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上 面 藍 字 關 注 我 們
第 1133 期
▼
劉備三顧茅廬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它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才,流傳至今,成為世間美談。
故事發生在公元207年,劉備生于公元161年,所以他是60后,當時47歲,而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當時27歲,兩人相差20歲。
那么,作為60后的劉備,是如何招聘到80后的諸葛亮的呢?這段人間佳話,又帶給我們今天的企業招聘管理怎樣的啟示呢?
1
劉備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
與曹操相比,劉備自身的業務能力并不強。劉備意識到了智謀之士的重要性,他心里非常清楚,他要取得快速發展,擴大自己的地盤,急需一位職業經理人來輔佐他。
這位職業經理人必須要具備劉備及身邊人所沒有的條件:有較強的戰略眼光;有較強的分析思維;有較強的求職動機;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有工作經驗者優先考慮。
2
劉備通過什么方式招聘?
▽
三國時期不像現在手機、網絡什么的這么發達,所以招聘的渠道和手段相對較少。像劉備這樣的初創公司,典型的三無企業(一無資金,二無市場,三無品牌),內部培養來不及,外部招聘找不到,因此選人必須另辟蹊徑,而他的招聘定位也十分準確:
1.打著劉皇叔的旗號 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月,要成大業,必須要有一塊像模像樣的牌子。 2.主動出擊 如果守株待兔,等待定點搜尋像他這種創業型公司的人才主動找上門來,機率是很低的。所以他就采取熟人推薦、挖別人墻角兩種方式來主動網羅人才。 3.樹立雇主品牌 劉備三顧茅廬中的種種細節,體現了他對人才的尊重。
3
劉備為什么看中諸葛亮?
▽
— ① 看學歷 —
這得從他的老師說起。諸葛亮的老師到底是誰,眾說紛壇。但是,與劉備的老師盧植(官至尚書)、曹操的老師喬玄(官至太尉)、許劭(著名人物評論家)等官方名士相比,無論是學術水平還是知名度,都有一定的差距。
此,如果說劉備、曹操是985高校畢業的,諸葛亮只能算二本畢業。在學歷上,諸葛亮沒有太多的優勢。
— ② 看出身 —
諸葛氏在荊襄地區是望族,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他是名副其實的官二代。
— ③ 看氣質 —
陳壽《進(諸葛亮集)表》寫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翻譯成現代的話就是,小諸同志顏值爆表,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他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助理。綜合來看,諸葛亮就是一個高富帥。
— ④ 看才學 —
認識諸葛亮的人對他的評價都非常高。他的老師司馬徽評價他:可比興周入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
— ⑤ 看志向 —
諸葛亮“每嘗自比管仲樂毅”,說明他志向遠大,是有意要出來當官的。
通過以上分析,諸葛亮雖然是個沒有工作經驗的待業青年,但卻是一個高潛質人才,既有才學,又有人脈,求職動機又強,符合劉備招聘條件中的前四條,所以劉備要選他。
4
劉備哪些地方吸引諸葛亮?
▽
— ① 有遠大抱負 —
對于老板來說,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老板有抱負,下屬跟著你才會有肉吃。
— ② 發展空間大 —
像曹操、劉權、袁紹集團人才濟濟,諸葛亮這樣沒有經驗的應屆畢業生,根本不會受到重視。但在劉備這里,他就能得到重用,有施展才華的空間。
— ③ 劉備有誠意 —
不光是上門拜訪三次這么簡單,就是在今天來看,讓一個60后的老板去找一個80后的應屆畢業生,都是非常難得的事情,而且每次上門,關羽、張飛都不耐煩,而劉備總是很沉得住氣。特別是最后一次,劉備見諸葛亮之前還特地吃了三天素,簡直就是把諸葛亮當男神的節奏。
5
劉備是怎樣測評諸葛亮的?
▽
— ① 面試方法恰當 —
劉備在面試諸葛亮時,問了一個問題:“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表面上看是在向諸葛亮請救,實際上是在考察諸葛亮的戰略思維。
— ② 面試流程嚴謹 —
在面試前劉備做了背景調查。面試時,劉備先考察諸葛亮的能力,之后再談入職一事。這樣一整套流程,步步為營,環環相扣,銜接順暢,在我們今天看來也是非常恰到好處的。
— ③ 注重試用期的管理 —
劉備把諸葛亮招聘進來之后,沒有不聞不問,而是“待孔明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之事。”這是一舉三得,一來討論了業務問題,二來進一步考察了諸葛亮的能力,三來讓諸葛亮覺得自己受到重視,起到了激勵作用。
6
|延伸閱讀|
諸葛亮“觀人七法”,教你看穿一個人
▽
一代謀圣諸葛亮,運籌帷幄,算無遺策,是智慧的神話。無論是在行軍打仗,還是處理國政時,他都要起用大量人才,因此,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早已發展了一套自己的識人之法。 他在《知人》一文中,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 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探問一個人的是非觀,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志向。對是非的態度越強烈,越能看出一個人志向之堅強。 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和一個人說話將他逼到詞窮的地步,看他如何應對。諸葛亮認為能言善辯者一定頭腦靈活,思維敏捷。 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臨事對策,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見識水平。提出的意見切中要害,是見識不凡,如果天馬行空,但百無一用,那是紙上談兵。 四曰,告之以難而觀其勇;沒有勇氣的人,在困難面前怨天尤人,因循守舊不知道如何破解難關。而真正有勇的人,遇事剛柔并濟,曲折迂回,迎難而上,往往都可以解決掉難題。 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庸俗之人,喝酒以后胡言亂語,甚至耍酒瘋。而能夠自我克制的人,有時會在此時流露心底的感慨,或談理想,或談挫折。 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觀察對方面對利益的態度,可以看出他的節操。節操高潔之人,對不義之財絕不享用。 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如果一個人答應對方的事辦不到,他會誠意向人道歉,有時甚至會推薦能辦好事的人。雖然此時他失信了,但反而彰顯出他的品質。 簡而言之,是從對方的“志、變、識、勇、性、廉、信”七大方面全面考察,真可謂面面俱到。 現代社會社交網絡發達,每個人每天都要面對大量陌生人。因此,雖然諸葛亮的識人之法已經提出了一千多年,但對于現代社會依然意義巨大。 結交好的朋友,任用適當的人才,能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大獲裨益。 (來源:青年創業網)
·END·
統籌丨張琳娟
編輯|王艷艷 視覺|陳曉月
-商務聯系-
首席勾搭官|18510936112
微信|neicansw
-轉載原創聯系-
首席小秘書 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