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FBIF食品飲料創新,關注公眾號
國貨之光——好國貨的代名詞,正逐漸成為中國企業努力的目標。
近兩年來,國貨的崛起有目共睹。我們看到李寧踏上巴黎時裝周的T臺,華為P30系列的發售在法國、新加坡等地引發排隊搶購。
老干媽前幾年在國外算網紅中國食品,被外國人戲稱為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還有衛龍辣條、洽洽瓜子,都能在國外的社交媒體上看到它們的身影。不難發現,真正意義上的“走出去”,是企業在海外也有一定的影響力。這就是品牌的力量。根據Google和凱度華明通略聯合發布的《2019中國品牌出海50強》的數據顯示,中國出海品牌2019年的品牌力整體增長迅猛。繼2018年度增長5%之后,2019年度品牌力增長高達15%[1]。中國品牌的品牌力在逐漸提高,出現在更大的國際舞臺上。除了認可產品,不少海外消費者開始喜歡并選擇中國品牌。從中國品牌到全球品牌,中國食品到世界食品,中國食品企業還有多少路要走?中國的業務做得好好的,為啥要出海?
毋庸置疑,中國人的消費能力是強大的,近年來連海外企業都紛紛搶占中國市場。尤其是中國有這么多人口,按理說中國食品企業發展中國本土的業務,就已經有很大的潛力了。其次,企業出海并不只是換個地方賣產品那么簡單,企業出海還面臨著供應鏈、資金、文化、品牌、消費習慣等層面的重重障礙。既然對于食品企業來說,出海看似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為啥那么多企業還是選擇出海?一是可以實現新增長。當企業在國內的業務穩定,選擇開辟海外市場,通過海外業務布局營收可以實現新增長。二是走出國門,國際化的品牌形象有助于企業在中國消費者心中加分。消費者可能會產生這么一種想法:連外國人都買賬的食品,那品質一定不錯。另一方面,基于文化自信的心理,中國消費者對于國際化的中國企業是有好感的。三是可以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企業“出海”有很多種方式,收購、并購就是其中一種。早在2016年,蒙牛收購了澳大利亞最大的濃縮鮮乳企業BurraFoods公司,此次收購幫助蒙牛擁有濃縮鮮乳生產技術。四是可以利用海外市場做新品試驗。如果某個新品在海外受歡迎,就可以考慮引入國內市場。
中國食品出海了,中國味能不能對上“世界胃”?
老干媽在海外最初的消費群體是華人,但是近年來也有不少外國人“沉迷”其中。蘸吐司,拌沙拉,配干酪紅酒,外國人的老干媽吃法還真是“腦洞大開”。本來歐美人很多都是吃辣無能,但老干媽卻征服了他們。我們再拿瓜子來舉例,嗑瓜子嘮家常,是中國人逢年過節少不了的樂趣。但是你看過歐美人嗑瓜子嗎?對平時習慣吃堅果仁的外國人來說,可能嗑瓜子還真是項“技術活”。之前有人在微博上曬過,從國外超市買到的洽洽瓜子,上面還印有嗑瓜子的教程。可以說非常貼心了。大家熟悉的紅袋洽洽香瓜子,在國外的版本包裝有4個小插圖,每個圖下配有一段文字說明。從用兩只手指拿起瓜子,到放入嘴中,再到用牙齒輕輕一嗑,最后吃掉里面的瓜子仁、扔掉瓜子殼,看完這套教程,外國人也能學會嗑瓜子的正確姿勢了。如此懂外國消費者“痛點”的洽洽,在海外賣得如何呢?根據洽洽食品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洽洽海外銷售2.4億元,占總營收的5.7%,同比增加11.17%。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海外財年,洽洽營收增長了24%[2]。其實,洽洽的出海早在2000年就開始了,可以說是一個出海“老兵”了。在21世紀之初就把瓜子賣到海外,當時公司其他人都對創始人陳先保的這個決定感到疑惑。但這還真像陳先保會做的事。從辭了“鐵飯碗”下海,到靠著“棒棒冰”賺到第一桶金,再到毅然決定轉賣瓜子炒貨,打造全國瓜子市場份額占比第一的洽洽,陳先保對于市場一直保有洞察遠見。我們FBIF在最近受邀出席的里斯戰略定位咨詢舉辦的活動中,有幸采訪到洽洽食品的董事長兼創始人陳先保。陳先保告訴我們,目前洽洽將瓜子賣到全球近5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營收達1億人民幣。洽洽食品是怎么“征服”海外的?
如何讓世界記住中國食品?打造全球品牌是唯一答案
就像外國人會因為華為、聯想的知名度與可信度購買產品,食品企業想要抓住并留住外國消費者的胃和心,打造全球品牌是唯一答案。陳先保告訴我們,按照里斯定位的理論,其實市場有兩個:一個就是我們看得見的超市的貨架,還有一個就是消費者腦子里面、認知里面的一個貨架,記憶里面的一個認知。其實企業除了要搶占市場的貨架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要搶占消費者心智里面的認知,那個認知就是品牌。比如洽洽在韓國市場上,向首爾、釜山等500所中小學的中文老師提供瓜子品嘗包作為教學道具,還給老師提供上課的課件范本。既讓韓國人逐漸熟悉瓜子品類,又在無形中建立了瓜子就吃洽洽的消費者認知。
再如CoCo都可奶茶,在美國開店曾引發排隊熱潮。都可奶茶的海外進程開始的也較早,2011年在美國開設首家門店的時候,當地人還幾乎沒接觸過珍珠奶茶。所以CoCo憑借速度優勢,快人一步地率先讓美國消費者接觸珍珠奶茶,消費者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品牌認知了。
中國品牌走向全球品牌,還有多少路要走?
