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584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分享
“中餐標準化”實在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應不應該標準化也見仁見智。大周末的,咱們不爭論那些“亙古”難題,多聽幾個案例,看看別人家的店都是怎么努力讓口味保持穩定的。
1、黃記煌:菜量、料包等出廠前都包裝好,店里就是解凍燜制
黃記煌菜品所需的每一種調味品,在工廠加工的時候就用“小包裝”定好。比如燜雞翅、牛羊肉、鴨肉,跟它的加工廠簽訂合同,按照黃記煌的工藝、配方、口味要求做基礎的切配、改刀、加工、包裝,出來的產品,按照一鍋的量包裝好了,到店里只需要解凍燜制就好。
黃記煌創始人黃耕表示,影響中餐做大的原因就是可復制性差,所以,黃記煌在源頭上就把這些問題解決掉。
2、西貝西北菜:減少“炒”菜,蒸、煮、熬一樣有特色
西貝西北菜創始人賈國龍認為,中餐標準化是個技術問題,其中最難之處在“炒”這個環節。西貝西北菜盡可能減少“炒菜”,烹調方法主要是烤、煮、蒸、燴、燉、燜、拌、烙,這些烹飪手法容易標準化。陜西的小吃以蒸、煮、熬為主,去除炒菜,絲毫不損害西北菜的特色。這恰是它較之“八大菜系”的優勢所在,八大菜系的大量特色菜品,必須要借助“炒”來實現。
3、望湘園:先炒青椒還是先炒紅辣椒,都有規定
中式正餐或類正餐的休閑餐飲,要做到每一道餐品的口味一致,挑戰很大。望湘園創始人柳智明白這一點,“中餐本來是有譜的,只是我們的食譜上,寫著鹽少許醬油少許,而要標準化,首先把這些食譜精確下來。”
以望湘園名菜“農家小炒肉”為例,這道菜的食材是青椒、紅辣椒、肉片,輔料是蒜,調料有醬汁、鹽、味精等等。“農家小炒肉”的食譜上,清晰的寫著上述每一種材料多少克;然后是操作流程:先炒青椒還是先炒紅辣椒,肉片什么時候放。對于難以標準化的“火候”問題,管理層通過加強對操作人員的培訓,來保證產成品盡量口味穩定。
4、呷哺呷哺:能由中央廚房解決的,全由中央廚房做
對于呷哺呷哺,直接關乎火鍋口味的底料、辣椒油以及蘸料等全部由中央廚房把控。這里面又有一個例外,呷哺花生醬調料。為了保證其配送到門店時的新鮮程度,呷哺呷哺中央廚房在沈陽、上海等擁有區域配送中心的城市設立了外協工廠,以輔助加工呷哺調料,從而保證呷哺調料及時到店。除此之外,呷哺呷哺的鍋底、其他調料、雞油、辣椒油等均由位于北京總部的中央廚房生產。
5、“包包白牛肉面”:量勺、煮面器,一個都不能少
一碗牛肉小面如何通過流水化生產方式誕生?每一天,“包包白”創始人黃春巍收貨后,將牛肉放進涼水里漂去血水,由墩子師傅將牛肉煮熟,開始切配。每一坨牛肉都要經過稱重、分條,切配工藝也要保證每塊牛肉在一兩左右。
炒料師傅則同時進行炒料、燒料工作。以燒料為例,量化了每樣材料的配比,比如一鍋可以出1000碗的湯料,需要放15斤豆瓣、花椒、辣椒各三斤等。然后,就是長達4小時的熬制,牛肉湯料和牛肉基本味道成型。第二天,黃春巍再將原料配送至各個門店,配送產品包括牛肉、原湯以及辣椒、花椒和味精三種調料。
“最終的調味怎么操作很重要。各加盟商和直營店的人員也是經過培訓的。”另外,黃春巍在每個門店都安裝了煮面器,既可以一次性煮6份面,也可以分開煮面。每份面的烹煮時間為4分55秒,到時間后,自動熄火。
重慶很多“小面”館開始引進標準化流程,在具體制作過程上,小面全都經過精確計算,用多少鹽、用多少辣椒、煮多少秒都有嚴格要求。
作者:李根兒
來源:餐飲老板內參綜合網絡
編輯:內參小根君
丁明偉
山東鑫沸騰漁鄉
————————————————-
每天感謝一位讀者,內參君因您傲嬌!
加內參君本人微信 neicanjun
入全國餐友匯交流群;
回復 目錄 看往期精彩內參;
尋求 報道與合作 加內參小秘書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5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