企業創新研發機能的展現,又可分為新店格、新業態創造,前者注入美學因子,后者可創造未來規模,具備“創造性毀滅”的力量。
創造性毀滅是經濟學大師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的概念,運用在連鎖產業,即是創新業態的效應。連鎖5大功能店,巧妙配置,經營于現在,更贏得未來。
作者為社團法人臺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秘書長
+END+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