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職業餐飲網孫佳瑤
西貝賈國龍第5次挑戰快餐,卻“胎死腹中”了!
籌備了小半年的快餐品牌“弓長張”,本計劃7月份開業,但是卻一拖再拖。最近賈國龍表示:接下來沒有做快餐的計劃,將把業務進行收窄,以做好主業為本!
西貝探索快餐5年多、投入1億多的經費,想開一個副牌為啥還會這么難?
拋開疫情不講,近年來巨頭們都在“猛生二胎”尋找新的增長點,海底撈開U鼎冒菜、西貝開弓長張、外婆家開老鴨煲……
這些大品牌要名氣有名氣、要資源有資源,卻很少有副牌能重現主品牌的輝煌,這到底是為啥?
頭部餐企有資源、有經驗,就能輕輕松松生“二胎”?
小白創業,“處處是深坑、無人指點、全靠自己花錢買教訓”,想要開出全國連鎖的餐飲品牌難于上青天,這也是情理之中!
而意料之外的是,餐飲巨頭們“張張嘴旺鋪送到眼前、揮揮手百萬千萬的投資”,大佬們要團隊有團隊、要資源有資源,開副牌的成功率卻還是很低!
1、平均創業時間最少10年,各個都是餐飲老炮!
任何成功的餐飲品牌,過往經驗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所以小白創業很艱難!
比如記者之前采訪過的餐飲小白做燒烤,不懂排煙系統,店里來來回回改了7次裝修;產品設計方面各種自嗨,盲目產品主義半年賠本上百萬……可以說,走的每一步都是坑、花的每分錢全是冤枉錢!
但是海底撈、西貝這些餐飲老炮就不一樣了,各個都“身懷絕技”闖蕩江湖。
20、30年前就白手起家、摸爬滾打,一路走來經歷了無數失敗才總結出獨家“餐飲經營寶典”,可以說“吃過的鹽比小白們走過的路都多”,有這樣的成功經驗,想要二次創業,應該是輕車熟路的!
2、有品牌實力背書,能拿到最佳店鋪
店鋪對于企業來講就是一個流量入口,要想有更大的流量,門店的位置選擇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找店鋪真的有那么容易嗎?更多的情況是你想去跟人家商鋪合作,但是商鋪卻未必看得上你!
北京一個經營4年的品牌想轉型,找一個500平米的店鋪,創始人來來回回找了2個月都沒找到,要么太貴、要么太遠,想進商場品牌知名度又不高,特別難簽。
而大品牌就不一樣了,比如西貝的快餐直接發出一個“求租海報”,馬上就拿到了北京數一數二的白領聚集地,望京華彩商業中心的一層旺鋪!(雖說沒有開業,但是選址卻第一時間曝光在大眾點評上!)
其實這個道理也很簡單,和商場簽約基本一簽就是兩三年,從商場方面考慮:小品牌能不能給商場引流?不確定!能不能活兩三年?不知道!被洗牌后還有沒有實力孵化新項目?不敢說!
但是這些條件對于大品牌來講就輕松加愉快了,畢竟大品牌的創業資本都是千百萬級別起步,小品牌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3、眾星捧月,擁有專業的外圍“智囊團”!
做定位、策劃、餐廳設計……現在關于餐飲的每個板塊都是一門學問,形成了專業化、體系化的周邊行業,比如專注定位的特勞特、營銷給力的小馬宋……
但是這些對于創業者來說,基本都是“尋求無門”的,因為自己的量級和圈子的限制,根本找不到這一類專業的外圍“智囊團”,只能像無頭蒼蠅一樣亂轉!
而大品牌就完全是“眾星捧月”的狀態了!比如西貝有國內知名的快餐專家孫旭顧問,九毛九由頭部的設計公司亞面操刀,餐企+這些外圍智囊團基本都是1+1>2的效果!
4、媒體、食客主動宣傳打卡,造勢很容易!
海底撈:“本來只想低調的開個面館,沒想到被職業餐飲網一報道,第二天就被踩破門檻!”
今年4月,職業餐飲網首發報道了海底撈進軍快餐的一家面館,名叫十八汆,發稿前一天面館還是“全網無人知曉”的狀態,發稿的第二天,門店全都是媒體人去探店采訪,甚至有快餐專家專程從深圳飛往北京探店!
