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的本質就是研究人。營銷生態在變,但人性和消費心理不變。
為什么直播間里的主播會不停提示商品的剩余量?為什么網紅店越是排隊、越能吸引你?為什么很多月光族少女愿意透支信用卡買名牌包?……
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是一致的,即人性使然。洞察消費心理是營銷和創始人的主要職責。
在我們身邊,利用心理效應做營銷的例子,比比皆是。掌握消費者的心理及行為模式,會讓營銷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價格模型中常見此效應,其中一個價位故意來吸引人們選擇最貴的價位。丹·艾瑞里曾分享過《經濟學人》雜志訂閱的案例:
①電子訂閱59美元;②紙質訂閱125美元;③電子和紙質訂閱125美元。他給100名麻省理工學生提供了上述價格表,詢問他們購買的選擇。
當三個選項都在時,學生選擇了混合訂閱;當去掉125美元的紙質訂閱選項時,學生選擇了最便宜的選項。
這意味著,中間選項不全是無效的,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參照,通過對比會發現混合訂閱非常劃算,從而刺激他們花更多的錢訂閱雜志。
“峰終定律”討論的是消費者體驗問題,消費者對一次體驗開始、高潮或者結束的感受,決定了消費者對整體過程的印象。
用“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來形容這個效應最為貼切。
你必須承認一點,任何營銷都不可能盡善盡美;但是我們至少要把握其中一個體驗瞬間,去創造愉悅的“最大公約數”。
對于營銷人而言,要管理好消費體驗的開始、結束觸點,不妨設定一個小儀式環節,或者發放一些小贈品,讓消費者接收到“賓至如歸”的尊享感,有效提升他們的消費體驗值。 用好峰終定律,營銷就成功了一半。
營銷大神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革命4.0:從傳統到數字》中提到,在注意力稀缺和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品牌需要為消費者創造“驚嘆時刻”(Wow Moment)。
預期效應說的是人們對一次消費體驗的判斷,不受他們最終得到的結果影響,而受他們的心理預期影響。
心理預期會左右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最典型的莫過于海底撈。
在海底撈,你總能收獲各種突擊式服務:一個人吃火鍋,有可愛的玩偶陪伴;排隊等位時,會被提供小零食解悶;要是被海底撈發現你過生日,生日小分隊還會360度無死角包圍你。
因此長期去海底撈消費的,多數都是沖著海底撈的服務去的。
運用預期效應做營銷,就是為用戶提供超預期的額外服務和“大驚喜”,創造“驚嘆時刻”的體驗,建立與消費者的情感連接,給他們留下好的品牌印象。
要是超乎期待,成功撩撥消費者的興奮點和尖叫點,他們就會格外興奮,主動給品牌做口碑傳播。
服務是企業的生命線,二三流的企業只提供符合消費者預期的服務,屬于營銷保值;一流的企業通過增值服務,調動客戶的情緒,則可以讓營銷增值。
如你去買橙汁,下面有兩種橙汁可以供你選擇:A橙汁,600ml,12元;B橙汁,600ml,25元。結果顯示,各有50%的人選擇了A和B。
另一種情況:A橙汁,600ml,12元;B橙汁,600ml,25元;C橙汁,600ml,58元。此時,選擇B的人大大增加了,大約有70%的人選擇了B。
這個現象就是“折中效應”,當人們偏好不確定的情況下做選擇時,往往更喜歡中間的選項,因為中間的選項看起來更安全。
因為太高的,可能超出自身消費能力,太低的又看不上。
在《影響力》一書中,羅伯特·B·西奧迪尼博士介紹了“互惠”概念。書中寫道,當服務員遞給顧客賬單時不給薄荷糖,顧客將主觀地依據服務水平給小費;如果服務員給了一顆薄荷糖,小費增加3.3%;如果給了兩顆,小費破天荒地增加約20%。
營銷中有許多方式利用互惠原則,商家不需要贈送貴重的東西,小禮品就很好,甚至像外賣中商家手寫的便條,這樣簡單的東西就能與顧客建立互惠關系。
錨定效應,同樣是消費者“貨比三家”心理在作祟。當消費者對某一件事情價值無法評估時,就會拿身邊熟悉的參照物進行對比,獲得一個確定性的結果。
品牌在營銷時要善于設錨,給消費者找一個具象化的價值、價格參照物,放大你的產品價值或者價格的超值。
西奧迪尼還提出了稀缺原則概念:機會、內容或產品越少,其價值就越大。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比渴望得到某種東西的想法,對人們激勵作用更大。
比如,告訴顧客某種商品數量有限,不能保證一直有貨。“時間”也是一種資源,所以“截止日期”、“搶購”、“秒殺”等銷售手段,能高效刺激顧客購買欲望。
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賬戶。商家可以先分析了解目標用戶主要存在哪些心理帳戶,舍得在哪個帳戶上花錢,然后運用情感化設計來突出強調,為用戶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花錢理由,從而減少花錢的心理愧疚,促成購買。
例如,同樣一件標價為2千元的衣服,如果是給自己買可能覺得貴,舍不得買,但如果是送給心愛人的生日禮物,可能就會毫不猶豫地買了。這是因為,用戶把這兩類支出歸到了不同的“心理帳戶”,前者是使用功能,后者上升到情感維系。
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
羅森塔爾效應強調正向激勵的重要作用,品牌對用戶的夸贊與認同,可以增加他們的自信心,讓用戶更努力完成目標。
Keep在用戶體驗設置中,就用到了羅森塔爾效應。在用戶使用過程中,可以收到粉絲或朋友的加油語音,同時App也會在適當節點給予用戶鼓勵,如“您已跑步4公里,用時40分鐘,加油哦”!