里斯戰略定位咨詢全球CEO、中國主席張云提出,中國企業全球競爭要注意“聚焦產品、聚焦市場、全球定位、全球名字、全球視覺”5個要點。對于食品企業來說,在全球競爭中如何更勝一籌?1、聚焦產品,好產品會說話
好的產品,是成功的一半。既然是走出國門,那首先必定得嚴格把關產品品質。如洽洽通過整合全產業鏈來把關產品,從種植到制造、物流保證產品新鮮。又比如蒙牛收購澳大利亞有機奶粉和嬰幼兒食品品牌貝拉米,是看中貝拉米的品質,貝拉米在被蒙牛收購之前就是中國寶媽代購的搶手貨。蒙牛通過收購澳洲乳品和飲料公司Lion-Dairy & Drinks Pty Ltd,獲得品質奶源。除了把握產品品質,還可以用靈活產品迎合當地的喜好。如喜茶在新加坡的門店,推出以新加坡特色綠植斑蘭為靈感的限定產品斑蘭波波冰。又比如洽洽食品在泰國推出椰香口味的瓜子。2、找到對的市場,便能乘風破浪
張云認為,市場越大越需要聚焦單品,而面對全球市場時,更要聚焦一個戰略性市場。陳先保告訴我們,葵花瓜子最早是舶來品,從波斯傳到中國,所以葵花籽在中東有著很長的食用歷史。同時,俄羅斯是世界上重要的葵花籽油產地,因此也有食用葵花籽的習慣。洽洽近年來開辟俄羅斯和中東市場,均得到了較快的增長。喜茶的海外之旅是從2018年底開始的,先后在新加坡落地三家門店。而2020年選擇進入日本市場,可以說是借著去年日本“珍珠奶茶”的熱潮。2019年“珍珠(タピオカ)”被日本多家媒體評為年度關鍵詞,因此2020年喜茶布局日本市場是戰略之舉。3、全球定位,中國的就是世界的
要想在全球競爭中嶄露頭角,一個站在全球高度的定位是缺少不了的。全球定位才能搶占海外消費者心智。如洽洽多次在海外宣傳時喊出“中國的洽洽,世界的洽洽”“洽洽,享譽世界的中國瓜子”等口號;蒙牛提出構建“全球乳業共同體”的設想;伊利提出“讓世界共享健康”的目標。以及像喜茶、奈雪的茶這樣的新茶飲出海,都利用了“世界好茶在中國”的國際認知,再通過新茶飲來實現年輕化、創新化表達。4、 好記好認,取全球名字是門學問
全球名字是一個更為具體的提高全球競爭力的方式。雖然只是一個小小名字,但卻不能忽視它強大的作用。不少企業在海外上市時,就是把品牌名由中文漢字換為拼音。而事實上這種拼音雖然看起來也是一串英文字母,但對外國人而言難發音、難記住。一個不好的名字反而會削弱品牌力。所以在品牌名方面,企業可以選擇換一個同音的外國名,如洽洽在海外是chacha,蒙牛優益C在海外名為YoyiC。或者可以取一個外國人能理解的,能表達品牌內涵的名字,如伊利在印尼發售Joyday冰淇淋,喜茶英文名為heytea。5、圈住外國人,營銷有一套
對品牌來說,持續且創新的營銷可以幫助品牌提高認知度,也有助于建立品牌國際化的形象。如蒙牛2018年拿下俄羅斯世界杯官方贊助,王老吉在美國開設首個海外涼茶博物館。中國食品品牌在國際舞臺上頻頻“露臉”。又如洽洽食品在2019年舉行過一次洽洽透明工廠全球直播活動,全球的消費者都可以在其官網上觀看洽洽工廠實時的運轉情況。通過工廠直播,提升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結語
總的來說,中國食品企業的出海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產品是根基,品牌是長久。此外,選擇出海可能是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自然而然的一個舉措,所以每個企業在出海這條路上都要自己摸索,根據自己的體量和階段把握全球化進程。未來中國食品品牌國際化有還很長的路要走。正如洽洽食品董事長陳先保說到的,“中國的美食現在的出口量、出口的自主品牌并不是很多,但是我想未來一定會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隨著出口跟國際化的這種開放程度越來越大,中國的美食成為世界美食、全球美食,中國的品牌成為世界品牌、全球品牌,這一天一定會到來。”參考來源:
[1]新國貨“出海”樣本解讀:品牌借道京東撬開海外大市場,2019年5月10日,21世紀經濟報道
[2]“洽洽”的海外商機,2019年7月2日,人民周刊
*本文為FBIF原創首發,歡迎無條件轉發朋友圈。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了解規則。* FBIF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Bobo(微信:fbifmedia1)
/更多文章/
FBIF2020
FBIF2020將包含全體大會及產品創新(乳品、人造肉、零食、飲料)、營銷創新、創新包裝和投融資5個分論壇,“Marking Awards”、“Wow Food Awards”和”Ace Ranking”3大賽事頒獎禮,及Food Show展覽。
FBIF2020將聚集100+全球演講嘉賓及評委,預計6000+ 來自雀巢、百事、可口可樂、瑪氏、伊利、蒙牛、康師傅、農夫山泉等專業觀眾將出席。請點擊公眾號“FBIF”菜單欄了解FBIF2020更多。
/FBIF食品微信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后臺回復“2”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8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食品綜合、乳品、飲料、巧克力、素食、酒、咖啡、酸奶、代餐、烘焙、茶飲料、啤酒、零食、方便面、新零售、功能性食品、特醫食品、調味品、餐飲、代工、營銷、研發、設計、包裝等。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1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