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們應該閉上雙眼,用心去聆聽,
因為明天我們將要看的更遠。
12月26日,竹葉青在成都舉辦“源自峨眉高山,問鼎中國十年”峨眉高山綠茶戰略成果發布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兼著名茶學家陳宗懋、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會長王慶、財經作家吳曉波、著名作家蔡瀾、分眾傳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等各界名流與會并一一發言。
經歷20年的發展,竹葉青取得了的怎樣的成果?
作為中國綠茶領軍者,竹葉青為何能代表中國茶的品牌崛起?它又為走出國門起到哪些作用?
有品類、無品牌的中國茶尷尬
茶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飲茶習慣最早可追溯至4700多年前的神農時代。唐代飲茶被上升至精神文明層面,茶圣陸羽的《茶經》讓茶的精神滲入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等。而至宋代,茶被列為尋常百姓的“開門七件事”,成為中國人的日常必需品。
作為華夏5000年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茶及中國茶文化曾一度影響全世界。從漢唐的絲綢之路起,中國茶開始大面積傳至歐洲,明清時期,茶葉出口更是達到頂峰,中國茶更是在當時壟斷了世界茶市場,比如英國上至皇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每天喝到一杯中國茶成了美好生活的標志。
但自工業革命后,中國茶不復昔日輝煌。憑借全球貿易和殖民地供給,不產茶的英國卻將英式下午茶打造成了全球流行生活方式,取代了中國茶。作為全球第二大飲料巨頭的茶品牌立頓,至今仍在全球茶行業占據壟斷地位。
作為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茶葉原產國,中國茶園面積占世界的60%,產量占世界的40%以上,也是世界上唯一生產綠茶、白茶、青茶、黃茶、紅茶、黑茶等六大茶類的國家。
深厚的中國茶文化卻無法在全球商業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作為一門生意,中國茶居然沒有一家有代表性的茶葉品牌,這是中國茶最大的尷尬,也是中國茶當前的最大痛點。
中國茶有太多好品類,西湖龍井、碧螺春、太平猴魁等,均是享有全球聲譽的好茶品,問題是很少有品牌能在國際茶業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這一問題在1998年得到稍許改善,在這一年,四川省峨眉山竹葉青茶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自此,中國有了第一家品牌化運營的茶品牌。
著名美食家蔡瀾認為,目前講茶的名字,茶的品種,能叫得出品牌的只有竹葉青。這是他們非常精心去培養這個行業,讓大家對竹葉青的名字有印象,有了一個品牌,這是很不容易的。
這一做法也使竹葉青從起初每年產值百萬、負債超過千萬的工廠,短短十年做成全國高端綠茶市場占有率第一。
竹葉青20年的品牌化探索為中國茶的品牌之路開了一個好頭,也為改變中國茶“有品類、無品牌”的窘境做出表率。
品牌,讓茶企從小作坊到大名堂
那么中國茶究竟需不需要大品牌?從中國人的飲茶習慣來看,茶屬高度個人行為,飲茶往往憑借個人喜好或親友圈背書。分散的飲茶習慣使大眾對“好茶”的理解并不統一,品質、價格往往也沒有標準。同樣的茶受地域、個人喜好影響,差價有時能高達數百倍,無形中增加了大眾的選擇成本和消費成本。
