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底撈是如何避開規模陷阱的?

    掌柜說:

    大而分散是中國餐飲市場的典型特征,除了大部分市場仍然蠻荒代際差異大、職業人群隊伍缺失等原因。無法突破規模陷阱亦是當中最重要的因素,很多人會歸咎于組織規模陷阱,但歸根結底仍然要從顧客出發。

    口述|施琦
    編輯|何姍

    海底撈是如何避開規模陷阱的?
    餐飲品牌的規模陷阱和模型陷阱
     
    中國的餐飲市場,我會把它比喻成一個選秀節目,一般選秀節目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海選,誰都能開一家餐廳,門檻非常低,但是能活過三年的不超過10%;第二部分是進一步淘汰,之前勝出的這10%的餐飲品牌,很快會碰到天花板,也就是說開一家店可能賺錢,開三家店反倒賠錢,如果做的規模更大一點,可能開100家店賺錢,可是開到200家店的時候,反而效率變低、不太賺錢。

    這么低的天花板,對于這么大的行業規模來說,就可以總結成一個詞——規模陷阱,也就是說這個行業理論上來說應該可以做得比較大,但是有了這個陷阱,一旦規模大的時候,反而會發現還不如規模小的時候賺錢。
           
    海底撈是如何避開規模陷阱的?

    規模陷阱

    餐飲品牌還容易落入的另一個陷阱,是模型陷阱。

     
    當餐飲品牌只有一家門店的時候,是很容易以顧客為中心的;但擴張之后,別說以顧客為中心了,以公司為中心就不錯了,往往很多時候都是“以部門為中心”,早就忘記了要以顧客為中心。
     
    想要突破這個瓶頸期,一定是要通過顧客運營和配套機制,把個體能力缺陷彌補回來。也就是說,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我們對于顧客的了解依然不會被削弱,依然能夠維持很高的顧客滿意度,讓顧客持續到店消費。
     
    在中國這個全球消費者需求變化最快的餐飲市場,沒有之一,這是所有餐飲同行都能感受到的,而我們想要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有一個能持續賺錢的生意,我們所做的事情就一定要符合這個市場快速變化的特征,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保持一成不變,任何一個商家遲早都會被淘汰。
     
    如果說所有品牌突破不了這兩個陷阱的時候,我們大可以“甩鍋”給外部,比如說市場不成熟、比如消費者不理解、比如食品安全大環境太差、比如供應鏈不穩定。

    但偏偏在這個市場里有一個例外,就是海底撈,它從數字上來說已經有4000多億港幣的規模了,甚至市值都超過了百度,明顯是在中國市場上突破了規模陷阱,所以它對于這個市場上的其他品牌是有一定借鑒性的。
          
    海底撈是如何避開規模陷阱的?

    餐飲品牌還容易落入的另一個陷阱,是模型陷阱       
    所以海底撈為什么就能避開這個陷阱呢?這就事關一個基礎邏輯。
     
    眾所周知,餐飲這個行業實際上是很復雜的,實際上它是生產制造業+連鎖零售業+服務業,三個業態的集合,因此一家門店想要運營得好,實際上面臨大量工作,我們就光從大的來說,就有產品研發,畢竟70%顧客感知來自餐廳的產品,產品研發又關聯著供應鏈;顧客除了認可產品,也要認可品牌,所以市場活動、媒體維護等等也很重要;還有門店管理,門店無論規模大小,它都是一個基礎“作戰單元”,門店里發生的所有事情都很重要;再有就是員工了,只有把員工照顧好,他們才有可能提供好的產品與服務。
     
    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工作,就是顧客運營,這也事關我們要說的基礎邏輯。
     
    海底撈是如何避開規模陷阱的?
    為什么顧客運營能助力海底撈抵達4000億?
     
