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想接收更多餐飲一手新鮮資訊,請關注《餐飲時報》總編小時個人微信:22391363
《開餐館的滋味2》內容簡介:
千萬不要認為自己的牌好
每一年的創新都是為了活下去
不會變通,就不懂管理
老板用你,老板就比你更聰明
中餐連鎖,不派廚師等于零
做好是人道,做成是天道,天道即人心
改變自己,改變周圍的人
對企業來說,給員工最大的福利是什么?
對員工來講,什么樣的福利對他更有價值?
大蓉和董事長劉長明說:機會比獎金更重要!
大蓉和董事長劉長明《開餐館的滋味》一書,以其實戰、實用、好用,成為餐飲界三個年度最暢銷的書籍。如今,劉董第二本《開餐館的滋味2》出版了!幸運的是,《餐飲時報》被授權作為第一媒體進行報道。
——《餐飲時報》
機會比獎金更重要
農村孩子到城市闖蕩,最盼望的是什么?無非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開著汽車,拉著老婆,車后箱堆滿名酒,回到家鄉辦起“九大碗”,招呼四鄰鄉親大吃大喝,贊美之詞迎面飄來,這才是人生得意之時。
汪二娃在成都做了10年,混到了廚師長。他回資中老家時,鄉親都來看他,摸著他的新車,非常羨慕。他把整條“嬌子”煙丟到方桌上,喊大家隨便抽。給他老漢過生那天,還特意請了過去心儀的女同學王桂花。王桂花的媽老漢見汪二娃這么有出息,直后悔當年看走眼了。酒過三巡,老輩子說:“讀不得書的,跟到汪二娃去學門手藝!”汪二娃帶了30多個人出去撈世界,村里人為了表示感謝,出錢出力把他家門前那條土路擴寬了,汪二娃可以把車直接開到家門口。
過去我一直認為,從農村到城里來“討生活”的員工,無非是為了掙錢謀生,大多數人沒有更高的要求。我曾問一位服務員,公司給大家增加了工資,你們咋個想的?她說:“漲了工資當然高興,我們出來打工就是為了這個。”但實際上,很多人并不僅僅滿足于漲工資。一年春節,一位從昆明店回來的廚師到我辦公室來,我向他了解外派人員的一些情況后,問他:“發給你的年終獎拿到沒有?”他淡淡地說:“拿到了。”我原以為他會高高興興說幾句感謝話,但他沒有,而是誠懇地對我說:“如果給我一個機會,比錢更重要!”
每個人都在評估自己在江湖中的份量,當他覺得自己夠分量時,一定會伺機提出要求。他講的“機會”,是指自己當了三年廚師長助理,是不是也弄個廚師長當當。他在成都剛按揭了住房,很需要錢,但并不把錢看作第一需要,而是希望有一個平臺來展示他的能力。
我們有三十多家連鎖企業,廚師長、廚師長助理大多由成都這邊外派,相當于以前國家派出的“援外”技術員。他們回成都時,通常要來公司辦點事,像整理菜譜之類的。每次來了,都希望和我見一面,至少也要來我辦公室來打個照面。這樣做是出于禮節,但更重要的還是希望我在心里記住他們。上座店廚師長王明對我說過:“做了七八年廚師長助理,很少來總公司,和董事長接觸的機會更少。調到上座店以后,董事長經常來店里和我討論產品和管理,接觸的機會多了,學到了很多東西。有時正在討論問題,朋友來了電話,我大聲回答說‘正在和董事長談事’,覺得特別來勁。”
2011年,圓滿完成“瑞士–中國年”活動的外派人員勝利歸來,公司召開了表彰大會。我給每位成員準備了一個紅包,在會上當面發給他們。這些人我很熟悉,叫得上名字,但也有的只知道名字,卻對不上號。我把紅包發給一個叫劉剛的廚師時,說:“早就聽說你在產品研發上有一套,名字都聽熟了,今天才對上號。”他扯開笑臉,說:“董事長認識我,比什么都好!”
