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界三大“神秘組織”把小店開遍全國的秘密
《餐飲時報》/報道
功夫大師李小龍曾說:天下武功,無堅不催,唯快不破。快到什么程度?我有個習武的朋友曾將李小龍電影中打斗的動作放慢20倍,才能看清他的出拳收招。沙縣小吃走上飲食界巔峰的秘訣,與李小龍同出一轍,它的最大特色就一個字:快。
快到什么程度?現成的快,客人隨到隨吃,出菜效率直接甩肯德基麥當勞德克士好幾條街。你走到店門,大叫一聲:“老板,蒸餃!拌面!”剛一落座,熱騰騰的蒸餃就端到面前,同時出現的還有醋碟。
舀一勺辣醬,澆一股醋,筷子攪勻,夾一枚餃子,蘸蘸,塞進嘴里——從走進門到吃進嘴,不到半分鐘。兩三個蒸餃才下肚,拌面來了,挑起落下數次拌勻,花生醬香氣四溢……
為什么能這么快?
店員的精力主要用來應付客人,所以沙縣小吃的面條和餃皮都是買現成的,有人專門開起面廠,把做好的面條餃皮餛飩皮送到店里。沙縣小吃有個傳統,店開到哪里,面廠就跟到哪里。
此外,關于武功,《三俠五義》還有另外一句話:一力降十會,是說再反地球反人類的武功,遇到一個反宇宙的變態,所有的快,都會被毀滅成渣。
沙縣小吃的幕后推手,就是這樣一個變態。自沙縣小吃辦成立第二年起,政府干部階層就開始為學徒進行免費培訓,下鄉下村傳授手藝。十多年來一共辦過六百多期培訓班,培訓學員五萬多名。把這五萬多名學徒分散全國各地,其發展的力度與速度可想而知。
點評:
憑借政府這個“干爹”,沙縣小吃不費吹灰之力地干掉了同行業的其它對手,成為餐飲行業帶頭大哥,進而形成一種社會現象。它的成功,是一群飽受饑寒而逃荒異鄉的福建客家人,以活下去為目的,畢路襤褸以啟山林,卻劍走偏鋒,從“快”出發,從而創造的商業奇跡。這種奇跡,只有圍觀,難以復制,猶如“海底撈你學不會”。
看到這個LOGO,你肯定會說搞錯了。我篤定地告訴你:恭喜你答對了,確實是搞錯了!因為蘭州只有牛肉面,而沒有“拉”,更沒蘭州拉面一說!所謂蘭州拉面,實際上跟蘭州沒有半毛錢關系。但這是一個流傳千古的錯誤,所以大家心里知道就行,流于表面,咱就將錯就錯。
蘭州拉面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嘉慶年間,但它真正開枝散葉,則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它的發展裂變核心,是實現了從地方小吃向大眾快餐質的轉變,成為享譽全國的美食。據2013年數據統計,僅蘭州市內,就有有牛肉面館1200家左右,可見規模之巨。
它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當然還得說它的做法。蘭州牛肉面講究一清(湯清)、二白(蘿卜白)、三紅(辣子油紅)、四綠(香菜綠)、五黃(面條黃亮)的五大特點。面條根據粗細可分為大寬、寬、細、二細、毛細、韭葉子、橋麥欏等種類。面條用手工現場拉成,一碗面不到兩分鐘即可做好,再澆上調好的牛肉面湯、白籮卜片,調上紅紅的辣椒油、碧綠的蒜苗、香菜,食之令人叫絕。
這些做法,無論從選料、和面、醒面,還是溜條和拉面,都巧妙地運用了所含成分的物理性能,即面筋蛋白質的延伸性和彈性。這在面類行業里,是絕無僅有的。但僅僅靠精致的做法與鮮美的味道,不足以支撐起它迅猛擴張的勢頭,更多的貢獻,則是來自企業文化建設和標準化工業流程開始建立并發展。
蘭州拉面興盛之初,面的種類數量激增,開始形成品牌認識。要實現品牌價值,必須跳出本土,把它向外地輸送。為加快輸送腳步,企業開始研發更多種類的面食,增大經營網點,邀請省長助理、市長一起戮力同心,加強對品牌的宣傳力度。這使得在短時間內,蘭州拉面呈現出區域飲食特色與現代餐飲產業相融合的發展趨勢,為蘭州牛肉拉面的產業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點評:
雖然蘭州拉面屈居沙縣小吃之后,但它無不向我們折射出這樣一則啟示:一個默默無聞的產品,想要做成品牌,在沒有背景的前提下,你必須將產品做到極致。蘭州拉面的極致,便是它的味道,這也是所有餐飲企業的核心。只有味道好了,才能留住食客,飄香全國。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重慶渝中區一名姓李的師傅想吃大排檔,就胡亂將火鍋雞、干鍋雞、燒雞公等雞搞在一起,結果覺得味道太淡;恰好同桌有幾名江浙人和上海人,他們習慣了口味清淡,吃了一口大為贊嘆:這雞,簡直不敢相信!就這樣,重慶雞公煲在外省遍地開花,于重慶卻籍籍無名。
相較重慶火鍋和麻辣燙,重慶雞公煲的味道雖然不夠猛烈,但足以分分鐘操翻其它地域的清淡甚至回甜,于是當外地人初次嘗到重慶雞公煲,不由得大呼過癮。
外地人的好評,無疑是一道財富契機,重慶雞公煲的店門,就如雨后春筍,于外地迅速發芽開花。那些被清淡口味所麻木的外地食客,紛紛成為重慶雞公煲的座上賓,促成了重慶雞公煲的繁華鼎盛,也從正面反映了渝菜受到全國各地食客的普遍歡迎。
點評:
重慶雞公煲的成功,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則商業生存法則:當業界同行的模式或者產品已經泛濫成紅海,我們所要考慮的,是在這片紅海中,注入新鮮血液;在餐飲界,這股血液,可以是一絲味蕾的改變,是一種新產品的誕生,也可以是一次源自異國他邦的產品搬運。
怎樣才能將自己的餐飲行業做成餐飲巨頭?
從這三大霸主可以看出,最關鍵的,是要抓住當中的契機。口味一般,就以快入手;有了品牌,就加大推廣力度;別人丟棄的,自己就把它撿起來,做大做強,因為或許這正是市場所空缺的。
當然,以上案例,是屬于比較典型的案例,還有其它更多的契機,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再行挖掘。
來源/商界招商網
《餐飲時報》報道
NO.20150328期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