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799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機器做出來的只能叫商品,若想尋求百年的風味,還得去擠壓的指縫間。
(1)
走在泉州的街頭,很多招牌名字很有意思,比如“巖啊發廊”、“平啊小賣鋪”,和我們北方的習慣和叫法都不一樣。問了幾個當地居民,他們也說不上來為什么這么叫。
那天采訪的老字號叫文啊小吃店。
采訪那天老板林梨文不在店中,我把對店名的疑惑說給服務員。
服務員說:“這個店一開始就叫這個,沒人知道為什么,好久了的,你是第一個對店名感興趣的人。呶,他是語文老師,你問他。”說著指向一個食客。
那食客說:“在我們福建,很多地方說話或者寫文章都還保留著古代文言的習慣。文言文很多都是倒裝句,‘熱鬧’這個詞在你們北方叫熱鬧,我們閩南人讀‘鬧熱’。我們稱呼人也是這樣,有時候叫啊文,有時候叫文啊。”
(2)
文啊小吃店坐落在泉州市車橋頭,主營水丸(北方人叫魚丸)和雞肉卷。
車橋頭原是一個碼頭,挑擔的工人及商人都聚于此地。
同治年間,林梨文的祖父林阿朝憑著自己摸索出來的水丸制作工藝,經常做些水丸、雞肉卷、香腸和酥糕挑著擔子來碼頭賣。
因其風味獨特,量大且價格低廉,很受當時挑夫和商人們的歡迎。
林梨文的父親林金炎繼承了林阿朝的手藝,在泉州滿堂飯店和桐城飯店制作水丸,傳承了林氏風味;林梨文的母親倪木耳也在泉州水丸社做起了這門獨門美味。
后來,夫妻二人在車橋頭做起了水丸的買賣。
▲水丸
上世紀80年代末,林金炎的車橋頭水丸、雞肉卷、香腸和酥糕的加工和販賣都頗具規模。由于年事已高,他將技藝傳給長期在身邊幫忙的兒子林梨文。
接過重擔的林梨文認真鉆研水丸的制作工藝,并加以創新。
林氏水丸在他的手中經歷了從魚肉到豬肉的原料更新(有的魚丸里混合了少許豬肉),從無包餡到有包餡的品種發展。
而且,林梨文在不同月份所用原料制作的水丸,配料比例也不相同,這些都是他在摸索中發現的。
到了90年代,林氏水丸的銷售更上一層樓。產品遠銷省內外,港澳臺及東南亞等地,并開設了門店(之前都是挑擔販賣)。
▲林氏水丸獲中華名小吃名譽
(3)
做水丸可不是個簡單的活,林氏崇尚手工制作,所以林家的每一個水丸都是指縫間擠壓出來的。
選好原料,將魚肉(不同時節魚肉不同,一般用鰻魚)打成肉蓉,加入林氏秘制調料,攪拌均勻;
然后放進手中將魚丸擠壓成型,等到鐵鍋中的水沸了,將水丸倒入;讓其在沸水里翻滾,蓋上鍋蓋燜一段時間。
再揭開鍋蓋時,水丸便如清水芙蓉一般浮在水面,香氣撲鼻。
將水丸撈出,放進熬制好的骨湯中,撒些香菜蔥花,滴上少許香油,一碗水丸湯就成了。配上幾塊雞肉卷,蘸些秘制醬汁,確是無上享受。
水丸勁道爽滑,鮮香十足,輕輕咬上一口,淡淡的魚肉清香頓時在口中四溢。骨湯并不濃郁,卻也不寡淡,配著水丸喝,實在是錦上添花。
雞肉卷外焦里嫩,味道清淡,蘸些甜中帶辣的醬,讓人百吃不厭。
車橋頭現在已經不是碼頭了,成了漁人們販賣魚蝦貝類的市場。
車橋頭有一彎渠水通向大海,似乎向人們證實著以前此處的繁華。
(4)
在中國,有種傳統的絲制工藝品,叫做云錦。因絢麗多彩,燦若云霞而得名。云錦很值錢,因為它是靠人的記憶去織造,而無法用現代化機器替代。
▲云錦
這不得不讓人感嘆手工制作的獨特性。
當然,現在市場上有制造水丸的機器可用,把混合好的魚蓉放進機器,很快就能生產出很多水丸來。
但是前輩們傳下來是手藝,而不是機器。
機器做出來的只能叫商品,若想尋求百年的風味,還得去擠壓的指縫間。
來源:好食記
作者:張冬冬
統籌:劉曉紅
編輯:閆太然
視覺:陳曉月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4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