短短幾天時間,沒有任何宣傳費用的前提下,海底撈面館在行業徹底火了,各家媒體都為其牟足了勁的宣傳解析,一時間名聲大振!
就連記者的舅媽都說:“上次看完你報道的海底撈面館就一直想去,等哪天路過酒仙橋一定去嘗嘗!”
這也就是大品牌的好處了,造勢特別容易!稍微有點動作就會引來競相報道,媒體、食客都扎堆去打卡,輿論發酵飛快,知名度崛起迅速!
張勇:再來一次的話,我肯定創造不出一個海底撈了!
不管是海底撈的u鼎冒菜,還是西貝屢敗屢戰的快餐,即便在資源加持下,這些副牌卻沒太激起水花。
而盤點現在餐飲巨頭成功開連鎖副牌的,九毛九的太二首先殺出了重圍,呷哺呷哺旗下的湊湊火鍋也算吸了一波忠實粉絲……除此之外,能開出全國連鎖知名副牌的餐企就很少了!
享盡資源的餐飲大佬開副牌卻難再創輝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1、遠離市場,習慣用資源去“設計”品牌!
第一代成功的餐飲企業家們已經站在了整個行業的巔峰,他們很難再以一個創業者的心態,再去做一個比原有品牌成績更大的副牌了。
而且現在不少功成名就的老板講的更多的是模式、資本,很少能再去門店和顧客們打成一片了!尤其是面對全新的市場環境,他們還習慣于依賴過去的成功路徑,按照過去的成功方式去做。
而如今的市場已經發生了改變,如果想開副牌,就意味著要重新定位客群、捕捉顧客需求、切準用餐場景……那就必然要全身心和自己的顧客打成一片,重新交流探討,了解他們的需求和痛點。
但是現在卻有這樣的情況,餐飲大佬召集十幾號“專家團隊”,關起門來在辦公室探討,十幾個小時之后,副牌就這么被一群高大上的人“研究”出來了!
習慣于用大量的資源去“設計”新品牌,但是只動嘴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創始人團隊離顧客太遠,自認為很了解市場、了解顧客,但是卻始終在辦公室“閉門造車”,純屬自嗨!
2、急于求成,很難再“玩命”的去打磨品牌!
風口很難抓準是一方面,大佬們再創業的心態也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還沒成功的大佬創始人們,吃得了苦、受得了累、靜得下來心,一天十幾個小時玩命的鉆研產品、深耕打磨,可能一堅持就是幾年甚至十幾年,每天都在不斷摸索前進!
而成功以后想開副牌,身邊有各類優勢,就比較“急于求成”了,想一步到位,幾乎不會再去花5年、10年時間打磨產品,都恨不得一年能開100家,心變得浮躁、沒有耐心了!
但是,資源投入不能代替時間的打磨,優秀的原創品牌絕不是“設計”出來的,它們都要經過長年累月的摸索。
不過這也是情有可原,畢竟第一代能夠成功的餐飲大佬基本上都要50歲-60歲左右了,就算想去鉆研,身體條件也是不允許了!
但是如果能有一個有想法的“餐二代”接班,情況也許就不同了!就像30年老品牌太興的一樣!
敏華冰廳就是太興餐二代陳家強自己一手打造,用了“明星助陣、網紅傳播”等一系列年輕的玩法,讓敏華在香港、深圳、上海開出了幾十家店,成功為主品牌太興找到第二盈利增長點!
3、機遇難求,抓住風口像中彩票一樣難!
成功是不可復制的!就像海底撈張勇自己說:“如果再來一次,我肯定無法再創出一個海底撈了!”
這里就不得拿九毛九旗下的太二酸菜魚做例子了!
一開始,創始人管毅宏是被別人家的酸菜魚吸引住了,所以2015年在商場的九毛九餐廳中,辟出一塊地方做酸菜魚,沒想到這個實驗模型直接就火爆了,變成了如今的太二!但是它絕對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1)趕上5年前的酸菜魚品類紅利!太二和酸菜魚的紅利期一起崛起,踩在風口上成功的就比較快,到今年年底太二就開滿300家了!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3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