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骨湯第一品牌”拾味館—— 四大區隔定位不與外婆家競爭
——《餐飲時報》報道
拾味館的排隊盛況
《餐飲時報》總編小時采訪拾味館董事長龔季龍
現在,商場里跟風外婆家、綠茶的品牌,產品無一例外地把他們的菜譜當作范本,他們賣3元的麻婆豆腐,我們就賣3元的家常豆腐,他們賣“面包誘惑”,我們也有“面包的誘惑”,思路和打法基本一樣。因此,當顧客拿到菜譜點菜時,心里總是和外婆家比較:這個菜比外婆家便宜,那個菜不如外婆家好吃……
當自己的品牌不夠強大時,這樣的比較,自己總是處于弱勢,屬于“被挑剔的對象”。
拾味館董事長龔季龍說,我們在定位時考慮更多的是:什么是我們拾味館自己的?
他說,在傳統的中餐里,骨湯還沒有形成一個強勢的品類,骨湯品類里也沒有一個強勢的品牌。我們拾味館就是把“骨湯”做成品牌,做成行業標準。大家一問“拾味館”是干什么的?我們就可以說“拾味館是賣骨湯的,去他家是喝骨湯的”。——骨湯、骨湯、骨湯,我們給顧客灌輸的就是:喝骨湯,就是去拾味館,拾味館=骨湯。
拾味館依靠自己摸索的10多年的熬骨湯經驗,從選料、工藝到吃法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具有行業高度的標準,比如選料必須用豬后腿的骨頭,這樣的骨頭骨髓多,熬出的湯色白;每根骨頭250克的標準,正負25克誤差;熬湯時用弱堿性水,湯更營養更美味;6個小時連續用102℃的火溫控制,用海南傳統的熬湯方法更容易保持營養,口感更好……
這樣的“標準化”,讓一碗看似簡單的骨湯,有了核心產品的“技術壁壘”。龔季龍說,我們不像一般的商超時尚類餐飲,太追求裝修等“外在”形式,而忽略了產品本身,我們對后廚研發隊伍的重視不是一般企業能想象的,我們一直想把產品當做核心競爭力。
《餐飲時報》記者還發現了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每份骨湯上桌的時候,在蓋子上面都有一個紅色的定時裝置,服務員說,想要品嘗到味道醇正的骨湯,還需要耐心地等待一會兒。記者觀察了一下,前來就餐的顧客都特別“聽話”,鍋蓋上面的定時器不響,沒一個人開動,大家都耐心又充滿期待地等待開鍋的那一刻,
小小的定時器,讓顧客感受到拾味館的規范化,而且讓等待變得更有意思。
除此之外,拾味館還開發了特有的吃法——第一步先品湯;接著吸骨髓,然后是吃肉,最后涮菜。
龔季龍說:“這些標準在顧客就餐的過程中會對他們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說到喝骨湯,就會想到拾味館,這就是品牌定位的力量。”
商超里這一兩年誕生的新品牌,客單價大多定位在50元左右,明顯和那些排隊餐廳定位的是同一類人群。
但那些排隊餐廳,擁有強大的品牌優勢,當你的品牌不具備這些優勢時,和他們競爭,根本不在一個起跑線上。
拾味館在客單價定位上,和外婆家等排隊餐廳有明顯區分。
拾味館一直給顧客講的最多的是“喝骨湯營養,喝骨湯安全,喝骨湯健康,喝骨湯長得快,喝骨湯長得高,喝骨湯長得美……”這種圍繞產品本身價值去營銷的方式,讓顧客在心里不再一味追求價格、比較價格,因此,在拾味館門口,你可以看到這里既有年輕的小朋友排隊,也有孕婦專程來喝湯,還有一家人來吃便飯,而且還有老頭老太太顧客光顧。拾味館一份迷你砂鍋骨湯的價格就在50多元,人均消費的彈性也比較高,50—80元都有。
綠茶與外婆家的人均消費在50-60元左右,客戶群大都是年輕人,以朋友小聚居多;拾味館的客戶群相對層次較高,也更廣泛,更注重品質,消費也更偏高,因此,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和外婆家開在同一商場,面積只有外婆家的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每天的利潤不輸給外婆家。
拾味館是一家首創“砂鍋骨湯”并以其為特色主打菜品的餐廳,每季菜譜上核心骨湯都會保持在7種以上,并且時常更新,保證各種人群及口味的需求。
“重拾骨子里的味道”是拾味館的宣傳語,讓顧客一下子就能聯想到拾味館“骨湯手工現熬,絕無添加”的承諾。其實,除了手工現熬這個賣點,拾味館的慢熬、精燉加絕配同樣吸引——6個小時連續用102℃的火溫控制,熬制時用的水是弱堿性水,還需配置17味名貴食材,正負0.3克配材誤差。
