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翠華
木屋工作時間
2007-現在
9月19日,
木屋成都首店開張,
火爆了當地的夜宵場。
單是排位顧客人數,
都堪比明星開小型演唱會了。
木粉們紛紛留言:
木屋真是開一家,火一家。
骨灰級木粉甚至說:“非木屋不燒烤。”
看著顧客品嘗美味,露出心滿意足的陶醉表情,一股自豪感在每個木屋人心里油然而生。
木屋為何這么火?“功臣們”給力啊!
其中,有一支可愛的隊伍,默默付出,撐起了木屋的半片天,她們就是穿串阿姨。
曾有木屋伙伴自豪的說:“木屋16年來烤串的竹簽可以圍繞地球一圈了,甚至好幾圈。”好幾圈可能有些囂張,低調些按一圈來算。
地球一圈有多長?近4萬千米!試想下,一根竹簽0.3米,近13億根竹簽才能繞地球一圈,16年換算下來,木屋一年約需要8300萬根竹簽。近500位穿串阿姨每年都要搞定16萬多串生肉,平均每人每天穿460串,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
13億串?!是不是瞬間眼眶有點熱。說穿串阿姨們是木屋最可愛的人,這應該都是很謙虛的說法了。
盧翠華阿姨就是木屋最可愛的人之一。
01
“蒙”入木屋
“盧翠華”這名字很大眾化,她也覺得自己很普通。
進木屋之前,她沒出過遠門,也沒上過班,每天盯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
閑著也是閑著,兄弟的媳婦介紹她來木屋。本來挺光明正大的一件事,她卻像做了虧心事,面試時都不敢說親戚介紹的,怕公司不要。
2007年3月27日,她進了白石洲的物資部,成了穿串阿姨。時隔12年,她依然記住了這個特殊的日子。
入職后,她認譚叔當師傅,開始了穿串的日子。白石洲的物資部人不多,也就幾十號人撐著場面,環境寒磣。當時,物資部的工作可沒現在瀟灑,動不動就大冰柜、機器解凍啥的,也沒有生產部、儲運部之分,大伙都是搬貨、解凍、穿串等一條龍工作,工作強度是現在的N倍(n≧3),手指被刺傷更是家常便飯。
幸好,吃苦是她的強項。每天“做牛做馬”,她依然開心,畢竟,有工資啊。第一個月,盧阿姨還擔心拿不到600底薪,結果計件工資算下來,1000多塊發到了手上,她開心得像個小孩。
02
“地獄式”加班
在白石洲度過了“小白”期,她調到了竹子林。白石洲的條件算簡陋了,竹子林更是非要把她苦瘦30斤的架勢。當時,公司處于發展期,工作量很大,盧阿姨從早上4點一直奮戰到晚上12點。整整20來個小時,她都快成了木屋版“王進喜”。這還不止,竹子林條件差,連像樣的吃飯桌都沒,每次吃飯,她總有野外露營的感覺。偶爾遇上下雨天,那場景更是酸爽。
不過,這些艱難時光,她都熬了過來。
03
“轉戰”各地
時間是個好東西,它見證了木屋的壯大,也讓盧阿姨成了物資部的精英。之后,公司調她去援助白泥坑。
在白泥坑,公司想讓她嘗嘗“新花樣”,安排她培訓新員工。做了一段時間,她覺得沒意思了,工資還不夠穿串多,于是,她又回了老崗位。
不得不說,不管做什么行業,只要你做得出色,都會收獲一批粉絲。她手法嫻熟,每日能穿8、900串生肉,工資日益增長,同村的婦女紛紛求推薦,連老伴都跟著她進了木屋。平時,做完自己的工作,她就主動幫助姐妹們。畢竟,她們都是自己介紹進來的,能幫就幫了。
技藝得到認可,公司也派她到北京、上海等工廠援助,盧阿姨依然任勞任怨。
2015年,盧阿姨的好運來了,她抽股中了簽,成了木屋的股東。進木屋幾年,盧阿姨工資已翻了十幾倍,如今加上股利分紅,她就豪氣的在老家買了房。
買房可是大事,很多人做夢都笑醒。為了照顧家里老人,加上監督房子工程,老伴辭了職,她繼續留在木屋奮戰,撐起家里一片天。
04
獨愛木屋
2018年5月,她再次作為技術骨干調到東莞工廠。
這樣一來,白石洲、竹子林、深圳工廠、北京工廠、上海工廠、東莞工廠,她全都待過了,迎來了木屋工作生涯的“大滿貫”。
如今的她,越來越喜歡上了現在的生活。
以前,援助北京工廠時,她每天奮戰近20個小時;如今,她早上7點上班,下午5點基本就能收工了。
以前,收工之后,回到宿舍倒頭就睡;如今,她還能相約好姐妹逛逛街。
每逢員工大會,她偶爾還會露兩手,上臺跳個舞,仿佛重回了青春。放假時,她也會和朋友、家人到處旅游,享受自在時光。
年過半百,她挺知足的,12年前的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可以活得這么好。
風雨相隨12年。
她說:“我現在年紀大了,但我愿意一直跟木屋走下去。”
完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屋檐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