我們在成都有兩千多員工,我平常接觸得多的,主要是三四十個部門經理,有些骨干我并不很了解。逢年過節時我會接到很多祝福短信,有的人我不太熟,他們會先做自我介紹,再寫幾句祝福的話,我都盡可能回幾句,一是尊重,二是真心希望他們幸福。和下面的人接觸有限,用短信可以彌補這種距離感,所以每年我都有段時間忙于回短信。如果是通過公司網站或寫信反映什么問題,我也盡可能及時回答。通過這些直接或間接的接觸,我強烈感覺到,任何人在解決溫飽以后都希望被重視,有一股積極向上的激情,一個個摩拳擦掌要干番事業,不甘心原地踏步。這種激情值得我們珍惜。但另一方面,我們如果不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都看得到未來的前程,這種激情也難以維持下去。盡量和基層骨干溝通,是很重要的人事管理工作。除了聽店長的意見,還要多聽他們的想法。這樣才能理解員工,知人善任。
以前我們經常講“在發展中找機會”,講多了便成為一句套話。不過,員工的激情確實需要靠企業的發展來維系。公司不斷開店,就能不斷給員工提供上升的階梯。這幾年,我們在成都新開了幾家直營店,創建了幾個新品牌,每年都有新店開張,時不時還有連鎖店加入。店里開員工大會時,只要聽到有新任務,從上到下都情緒高漲,一個個都盡量表現自己,把工作做得更漂亮。他們知道,新店要抽人去管理,有些人會得到提拔升遷,空缺的崗位和職務也需要補空,很多人都有機會。當然,員工的期望值不完全一樣。服務員干了兩三年,穿上領班服后,會表現出發自內心的喜悅,這種喜悅不是錢能買到的。留住一個基層員工,有時也不是加幾百元工資可以辦到,你叫她當領班,她就愿意留下來。
企業應該像一條河,不斷流動才能保持活力和純凈。如果你多年保持老面貌,一家店做到底,恨不得做成百年老店,員工干得再好也得呆在老位置,慢慢都會泄氣,企業變得死水一潭。不流的水,哪來生命力?水質必然會受到污染。我在國營企業做過,機關職員最怕自己的頂頭上司年輕能干,在領導位子上一坐就是好多年,把下面人的升遷道路都堵得死死的。國營企業不開分店,幾十年就這么幾把交椅,即使是輪到你當科長,離退休也不遠了,一輩子也就混個科長,多數人連科長都混不到。這樣的黯淡前景,很容易使人喪失銳氣,大家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多開店自然是好事,但也不是沒有壓力。開一個店就增加一份風險,每開一個店我都如履薄冰,生怕一腳踏空掉到冰河里去。從個人角度來講,我確實不想再攬大了,但背后有很多力量在推著我往前走,只好對他們說:“你們能做多好,我就能做多大;你們做得越好,我也做得越大。”
除此之外,企業還可以為員工提供其它的發展機會,送員工到大學進修,就是一條路子。2013年3月,我們與四川師范大學文理學院簽訂“大蓉和現代餐飲管理定向培養班校企合作協議”。四川師大文理學院旅游系設立2011級本科“大蓉和現代餐飲管理定向培養冠名班”,大蓉和提供給每位學員1000元助學金和500元獎學金,并免費輸送5名員工到這個班學習。消息傳出,全公司9家門店都爭搶這5個名額,誰都不愿意丟失這個機會。公司順應需求,增加了名額,每個店都可以選派員工去進修,這樣才皆大歡喜。我們的員工,很多人沒機會進大學,經過工作實踐以后,都渴望有學習充電的機會。這種空前高漲的學習積極性,超出我們的預料。根據協議,雙方互設“實習基地”和“培訓基地”;這個班的40名學員,大蓉和有優先聘用權;參加學習的學員都能獲得專科結業證書。這種培養人才的新型方式,能實現“雙贏”和“多贏”,企業、學校和學生都很滿意。
當然,任何企業都不可能給所有的人都提供發展平臺,總有人會離開公司去尋找其他機會。這時也要理解他們。放手讓他們飛,實際上也是為他們提供新的機會。我遇到過一位老員工,他曾在沙河店當廚師,后來去山西一家餐廳當了廚師長。他對我說:“大蓉和人才濟濟,我努力了多年,看到當廚師長助理無望才辭職出來。現在當了廚房老大,很有成就感。”我也由衷地為他高興,把他的成功看作是大蓉和的成功。
《餐飲時報》公眾微信號:cyykb111
《餐飲時報》網站:http://www.cyykb.com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1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