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快消渠道經歷了諸如“新零售”、“無人貨架”、“智慧零售”、“社區團購”等多輪洗禮。雖然其中有浪花也有泡沫,但不可否認,改變正在發生。這種改變并非是單一因素影響,而是數字化、消費升級、渠道精耕等多種趨勢的混合作用。“新冠”疫情的出現對渠道有何影響?本次報告圍繞全國數量最為龐大、最分散同時也是占據渠道份額最多的零售小店展開,深入研究這一群體在疫情前后變化,致力于以最專業的視角,為快消品牌企業提供關于疫情后發展策略的有益思考,打開“渠道黑箱”。本次報告由貨圈全微數實驗室和答案-快消智庫聯合發布。*本篇報告中的“零售小店”主要是指小賣部、超市、雜貨鋪等快消品零售業態本次調研通過線上問卷調查、電話訪談和線下實地尋訪的方式收集到252份來自零售小店老板的有效數據反饋。問卷調查范圍涵蓋我國20個省市。本次調研的零售小店店主中,男性店主占到總數的64.3%,高于女性。年齡構成上,80后和90后店主占主體,分別占到總數的36.9%和42.9%。參與調研的零售小店來自不同等級城市和不同區域,樣本具有足夠的廣泛性和代表性,其中居民區內的零售小店占比最多,達到66.2%。2020年初的一場疫情給我國社會經濟生活帶來巨大影響。作為居民生活的基礎設施,盡管零售小店在日常消費供應上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依然難以在疫情中獨善其身,甚至不少零售小店關閉。根據貨圈全微數實驗室在第一季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新冠疫情爆發期間有67.6%的零售小店反映自身經營受到受疫情影響巨大。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居民外出生活逐漸回歸正常,零售小店也逐漸恢復正常。根據本次調查結果顯示,93.3%零售小店已經恢復正常營業。不同地區的零售小店恢復情況有所差異。其中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零售小店恢復正常比例要高于非一線城市。從南北方對比來看,南方城市零售小店恢復正常經營的比例也要高于北方城市。同樣,零售小店所在消費區域也對其是否能恢復營業有影響。根據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學校和辦公商務區內零售小店受到疫情影響較大,恢復正常比例僅為76.5%和83.3%。學校周邊零售小店恢復正常比例較低可能是學生停課停學造成。辦公商務區周邊零售小店恢復正常比例較低可能是房租高、壓力大,最終難以挺過疫情持續影響。調研結果反饋擁有多元進貨渠道的零售小店在面對疫情時恢復能力更強。本次調研樣本中,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共同進貨的零售小店有96.8%恢復正常營業,明顯高于整體平均值。同樣,售賣生鮮和熟食的零售小店也展現較強疫情后恢復能力,快速走出疫情陰霾。2.疫情陰霾仍在,49.4%零售小店經營不如去年同期雖然零售小店已經恢復正常營業,但是客情尚未真正恢復。根據調查,約一半(49.4%)的零售小店反饋現階段營業狀況不如去年同期。再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非一線城市的零售小店營業狀況較一線城市略顯艱難,51.2%的零售小店反饋當前經營狀況較去年同期相比更差,而一線城市這一比例為48.1%。
同樣,未來局勢仍不明朗,零售小店對下半年的預期情況也不樂觀。超過一半零售小店認為下半年營業狀況依然不如去年。其中,17.7%零售小店認為下半年情況“不太好”,生意仍陷困境;38.0%零售小店認為盡管情況會較上半年有好轉,但仍然不及去年。值得一提的是,辦公商務區的零售小店對下半年的經營預期明顯高于整體,認為經營狀況會超過去年的比例達到40%。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零售小店面臨“沒有客人上門”、“商品過期”等重重困難。為了緩解這些影響,零售小店也開展了自救措施。第一種自救方式是開展新的衍生業務。通過“代收快遞”、“當團購團長”等業務提高自己的抗疫能力。調查顯示,由于門檻低、操作簡便,64.7%的零售小店在拓展服務時選擇幫助周邊鄰里代收快遞。第二種自救方式是店主嘗試新的賣貨方式,提升整體營業額。“微信群賣貨”由于成本較低、操作簡便,成為零售小店最常用的新興賣貨方式。72.2%的店主嘗試過此類動作。疫情中直播的火熱,也帶動了店主的熱情,25.0%的店主參與過這類活動。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開展新賣貨方式的零售小店生意情況確實較未開展新賣貨方式的小店更好。這或許就體現了小店老板們用智慧和勤勞支撐著小店度過這個艱難的“寒冬”。零售小店作為最靠近消費者的節點,對于消費市場的變化擁有足夠高的敏感度,同時這一節點的變化也造成整個渠道鏈條的振動,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陣陣漣漪。1.渠道變化:60.7%的零售小店進貨渠道超過4家調查結果顯示,零售小店的進貨渠道并不單一,他們中有60.7%的進貨渠道數量超過或等于4家。其中32.1%的零售小店有6個及以上的進貨渠道。除了阿里零售通、京東掌柜寶此類B2B電商外,經常有大促的淘寶、京東等toC電商也成為小店的進貨選擇之一。伴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迭代升級以及B2B電商“下血本”式的用戶教育,渠道在線化正在發生。零售小店店主對線上進貨的態度,從最開始的習慣于線下批發商進貨、抗拒互聯網進貨。到如今,已經有88.1%的零售小店使用過線上渠道進貨。而店主選擇線上進貨的原因,主要是“價格便宜”、“品類豐富”、“訂貨簡單”等。根據零售小店店主反饋,“口罩”、“方便面”、“消毒液”等幾大品類是疫情后,零售小店銷售量顯著提升最多的品類。
根據調研,48.8%的小店在疫情后單次進貨量減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銷售量變少”,出于減少積壓存貨的考慮,多數小店進貨較疫情前更加慎重。其次的原因還有“手上資金變少”、“渠道送貨速度更快”等。疫情后的恢復依舊困難重重,零售小店面臨著商品滯銷、客流稀少、資金周轉難等問題,因此絕大多數小店都希望可以及時獲得品牌商的幫助。小店沿街為市,遍布大街小巷,是城市經濟的毛細血管,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煙火氣”,同時也是居民生活基礎設施,對穩定就業、保障民生、擴大消費都有著重要影響。7月份,商務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小店經濟推進行動的通知》,提出至2025年,形成人氣旺、“煙火氣”濃的小店聚集區1000個,達到“百城千億店”的目的。這也體現出政府對“小店”這一經濟業態的重視。相較其他形式,零售小店成本低,客源穩定,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但是這并非意味著夫妻零售小店不需要改變。在數字化轉型的今天,夫妻零售小店未來將走向哪里,我們將持續關注。點擊標題,閱讀往期熱點文章~
康師傅上半年營收329.34億元,方便面業績、利潤創新高
東鵬特飲頻頻給市場“提神”,全新“醒腦”廣告片夠魔性
發力多元品類拓展,香飄飄自我革新的底氣在哪?
中國乳業風云起,看“新勢力”如何“虎口奪食”
上半年達利休閑食品、飲料業務下滑,是“天花板效應”還是“韜光養晦”?
宗慶后做客“福布斯中國名人堂”直播,展示娃哈哈的“另一面”
辣椒相關企業上半年新增近3700家,辣產業空間究竟有多大?
凡注明“來源:XXX(非食評方)”的圖文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平臺轉載旨在分享交流,并不代表贊同文中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所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如無意中使用了您的圖片,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刪除!
原創文章,作者:食評方,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3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