潘多拉是個希臘典故,宙斯命令眾神給潘多拉送禮物,因為被好奇心驅動,潘多拉最終沒忍住打開了眾神送的小盒子。潘多拉效應,是指利用禁止的反作用力去影響消費者的行為。比如制造懸念、假意禁止,或者通過預埋與鋪墊“好奇心”線索等方式,刺激消費者的逆反心理。
疫情期間,網易嚴選曾經投放一組戶外公益廣告,文案為“還是別看這個廣告了”。越是禁忌,人們越想看。網易嚴選正是抓住了人性的這種逆反心理,反而吸引路人產生強烈的興趣。
巴納姆效應,簡單來說,每個人想看到與我有關,自己又喜歡的內容。巴納姆效應能夠在營銷上奏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都習慣性地“對號入座”,尋找自我認同感。
很多品牌推出此類H5,即根據算法推薦機制,生成千人千面的人設標簽或者個性化內容,而不是讓玩家獲取千篇一律的標準化答案。這能讓每個人都能獲得參與感,激發用戶對號入座式選擇或回答,從而激發大眾的分享欲。
凡勃侖效應揭示了人們的一種奇怪的心理現象:當商品定價較高時,反而更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背后其實是消費者炫耀的心理需求。
奢侈品的價格原理,就是讓奢侈品成了人們彰顯身份、體現自己經濟實力的商品。這就是為什么奢侈品的定價,遠遠超過成本,卻有無數消費者趨之若鶩,這才能顯示出自己是個有品位的人。
從眾效應簡單來說就是從眾心理。很多時候,用戶自愿追隨大部分意見,人們內心總會有一種“被孤立”的恐懼。
從眾效應在營銷中最常見的一個表現就是,營造“大多數人都在做”的意見環境,比如網紅店喜茶、奈雪的茶門口的排隊長龍……
如果我們對品牌某一產品產生認可,在這種好感印象的影響下,我們對有關這個品牌的其它所有產品,也會給予高度的評價。
品牌想要找到自己那一道光,切忌八面玲瓏面面俱到,而是要單點突破深耕細作。
比如華為手機用P30拍了首部豎屏電影《悟空》好評如潮之后,這個品牌就一直沒閑著,根據每代新機開啟“華為影業”模式:
先后推出《暗夜追光》《影像因感性而感動》等,把品牌核心亮點“影像”構建成注意力焦點,而不是一會兒突出充電優勢,一會兒又強調顏值外觀。
除此之外,喜茶的“跨界周邊”、農夫山泉的限定生肖瓶,星巴克的圣誕杯,今年做、明年做、年年做,并且總能持續創新讓人期待,就是為了強化品牌/產品的某種特色。
光環效應需要品牌做好產品優勢的“放大鏡”:聚焦某個品牌/產品亮點重點突破,從而建立起特色的符號形成光環;經過長期積累,或成為粉絲共通的記憶點。
生物學家扎哈維在“累贅原理”中說明,在自然界中,生物常常會生長出不利于生存的外形,用于吸引異性,繁衍基因。
這就是為什么孔雀要長度相當于身形兩倍的、美麗卻礙事的尾巴,極樂鳥胸前長著極其華麗、色彩鮮艷的羽毛。
基因是自私的,為了能將自己的基因繁衍下去。自然界的動物們生長出了“累贅”的外形。
這一點放在人類社會中也是一樣的,為了能吸引異性的關注,男人和女人都極力地展現出自己外表上的優勢。

而營銷應該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努力地讓“產品”扮演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使得人們產生錯覺,仿佛這種商品是不可或缺的,沒有這種商品就無法證明自己的美貌和智慧。
鳥籠效應這一原理來源于一個小故事。1907年,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和他的好友卡爾森一起從哈佛大學退休了。
一天兩人打賭,詹姆斯說道一定會讓卡爾森不久后養上一只鳥。卡爾森不以為然。于是,詹姆森將一只精致的鳥籠送給了卡爾森,卡爾森將這只精致的鳥籠擺放在了客廳之中。
沒想到,沒多久,卡爾森果真養上了鳥。他抱怨道,每個來家里做客的客人都會問到,教授,你養的鳥什么時候死了,令卡爾森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客人解釋。無奈之下,卡爾森只能買了一只鳥。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鳥籠效應”。在營銷上,為了讓消費者被“鳥籠”困住,營銷方往往會生產出“配套”的商品,當你買了其中的一個商品時,你就會不得不去購買其中配套的商品。
還有我們去商場消費是往往會獲得一些贈送的配套小禮物,或是筆套,或是發帶。為了能使用上筆套和發帶,我們不得不去購買配套的筆和服飾,這就是在營銷場景中“鳥籠效應”的應用。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