    顧客運營能夠協調前文提到的那些關于品牌、門店、員工等等的管理線條,讓它們都圍繞著顧客、為他們創造價值。

    所以我們總結一下,海底撈本質上其實是一家運營“人”的公司。在海底撈之前,99.99%的餐飲企業只是賣貨的,他們的商業邏輯是,我擁有不錯的產品和服務,所以我開一家店,當我想把這些賣給更多的人的時候,我就開更多的門店;海底撈的底層邏輯則是反過來的,因為它有運營顧客的能力、并且將運營顧客視作核心工作,所以它開更多店、持續提供顧客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
    大家看到的是它利用了川味火鍋作為載體,但在后面大家會看到,產品形式不限于此,從火鍋底料到酸奶啤酒,在運營“人”這一前提下,主營業務會開枝散葉向各種可能性延伸。
     
           
    海底撈是如何避開規模陷阱的?

    持續提供顧客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
     
    再回到海底撈,我只說一個很小的數據,海底撈的房租在整個成本結構中占比才4%左右,這意味著什么呢?

    它的生意對地產依賴很小,對地塊依賴很小。我們在商業地產里租到一塊好位置,多花的這些錢是為了購買它能帶來的地面流量,但是當你對位置的依賴程度越高,實際上門店價值反而就小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如果對餓了么、美團這樣的互聯網平臺流量的依賴程度非常高,那么我們這個門店或品牌的價值也是相對變小了。

    這里并不是說我們不再和這些線上下平臺合作了,不可能的,但是我們要意識到,如果我們在門店周邊兩公里內,對顧客的運營能力是弱于這些“大戶”的,那么我們與之合作的后果就是將人氣拱手送到人家那兒去了;如果我們對顧客的運營更有掌控力的話,我們反而能從他們那里“搶到人頭”,轉換成為我們“自己人”。這幾年有一個比較時髦的詞叫“私域流量”,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海底撈是如何避開規模陷阱的?
    為什么小米、淘寶、今日頭條、海底撈是同一類公司?
     
    乍看上去,小米是賣數碼設備的,淘寶是賣貨的,今日頭條是賣新聞的,海底撈是賣火鍋的,按說都不是一個行業,但為什么我在和這些公司交流的時候,它們互相會認為彼此是同一類公司?我發現其中的共識,或者說共同特點,就是它們都能大規模地為大量顧客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注意,大規模和個性化這兩個詞是同時生效的,或者說,長期為顧客提供他們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再次注意,長期和最需要也是同時生效的。
     
    關于大規模定制化,我們寫過的兩篇文章,大家可作為補充閱讀:
    1.星巴克能自由搭配出 87000 種飲品,那你的店如何個性化?
    2.“不要蔥、不要香菜”背后……你思考過“定制”這件事嗎?
     
    同時做到這兩點,企業就會在行業里脫穎而出,突破規模瓶頸,這也是為什么各行各業都在面臨數字化轉型,它不是用一套系統、組建好IT部門這么簡單,最關鍵的是商業模式的轉變,從賣貨的邏輯到運營人的邏輯,把顧客真正當顧客看待,提供有溫度的服務和產品,與他們進行長期、準確、高頻次、大面積的互動。
     
    在了解顧客運營的巨大能量之后,有哪些手段可以讓商家根據自身的發展階段,接觸到盡可能多的顧客并與他們產生聯結呢?施琦老師分享了顧客運營的顧客抓手,讓你真正認識顧客:《海底撈前高管揭秘:我們這樣運營顧客》
     
    欲將顧客運營從邏輯到手段一并梳理清晰,請移步勺子課堂線上公開課。
    海底撈是如何避開規模陷阱的?
    海底撈是如何避開規模陷阱的?
    市值千億,海底撈到底做對了什么?
    海底撈是如何避開規模陷阱的?
    施琦

    海底撈前CIO
    北京頂頂科技創始人 

    海底撈是如何避開規模陷阱的?

    1.海底撈的經營歷史所折射的餐飲行業趨勢走向;

    2.海底撈門店的數字化顧客運營的具體方法;

    3.我們如何在自己的門店實現數字化顧客運營;

    11月26號
    15:00-16:00

    線上公開課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1358.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1月23日 14:31
    下一篇 2020年11月23日 14:3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