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以為拿了融資就高枕無憂,這些資本潛規則餐企不可不知!

    有時候投融資就像兩口子,剛開始總是甜甜蜜蜜,但真到了分道揚鑣的時候,才意識到對方或許早已鋪好了退路。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吳憨子(微信號:mckinsin)授權發布;

    近期,餐飲界發生的兩件事引起了筆者的關注。

    一是奈雪的茶完成A+輪融資,投資方依舊為天圖資本,融資規模高達數億元,奈雪的茶也因此估值60億,被尊稱為茶飲“獨角獸”。

    二是在堅持了一兩年后,著名作家、導演張嘉佳和“褚橙”策劃人蔣政文合伙創立的“卷福和他的朋友們”餐廳倒閉。

    這兩個事件有一個共同點,都涉及到了餐企的資本投資問題,不同的是一喜一悲。借此,筆者想探討一下資本介入餐飲業后,都有哪些退出路徑。

    餐飲眾籌正常生命周期,約為兩年

    “卷福和他的朋友們”,是一個既有眾籌又有金融資本關顧的餐飲明星品牌。它的倒閉,在以眾籌方式發展的餐廳里,并不是個例。

    甚至可以說,2017年前后,我國眾籌餐廳出現了一股倒閉潮。

    倒閉的原因何在?筆者認為,是2015年前后出來混的眾籌餐飲項目,到了“總要還的時候”了。這個“還的”正常周期,約為兩年。

    要么,賺了錢“功成身退”;要么,虧了錢撐不下去。

    當然,眾籌只是餐飲企業融資路徑之一,沒有好壞之別。

    或許,我們用“餐飲眾籌生命周期”與“網紅品牌生命周期”曲線來研判“卷福和他的朋友們”更加中肯。他們是眾籌噱頭過后,沒乘機修煉好內功,自然難以避免由盛轉衰這一歷程。

    如果從另外一個維度去思考,那么能不能由“餐飲眾籌生命周期”已發生現象,預判“餐飲資本退出周期”未發生現象呢?

    2018-2020年,金融資本或現退出潮

    01

    洞察:2014-2017年金融資本緩緩撤離

    來自中國私募基金前100強品牌的融資曝光及《投資界》相關數據顯示,2014-2017年,有一定影響力的餐飲投資事件有406起。

    2015年后,進入餐飲的金融資本機構開始減少。國內外大型投行2017年幾乎全部撤離或者轉戰非餐飲的大消費領域,例如國際CVC、高盛、賽富亞洲,以及國內的英諾融科、青驄資本。

    但是,很多餐飲人卻出現了近三年餐飲投資很熱的錯覺。

    原因在哪里?筆者認為,是大量天使投資人與戰略投資者涌現在餐飲人身邊,同時出現的還有大量的孵化器和戰略投資平臺。

    其實,目前主要是弘毅、天圖、紅杉、IDG等少數幾個投資機構在戀戰而已,大量碎片資本都是小打小鬧。

    未來,投資機構將迎來餐飲發展的春天,還是接手了餐飲資本破滅的泡沫,誰也說不清。

    2014-2017年間,餐飲業共發生65起并購事件。其中2014年弘毅以近95億人民幣并購了Pizza express,2017年中信資本以近140億人民幣并購了麥當勞中國,成為了年度并購事件的主體。

    但是,刨去這些個別的重大案例來看,近年來餐飲行業的并購熱度是有所下降的。

    2018年,證監會還對上市公司并購企業也提出了各類隱形門檻。被并購企業需要滿足更多條件才能提上并購日程表。

    這意味著,并購企業也要悠著點了。而并購數量的減少,也會引發一些問題。融了資的餐企,若實現不了IPO,并購又沒戲,當初你是怎么要求資本的,未來資本就會怎么要求你。

    03

    洞察:金融資本退出出現預期參考

    2014-2017年,金融資本的退出方式中,6例為IPO,例如絕味食品登陸A股主板市場,周黑鴨、呷哺呷哺“曲線救國”,通過港交所上市等。還有3例是股權轉讓,2例是并購,2例是回購。

