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立即報名
1641 期
能讓80%消費者都滿意的“爆品”背后,都有一套研發系統。
◎政雨 來源:咖門 ID:KamenClub
馬勝學從本科到博士從事的都是食品專業的相關研究,并先后在可口可樂、立頓、星巴克等知名飲品企業,負責產品研發方面的工作。
作為產品研發領域的資深專家,他有沒有一套自己的產品研發體系分享呢?
幾天前,我們和馬勝學聊了聊,梳理了干貨,給大家分享出來。
1
能讓80%消費者滿意的“爆品”背后
都有一套系統的研發理論
▼
在產品研發體系里,有一套常用的研發理論叫“消費者洞察研究”。
開發一款產品前,你要知道使用這款產品的消費者是誰,是在什么場合使用。然后了解目標客群的期望,進行消費者測試。
△洞察消費者的研究方法
比如要開發一款有機水果的新茶飲產品: ● 第1階段:找到一些人作為測試者,問問在他們心中,有機的水果是什么樣子的,是用水果丁的形式、片的形式還是果汁的形式,是一種水果還是幾種水果混合等等。 ●第2階段:有了個體的結果,再進行小組討論——在目標市場尋找一些人,組成5、6個人的小組進行討論,得出一個關于新產品相對完整的概念。當然,這個樣本要有代表性和普適性。 比如消費者口味喜好的排序,水果喜歡草莓、芒果還是什么,茶底喜歡紅茶、綠茶還是哪種茶,紅茶里是喜歡烏龍茶還是別的什么。 ●第3階段:根據以上概念建立一個產品畫像,做出3、4個產品,最終讓測試者確定一個更符合其口味的選擇,做成樣品。 ●第4階段:最后再讓他們嘗樣品,看甜度、酸度、香氣、口味等各種感官標準是否合適再進行調整。 ●第5階段:直到參與測試的人員都覺得合適,再找普通消費者進行喜好度測試,如果能達到80%的人喜歡,這款產品基本是成功的。 當然,在長期的研發中,有一套系統的體系可以把消費者語言轉化為科研化的語言,消費者的喜好可以有相應的分值數據對應。 經過這樣的一兩輪消費者測試,產品投放出去會讓人很有信心,基本上能使80%~90%的消費者喜歡。
國外的很多公司都是這樣來開發新產品的,按照這樣的一套方法做下來,最快需要12個月,大多數會在12~18個月。
雖然在國內現在的產品研發常常靠“想象”,概念有了就嘗試。但要支撐行業走得更遠,就需要這樣的理論體系支撐,需要大的品牌帶頭。
△新品的研發需要強大的理論體系
2
捕捉市場新趨勢,從3個方向入手
▼
想要捕捉到市場上新的趨勢點,可以從3個方向入手:
◆ 靠引導:市場的發展靠趨勢,但也要注意趨勢是要靠引導的,這也是為什么會有很多行業展覽會。
◆到上游供應商處找趨勢,供應商知道哪些原料賣得好,可以從其處獲得信息。
◆有經驗的產品研發人員有自己的靈感,比如結合環境、市場變化推出相關產品。
3
經典款產品,都具備這4個特點
▼
經典款產品的共性:安全性、穩定性、性價比、具有某種特征性的記憶點。
其中記憶點的理解是很豐富的,它可能是某種功能性,或者是長期的賣點,甚至是像家鄉菜那樣的情感連接。
經典款產品也存在局限性:消費人群年齡增長,社會的變遷,會造成人們口感等的變化。
做一個長青款產品很難,真正長青的就是原料,比如茶。
4
把工序的標準化交給上游,是一個趨勢
▼
從標準化的角度來說,機器是不會騙人的。
餐飲的標準化,走設備的路是一個方向,這樣會減少人的差異。另外,在原料來源上,和上游供應鏈結合,把工序的標準化交給上游,也是一個趨勢。
而標準化方面,拿飲品來說,水果的標準化不要求太高,更強調觀感:比如產地的標準,顏色的標準、切塊切丁的標準等。
5
產品的下一個趨勢是“功能性”
▼
奶蓋茶其實不應該是創新,只是口味的變化和呈現方式的不同。奶茶里加奶更多的是潤滑口感,奶蓋茶還多了一些風味和營養。
奶茶和奶蓋茶都屬于一些演變,循序漸進的方向是“健康”的方向。
如果真的要說飲品業的趨勢,我認為是追求“功能性”:添加益生菌、DH、氨基酸、茶氨酸等等。
不僅是飲料,食品也是這個方向。人的健康和菌群有關系,如何通過食物、飲料調節它的功能,是個研究的趨勢。
6
品牌必須思考:你的技術壁壘在哪?