而品牌背書,則可以讓這一成本降到最低。另外,隨著改革開放深入以及近年消費市場升級趨勢,飲茶行為也正在打破圈層限制,人們更樂意為美好的事物買單,優質的品牌能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
在改革開放前,中國茶葉在很長一段時期被列為統購統銷的商品。1984年,相關政策出臺,為中國茶葉市場注入活力。改革開放40年,高速增長的經濟為茶葉行業帶來了高速市場增長,1980年茶產量30.37萬噸,茶出口量10.79萬噸的數據,至2017年,茶產量已達261萬噸,其中出口量35.5萬噸。但如何從茶葉大國,晉升為茶葉強國,成為新時期國茶的首要任務。
竹葉青是國茶中較早探索品牌化的茶企。在1998年成立之初,竹葉青、甚至川茶“有品類、無品牌”問題十分嚴重。外地人對于川茶知之甚少,走出四川的川茶在其他區域認可度極低,甚至會被當成原料茶貼牌出售。
竹葉青茶業董事長唐先洪認為,川茶品質很好,但缺少品牌意識,這種長期為別人做“嫁衣”的現狀必須得到扭轉。于是在品牌成立之初,下定決心執行“打造竹葉青品牌,打破川茶品牌僵局”品牌戰略。
隨后他帶領竹葉青從一個小作坊一步步變成一個大公司。從區域小品牌做成四川甚至全國茶企,終于代表川茶走出了區域,成為了全國知名品牌。
作為中國高端茶品牌領軍者,竹葉青未來將更多思考如何建立行業標準,擴大品牌規模化和影響力。將更健康、慢生活、匠心精神的商品形象進一步得到提升,這也是消費升級大背景下,大眾消費行為的必然趨勢。
從全球茶行業發展角度上看,今天國茶情況與20年前的川茶相似:雖然出口占比高,但以原材料出口為主體,幾乎沒有出口自主品牌。如何改變這一現狀,竹葉青20年的品牌探索,為中國茶企提供了案例標桿,更為接下來國茶走出國門開了一個好頭。
中國茶企的“三座大山”
盡管如此,中國茶的品牌之路仍面臨巨大障礙。著名管理學者陳春花教授非常看好茶行業,但經過調研后發現這個行業太難,因為太有“文化”。茶葉不能拋棄文化而獨立存在,但是由于競爭環境的改變,傳統的茶葉生產文化也制約了中國茶競爭力的提升。
總的來看,阻礙中國茶品牌化的問題大概存在以下三個方面:
1
首先,產品難量產
目前國內茶葉生產企業眾多,各類茶葉加工廠超過7萬余家,茶葉精制加工廠只有不到2000家,小規模制茶作坊仍是生產主力。
茶農自建的小作坊,甚至可完成種植、加工、物流、包裝、銷售等所有環節。盡管加工程度不高,但往往都有市場,這直接導致中國茶市場,大眾買到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產品,而是原料。
受傳統農耕文化較大,中國茶葉生產至今仍保留小農經濟模式,這種茶農散種模式導致產量有限,效率極差。另外大量茶原料掌握在茶農手中,大型茶企難以確保原料的充足供應。
所以,如何把茶農組織起來,進行合作化規模化種植,從小農經濟轉變為農場等具有工業屬性、股權屬性的規模化生產模式,是大型茶品牌需要思考和解決的首要問題。
2
品質難保證
中國茶企過于保守,一方面信奉“名茶”制作的經驗主義,但各家經驗不同,相互難打通。另一方面,傳統茶企不認可機械制茶,認為機械制茶違背制茶規律。茶葉生產多為手工,效率不高,也無法達到衛生標準。
由于中國茶生產工業化程度較低,沒有現代化的制茶流水線和質量體系管理,很多茶企每年、甚至每天的產品都會出現質量參差不齊。
另外一些工業化程度較高的茶企,仍以生產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茶色素等茶葉提取物,主要為產品終端提供原料,商品化程度較低。
3
標準難制定