    餐企融資者需要注意的是,金融資本的退出,開始有預期參考了。在2014-2017年,餐飲業退出賬面回報保持穩定,2017年僅有的一起退出事件,是九鼎資本從絕味食品IPO中獲得4.46倍的賬面回報。

    當時,九鼎證券一個資深分析師曾透露:“4倍回報,可能成為金融資本退出餐飲投資的預期。”

    04

    洞察:2018年起或現第二波退出潮

    如果以2014年為界限,劃分出金融資本退出餐飲的第一波熱潮,那么從2017年開始的第二波退出熱潮,則是市場對2015-2016年期間進入餐飲業的資本承諾兌付。

    考慮到2015-2016年進入的餐飲資本數量之多,資本投資估值之高,這一波的退出潮的周期就會復雜很多。

    筆者認為,2018年-2020年,金融資本對餐飲即將啟動第二波退出潮。這一波與第一波不同的是,涉足餐飲品牌數量龐大、涉及金額普遍較多,而且1年內是完成不了的,前后將需要3年周期。

    而且,這一波可能會有一二個震撼的餐飲資本(譬如IDG、弘毅、天圖),突然退出一兩個震撼的餐飲品牌,從而上演一場跌宕起伏的餐飲大片。

    金融資本退出餐飲業的方式

    說到這里,餐飲融資者心里可能會有種拔涼拔涼的感覺,不知如何應對即將出現的資本退出潮。

    在此,筆者就金融資本退出品牌的幾種常用方式進行一下梳理。

    01

    股權轉讓方式

    筆者預測:2018-2019年兩年,是資本退出高峰期。一些已實現A輪融資的餐飲品牌,預計2018年會啟動A+及B輪融資。

    我們只需盯著,今明年,誰啟動A+及B輪融資,其背后的資本就可能要跑路。特別是A輪融資金額巨大的餐飲品牌,以及生命周期明顯的網紅餐飲品牌。

    他們常用的套路是:先搞一個A+托市,為B輪高估值奠定基礎,乘高位明退一部分暗退一部分。

    02

    并購方式

    在餐飲并購案例數量減少的環境下,有并購資源的極少數資本將成香餑餑,他們被尊稱為“賦能型資本”,譬如九毛九、海底撈、絕味、弘毅,等等,同時他們也是產業資本。

    如果餐企是從一個普通的資本公司融資,未來被并購的概率會低很多,除非業績特別突出。

    03

    回購方式

    2014-2017年投資餐飲的金融資本,筆者預測他們普遍把投資與回報周期鎖定在兩個時間段,一個是2018-2020年,一個是2020-2022年。換句話說,2018-2022年,這些融資的餐飲品牌如未上市/并購,極有可能面臨被要求連本帶息回購股份。屆時,大量無底線撕逼故事將隆重上演。

    04

    上市方式

    資本攜手企業上市,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

    但是,目前國內餐飲企業總共也才只有15家在國內、香港和美國實現上市。

    餐飲上市,真的是稀缺資源,特別是國內A股(A股相比于新三板,更有資本標桿效應)。

    餐飲人上市夢想被壓抑越久,資本骨牌效應就越大。2018-2020年,可能只有九毛九、同慶樓、向陽漁港等正在IPO排隊的餐飲品牌有些希望上市,承載餐飲人的夢想。

    假設九毛九、同慶樓、向陽漁港等A股敲鐘成功,筆者預測餐飲人與餐飲資本的自信會爆棚,將引起餐飲與資本的骨牌效應。

    反之,餐飲資本的信心將崩潰,紛紛走為上計。

    編輯 | 紅餐網_張錦梅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圖)

    ↓↓↓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點擊“閱讀原文”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1899.html

    (0)
    上一篇 2018年3月28日 21:46
    下一篇 2018年3月28日 22:07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