▼
開發新產品需要市場部從上游、市場等各處尋找。但現在很多產品同質性較高,新品全靠抄襲、模仿。
可以模仿,但最好超越。
所以,產品的技術壁壘會是一個大家以后要不斷思考的問題。
還拿飲品來說,比如東方美人,你沒有這款茶就不能推;即使大家都有這款茶,但在茶葉香氣的提取上,我會用一些特殊的技術進行茶香氣的回收,就會做成我獨有的。
再比如水果,新鮮水果大家都有,但我掌握的是可溯源的有機水果。這是需要花時間、資金去投資建立的技術壁壘。
7
搭配:餐廳賣飲品,口味要調重一些
▼
產品研發者在做研發的時候,需要從方方面面考慮:產品的色香味、和其他食物的搭配,也包括和環境的搭配等。
其實咖啡店里賣面包、賣中式餐食都是有問題的,因為他們的味道會相互遮蓋。
△ 食物之間香氣的對立,你有沒有考慮過?
比如西式快餐麥當勞就在做咖啡副品牌,并且做的蠻成功的。
這和西餐的消費習慣有關。西方人會在用完主餐后來杯咖啡,而中國茶在餐前、餐中、餐后都可以喝,在時間、場合的使用上要遠遠多于咖啡。
從產品開發的角度來說,關鍵是口味,但也要考慮到和其他食品的搭配。
比如餐廳賣飲品,口味需要調的相對重一些,所以一些餐廳的飲料都會比較甜。
8
產品的發展,也和消費者年齡階段有關
▼
新式茶飲的發展有其必然性,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理解。
從人群年齡的分層來說,90后、00后這批人追求口味食材的新鮮多樣,顏值要時尚。
從營養的角度來說,人類在不同的階段會追求不同的東西,這實際上和食品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18歲之前,處于營養補充階段,茶里加奶補充營養好一點,這就是最初的奶茶。
如今,當年喝奶茶的人,開始進入平衡營養學階段,18~30歲開始講究平衡營養,講究健康,就會強調品質,鮮奶不夠可以加一些水果。當年齡超過30歲后,就會開始追求清茶。
這一階段還會延長,因為現在對健康的追求還在延長。
△茶和奶結合的背后有科學支撐
小結 健康,將是產品研發者永恒的命題
▼
最后,馬勝學分享了研究食品30多年來的感悟:
食物最后的歸宿應當是自然。
技術讓食品越來越好吃、好看,但沒有讓它越來越健康。但是,現在我們健康意識跟上來了,就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達到健康和口感的兼顧。
健康,將是產品研發者永恒的命題。
△健康和自然是追求的趨勢
馬 勝 學:食品生物技術博士
美國立頓茶公司研發部茶研究課題組長;美國可口可樂公司研發部資深項目經理;星巴克管理(中國)有限公司中國和亞太區副總裁,主管食品研發、質量與安全;國茶實驗室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
·end·
輪值主編|笑凡 視覺|劉晶晶
近期熱門
(點擊圖片/文字直接閱讀)
海底撈組織變形記| 外賣補貼大戰 |大牌真心話
餐飲大佬外賣秘籍|小龍蝦行情|牛蛙火爆
泡面餐廳|網紅店興亡史|海底撈“抖音吃法”
首席勾搭官1:13810394973(同微信)
首席勾搭官2:13693220621(同微信)
轉載原創聯系:首席小秘書 微信 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8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