中國茶葉的歷史淵源較深,茶品類眾多,除了最基本的七大品類之外,根據產地和采摘季節,又有著幾十個細分的獨立品種,這些品種之間也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和檢測手段。要判定茶葉的好壞和等級,只能依靠業內專家或是品茶高手的鑒定,這種鑒定手段往往又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和不穩定性。
做大眾品牌,標準化是關鍵,只有標準化才能保證品質的穩定。但目前行業統一標準較少,茶葉生產加工大多依靠企業內部標準管理,但各個企業標準各有差異,就導致了整個茶葉標準體系上的散亂。
統一標準的缺失也導致了中國整個茶產業處于內耗狀態,無法以統一的形象樹立大眾品牌認知。
這些問題也是竹葉青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障礙,但在20年的摸索中,竹葉青逐步找出了一些針對性解決方案:
竹葉青采用“茶農+企業+合作社”模式,合作社組織茶農形成聯合體,并為茶農提供生產資料、技術服務,竹葉青茶園與合作社簽訂穩定的供銷合同,采取最低收購價、利潤返還等方式,以保證茶農的穩定收益。
這個模式不僅帶來了很好的社會意義,幫助農民增收,幫助貧困茶農脫貧,造福一方百姓。同時對茶農的利益反饋,也保證了茶葉原料的充足供應。
從竹葉青成立之初,即把產品品質放在首位,竹葉青投入近億元打造定制化名優茶生產線,實現世界領先的數字化生產,保證品質恒定。
比如竹葉青在粗加工方面,獨創開發了高溫蒸時加滾動的混合殺青技術,把一些不好的成份蒸發掉,把令人愉悅的香氣成分激發出來。再比如精加工過程當中采用微波加遠紅外技術,基本上開創了一種茶葉的全新的香型。著名茶學家陳宗懋稱竹葉青的先進工藝奠定了其高端品質,而著名美食家蔡瀾對竹葉青的品質也贊不絕口。
竹葉青采用兩部分,一個部分就是理化檢測,理化檢測先后花了一千萬左右,引進了美國氣象質譜議,以及還有聲光光度計,對國家標準要求的檢測項目進行了全覆蓋,然后我們在理化檢測方面有產前三個部分進行。
另外一個是感官審品。就是對當天的,當天開機生產的第一批茶進行感官審評,評估今天這個茶葉做出來是否和標準要求有偏差,如果有偏差會馬上對工藝進行調整,直到達標。
作為國內高端綠茶市場領軍者,自然承擔著建立行業標準的責任。
本次發布會上,竹葉青對外發布一直堅持的高端綠茶三大標準——高山、明前、茶芽,這也是行業首次公開推廣行業標準,代表著行業領導者的擔當!
陳宗懋表示,中國的茶產業里,特別是綠茶產業里,我覺得竹葉青是領頭羊,是領導者,竹葉青的三大標準“高山、明前、茶芽”引領了綠茶產業的發展。
能夠成為領軍者,更重要的是20年來竹葉青對于行業的探索和自我的高標準要求。正是由于對三大標準始終如一的堅持,竹葉青取得了五大領先實踐成果。
1.產地領先
高山出好茶,竹葉青的產地峨眉山地處于北緯30度附近,是世界公認的黃金產茶帶。竹葉青選擇海拔600-1500米左右建立茶園,保證了最適合高端綠茶生長的生態環境。
2.原料領先
綠茶十分講究時令,清明前茶樹養分充足,香氣豐富,而茶芽是茶樹營養最豐富最嫩的部位。因此在清明前完成茶芽采摘,是保證竹葉青口感的重要標準。
3.工藝領先
在干茶含水率上,國家標準是≦7.0%,竹葉青僅有3%,是國內唯一提煉出極致含水量的茶企。達到這樣標準要靠茶企在加工端的大量人力、資金投入。
4.品質領先
因為不好統一把控,中國茶的品質在國際上廣受詬病。而竹葉青綠茶色香味形的品質背后,是嚴格的質檢,50多項指標進行鮮葉質量檢測,全程歷經38道嚴苛工序出品。
5.銷量領先
好的產品自然有好的銷量,根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7年十年間,竹葉青銷量遙遙領先其他綠茶品牌。
高端綠茶助力國茶崛起
