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認為餐飲門檻低,明星投資餐飲成了熱潮,姜武面館、趙忠祥面館、孟非小面、韓寒餐廳等,借用明星的名人效應,來吸引消費者。
但明星面子大,面卻沒那么好,“趙忠祥三生面館”默默關門,韓寒推出原創餐飲品牌“很高興遇見你”,雖然短短一年內30多家門店盛大開張,可是問題頻出,寧波店開業約1年后便悄然關閉,武昌店因無證經營、鼠患嚴重等問題被關停的消息引發關注。
不禁要問,明星餐廳為啥頻頻遭遇滑鐵盧?
其實,餐飲行業在近些年正在進行大的變革,“節儉風”的政策影響、餐飲O2O對傳統餐飲的沖擊、消費群體更喜歡個性化消費,以及商圈轉移……等等這些錯綜復雜的變化,讓明星們恍然大悟,光靠面子并沒那么容易經營。
也正是由于這些變化,讓餐飲業在2013年經歷了一次深層次的調結構。但這之后,當餐飲+互聯網,收入增長率逐步提高,到2016年逆勢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逐步放緩趨于平穩。
為了深入了解餐飲行業在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優勢與未來發展機會,百分點抓取互聯網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此次報告針對餐飲行業五大變化進行分析,通過總結現狀,對未來餐飲發展的政策、行業、競爭、菜系、品牌方面進行預測,以期對現在餐飲企業有所幫助。
餐飲行業五大變化
2013年,餐飲業經歷深層次的調結構之后,由快速增長到增速放緩,由啞鈴型到紡錘形過度,大眾消費作為主力帶動餐飲行業。
2015年全國餐飲收入達到3.2萬億,首次突破3萬億,同比增長11.7%,2016年有望達到3.4萬億到3.5萬億,預計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左右。2013年高端餐飲消費市場逐漸縮減,大眾消費逐步增加,餐飲在經歷調結構后,由2015年跨度增長回歸到2016年趨穩的增速。
根據餐飲行業SCP模式分析,總體來說,餐飲業的行業集中度較低——多樣性與分散性、百強企業整體規模偏小。2015年餐飲百強企業營業收入2210.5億元,同比增長2.4%,增速明顯放緩,占全年社會餐飲收入的比重為6.8%,早在2010年美國前50名餐飲企業的營業額占比高達20%以上。同質化的競爭、菜系的非標準化、互聯網降低餐飲的準入門檻等因素成為擴大企業規模的障礙。
基于O2O的“互聯網+”模式,餐飲行業進行了顛覆,融合微信連接一切,智能終端需求爆發,真正打通線上和線下完美互動。
因此,2015年餐飲O2O市場同比增長46%,增長率遠遠高于餐飲行業整體水平。
但是,O2O目前只打通了餐飲前端,打通整個餐飲環節成為下一步發展的重點。O2O打通了消費者和商家,包括下單、支付、配送等環節,但在后端方面,市場雖有相關的企業,但因為難度較大,尚未完全鋪開。
中國的餐飲行業O2O市場依然處在早期階段,市場發展主要由線上互聯網企業推動,未來線下餐飲商戶對互聯網的利用有待提升。
80、90、00后逐漸成為消費主體,但目前行業普遍缺乏對消費主體的特性和態度的深入研究。同時,消費者對餐廳的期望值在上升,好吃、好玩、健康的餐廳才能吸引到消費者。
中國傳統高端餐飲繼續走下坡路,陸續被性價比更高、更有文化底蘊、菜品米其林的輕奢餐飲店所替代。
消費者反饋:
國際菜系點評量高于其他菜系,口味是消費者評論的第一要素,國際菜系人均消費普遍較高,特色菜系人均消費跨度較大。
國際菜系餐飲企業覆蓋率雖然不及其他菜系,但平均點評數量明顯高于其他菜系。面包咖啡廳和小吃快餐數量較多,但消費者點評數量較少。
口味是消費者評論的第一要素,服務和環境各個菜系評論相差不多。傳統菜系更加依賴口味和回頭客,咖啡廳、小吃快餐中的點心成為討論的焦點。
國際菜系人均消費較高,特色菜系人均消費跨度大,傳統菜系人均消費普遍較低。
消費者口味等消費行為的變化,導致餐飲業環境在變。
北京、上海、廣州餐飲企業面臨的現狀:數量增長放緩,由單純追求量的提升到關注餐廳的品質質量。大眾消費主導餐飲,小吃快餐餐廳數量較多,隨后是傳統菜系、特色菜系和國際菜系。
2015年餐飲企業數量增長迅速,北京和上海餐飲企業數量明顯高于廣州。2016年開始增速放緩,主要與社會大環境有關,同樣也與消費者需求發生變化、競爭對手增多、管理和營銷變化有關。
上海餐飲數量更多,評論數量也多于北京和廣州。北京和上海人均消費多集中在50-100元。廣州餐飲人均消費與消費者評分較低,人均年消費更多集中在50元以下。
北京、上海、廣州三城市中,小吃快餐數量占比最高,傳統菜系、特色菜系和國際菜系數量占比依次遞減。北京餐飲更具多樣化,特色餐飲數量占比多于上海和廣州。上海和廣州傳統餐廳還是比較受到消費者青睞的,數量占比明顯高于特色菜系和國際菜系。
北京、上海、廣州商圈分析:北京餐飲商圈聚集于東部,上海商圈點狀分布,廣州商圈較為分散。
北京餐飲商圈集中在東部地區,大望路、國貿、雙井、朝外、亮馬橋等逐步超越北京西單、王府井等商圈,成為餐飲企業聚集地。
上海商圈主要由單核中心向多核中心發展,浦東新區、五角場/大學區、靜安寺、徐家匯、淮海路等是餐飲企業聚集較多的商圈。地鐵1號線的開通,徐家匯、人民廣場等逐漸火熱,2號線、5號線、輕軌3號線的逐漸成熟使得上海商圈呈點狀分布。
廣州商圈分布較為分散,市橋、天河城/體育中心、北京路、客村/赤崗、工業大道、石牌/龍口、北京路、濱江路商圈餐廳數量較多。
用數據指明:餐飲下一個風口
互聯網+餐飲大的發展背景下,消費者需求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餐飲的品牌發展,必然經過標準化的道路。
國家出臺利好政策,促進餐飲市場復蘇,同時也對互聯網環境下的餐飲逐漸規范,未來預計政策會越來越傾向規范網絡食品交易。
餐飲行業的未來發展側重在以外賣為核心的產品模式和以社交為核心的體驗模式。
未來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口味、服務和環境是消費者為餐飲企業評分的重要依據,口味在未來會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
品牌能夠發展,未來標準化的道路必不可少。傳統菜系更加依靠回頭客,而國際菜系、特色菜系等主要以創新帶動消費者,逐漸積累固有消費群體。
隨著餐飲行業的縱深發展,餐飲企業開始走向品牌化階段,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將會逐步提高。連鎖經營、合并重組等方式擴大企業規模的空間。
一線城市餐飲競爭已經非常激烈,整體增速放緩。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餐飲渠道將會不斷下沉。
互聯網公開數據
2016年10月抓取點評類網站商戶和用戶評論數據
來源:互聯網公開信息、政府公開信息等
注:本報告的著作權歸北京百分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百分點集團”)所有,未經百分點集團審核、書面確認及授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目的進行摘抄、摘錄、引用、翻版、復制、發布、出租、銷售或轉讓哦。
原創文章,作者:天財商龍智慧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63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