除了“拾味骨湯”是拾味館比較核心的產品外,還有代表特殊風味的椰香骨湯、野米骨湯等。而且,拾味館還有分別針對老人、女性和小朋友定位的骨湯,充分做到了因人而異,顧客在體驗私人定制的產品的同時,還能品嘗到餐廳針對季節時令推出的骨湯,讓顧客常見常新,不覺得乏味。
專為小朋友定位的玉米淮山骨湯
點擊率頗高的適合女性飲用的蓮子百合骨湯
除了特色主打之外,拾味館還在其它產品線上跟骨湯互相配合,推出了燙菜、涼菜、熱菜、小吃甜口、自制飲品等多條產品線,讓產品線豐富但又不失主線。“我們在菜品味道的研發方面,注重與當下流行的味道相結合,也因此抓住了很多口味挑剔的年輕人。”
在拾味館,招牌產品支撐起一個品牌絕不只是“嘴上功夫”,光是單一產品骨湯的營業額就能占到40%,作為一款特色主打產品,已經非常不錯,配合涮菜,可占到營業額的一半。
商超里的品牌,目前都是一個步調地在走“時尚、前衛、酷、重金屬路線”的路線,差異化不明顯。走進一家餐廳,很難和旁邊的餐廳區分出來。
拾味館在這一點上,是在走自己的專屬路線。
龔季龍說,裝修時我們強調從我們的產品出發,以產品的特色屬性來打造屬于自己的裝修。新顧客進我們餐廳,也許記不住我們的餐廳名字,但一定讓他們記住我們餐廳里的某一個元素。比如經常有顧客這樣描述拾味館:“噢,就是那家餐廳到處有“骨子里”的那家店,那家抱枕是一根骨頭的餐廳。”這樣,無形中對我們就是一種宣傳,對顧客就是一種記憶。
《餐飲時報》總編小時和拾味館董事長龔季龍聊天,發現他最愛用的一個詞就是“骨子里”,比如拿餐巾紙,他會說:給您骨子里的體貼(拾味館餐巾紙包裝的廣告詞就是這句)。
在拾味館餐廳里,顧客的視覺、感覺無不被“骨子里”三個字所包圍:
1.包間名稱
拾味館店內的包間名稱十分有意思,“骨子里的夢想”、“骨子里的幸福”……
2.餐廳布置
餐巾紙是包裝也是“骨子里的體貼”
在拾味館里,各種各樣的“骨頭”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在顧客面前,墻壁上的掛畫,椅子上的抱枕,就連餐巾紙的外包裝都有“骨頭”的身影。
3.座椅也被“骨頭化”
餐廳內的椅子、凳子也沒能“幸免”,做成了骨頭狀。龔季龍說:“這些細節都能體現出拾味館的定位,增加顧客的記憶,我們的宣傳語顧客可能記不住,但這些視覺沖擊,卻能讓他們牢牢記住。”
一進餐廳的黑板上,你看到的都是“骨子里的味道”
龔季龍告訴記者,如今是年輕人為主的小時代餐飲階段,骨湯作為相對中式化的餐飲品牌,也要為顧客營造一種相對自由的用餐氛圍。除了在環境上多做功課以外,餐廳內的小黑板上還掛有“三步吃垮自助吧”的流程圖,語言輕松詼諧,讓人看后記憶深刻。自助方面,茶水、續湯、小吃、醬料等都需要顧客自己動手完成,為餐廳節省了不少的人工成本。
另外,環境小資,全開放式的透明廚房也是其吸客的“手段”,當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當消費者在質疑骨湯為什么那么白,質疑食品添加劑時,這就給了人們看得見的安全健康。現在,拾味館一年就要用1300噸的骨頭。
中式餐廳很少有外賣。拾味館在這方面做了探索,他們的做法是在特定的商圈門店開外賣檔口。
龔季龍說,除了增加新的贏利增長點,更多是一種品牌宣傳。中餐大多隱藏在商場里,只有進入的人才能看到,但如果把檔口開在商圈里,顧客走過、路過時不管買不買,都能看一眼,這就是廣告。
另外,在很多人的潛意識里,覺得喝湯是一件“很費神”的事情,不花上個把鐘頭坐下來慢慢去品是不行的,如何讓骨湯更有時尚感更具有新意,讓年輕消費群體去接受這種相對傳統的中式產品呢?這也是拾味館做外賣檔口嘗試的一個原因。
《餐飲時報》發現,很多街邊的飲品小店之所以受到顧客的歡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其便捷、可以邊喝邊走。拾味館在特定商圈門店開設了骨湯和生煎包的外賣檔口,骨湯也可以打包帶著邊走邊喝了。
據記者了解,這種模式大獲年輕人的青睞,并成為餐廳的一大亮點。
《餐飲時報》報道
NO.20150221期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4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