創業20年,從一個制茶作坊發展至今天的全國品牌,甚至高端綠茶的行業標桿。
竹葉青亮眼的發展,為中國茶提出了三個標準:即高山、明前、茶芽。隨著竹葉青三大行業標準的發布,中國高端綠茶已經擁有統一標準,對竹葉青來說意義深遠。
眾所周知,在高強度的競爭中,一個行業標準可以加快行業進化,并誕生行業龍頭企業、頭部品牌。這是中國茶品牌形成規模,進而制造國際影響力的基礎。
經歷了二十年的發展,反觀竹葉青的自身品牌建設之路,它的品牌建設理念和匠心制茶的經驗,可以為更多中國茶品牌起到標桿示范作用,引領更多同行業茶企做強品牌,做好品質,共同改善茶行業,建立更加良性的茶生態。
在文化價值層面,由于特殊的文化屬性,竹葉青已經開始走向世界,它曾經兩次作為國禮,贈送給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和普京,同時它也是摩洛哥頂級奢侈品展中國唯一受邀茶品牌,也是唯一選贈給皇室親王的中國品牌。
就在最近,竹葉青又一次作為國禮,送給了十多個國家的駐華大使。伴隨著發展,竹葉青更擔負著文化使命,越來越像一張閃耀著“中國文化”的綠色名片。
放眼世界,作為茶葉出口大國,中國茶品牌價值不高問題始終困擾著行業。但竹葉青的五大領先優勢、多年的品牌建設經驗,以及作為“國禮茶”的特殊地位,似乎為其走出國門提供了足夠的底氣;而以竹葉青為代表的中國茶,多久能夠走向世界,也令行業產生期待。
連續六年作為中國茶類“唯一代表”參加國際頂級私人物品展覽TOP MARQUES
優秀文化從高勢能流向低勢能是必然趨勢,中國悠久的茶文化始終處于高位。
只是中國茶在品質標準、品牌打造方面還有很多路要走,區域品牌仍將是長期發展過程。中國茶企可以不必急于挑戰全球市場,把區域品牌做精做強,國茶多品類的優勢就會在不久后迎來集中爆發。
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及企業的創業歷程,中國企業家進行了多方位的探索,竹葉青茶等中國茶企的崛起,正是中國故事的縮影。
中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具有科技與經濟飛速發展的支撐。在國力增強、人們重拾文化自信的現在,那些努力尋求品牌突破的區域品牌值得致敬。
餐謀長精彩案例
【 點擊關鍵詞查看原創案例 】
茅草屋-烤小串品牌升級丨津常聚-牛肉米粉
湘棲小館丨思美思味鮮果茶丨丸來玩趣
椰妹原生態椰子雞丨楚楚小財魚丨酸渡品牌升級
聾奶奶-無聲牛肉米粉丨街度-草原羊肉串
津是凳粉丨恰圓滴恰扁滴丨懷湘樓
微信名:餐謀長聊餐飲/微信號:Canmouchang 運營方:深圳市餐謀長?品牌策劃有限公司 餐謀長聊餐飲 | Canmouchang 我們不能保證每天堅持原創文章,因為一個團隊的知識和力量是有限的,無法滿足全國餐飲人的品牌在成長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所以精心優選了全國優秀的營銷觀點及方法,希望這些是有價值的,能幫到大家,也期望我們能成為伙伴。 《餐謀長聊餐飲》 一輩子只聊一件事 本文來源:正和島、飲品報 作者:冷剛 編輯:餐謀長品牌策劃/carina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總編個人微信》 投稿 / 版權 / 合作 / 咨詢 精彩回顧她靠一道菜4個月就賺到100萬,并打造出年銷26億餐飲帝國!
失敗率高達90%,做好餐飲,最少需要十年!
每年關幾十萬家店,80%的餐飲老板不會成本核算!不信你進來看…
只有9個座位,每天只賣150碗拉面,卻是全球唯一的米其林星級拉面店!
鄧超開的餐飲店?一年時間靠什么從虧損100萬到營收3個億!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