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很多餐廳都推出了“無接觸服務”,掃一掃二維碼即可完成排隊、點餐、結賬等多項服務,方便消費者的同時也節省了人工營運成本,提升了營運效率。
然而,有些商家因此取消了人工點餐服務,這讓一部分消費者感到煩惱。特別是一些不會使用智能機的老年人在面對掃碼點餐時犯了難,還有些消費者不愿意使用掃碼點餐,擔心個人信息泄露等安全問題。
商家引進現代互聯網技術服務用戶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服務水平,但是一些餐廳以為使用了掃碼點餐就體現出自己的高檔了,反而忽略了要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
如果技術被濫用的話,它還能為人們的便利生活提供基礎服務嗎?
“掃碼—關注商家公眾號—同意第三方獲取用戶個人信息—點餐”,似乎已經成為去餐廳吃飯的“四步曲”。

每個消費者都有自己的消費習慣,消費偏好,作為商家,應該用更好的服務去吸引用戶,而不是簡化自己的服務,互聯網對于線下生活的改造應該是多樣化的,而不是強迫用戶放棄作為消費者的選擇權,尤其是你還不知道授權的這些信息會不會泄漏。
掃碼點餐應是可選項,而不應該成為唯一選項,應當由消費者決定是否掃碼點餐,而不是由商家“一刀切”。
中國青年報曾就掃碼就餐問題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2.9%的受訪者擔心掃碼時被要求授權獲取個人身份、地理位置等,會泄露個人信息;53.7%的受訪者擔心掃碼跳轉后會存在帶有病毒的鏈接;51.7%的受訪者擔心靜態條碼被不法分子調包;35.6%的受訪者擔心罰單等收款二維碼被偽造;31.4%的受訪者擔心二維碼被嵌入木馬,掃碼后被盜刷賬戶資金。
本應是方便消費者的事情,卻帶來了個人隱私泄露的擔憂和公眾號消息推送的煩惱。如果只是為了便捷消費者就餐,為什么不能掃完碼直接進入頁面點餐呢?
消費者就餐沒有掃碼注冊的義務,更不應該成為流量收割的對象,如此“掃碼點餐”商家如何能讓消費者安心?
相比年輕人的困擾,我國還有部分老年群體不會用智能手機、不會用電子支付,如果只能掃碼點餐,容易讓老年人面臨外出“吃飯難”的困境。
都說疫情的出現加速了線上新一波增長,讓一大批沒有智能手機的老人用上了智能手機,年輕人因為待在家里的時間變長,也開始教身邊的長輩使用互聯網產品。
不久前,某平臺發布了《2020老年人互聯網生活報告》,首次披露百萬60歲以上老年人手機上網、追劇、玩游戲的網絡新生活。在這份報告中,有2.63%的老年人會玩小游戲。
有時其實并不是長輩們不愿意趕潮流,而是這股潮流來得太快太猛,讓人短時間內一時難以招架。
現金支付、菜單點菜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權利,老年人不應該被數字化時代遺忘和拋棄,科技需要進步,但是老年人同樣需要人文關懷。
智能化管理要適應老年人,應不斷優化傳統服務方式,做到行穩致遠,為廣大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而非“一刀切”,將其阻攔在一碼之外。
誠然,在傳統菜單點餐的基礎上增加掃碼點餐的方式,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多了一種方便的選擇,能夠節約雙方的溝通成本。
但是,需要關注公眾號并注冊會員才能點餐的要求并不合理,強制性獲取用戶信息對于餐廳來說更不應是必須流程,其目的性有待考量。商家應該在保留傳統人工點餐服務的基礎上,優化掃碼點餐流程,讓消費者吃得放心也安心。
商家應尊重消費者的選擇,考慮群體的多樣性,餐飲行業尋求降本增效不應該以犧牲消費者體驗為前提,人情味與美味,不該是擺在消費者面前的單選題。
所以,“掃碼點餐”不該是唯一的選擇,可以推行但不能成為外出就餐的“必點菜”。
所謂餐飲服務,從來都不只是填飽肚子這么簡單,消費者到店消費不僅是享受美食,更希望能享受到相應的服務。無論掃碼點餐羅列出多少好處,其服務實際上是打了折扣的——那些因為掃碼點餐而節省下的人工,其實正是傳統意義上的餐飲服務。
回到掃碼點餐這件事,餐飲店推出“無接觸服務”本身無可厚非,但無論是否“接觸”,“服務”都是不應省略的內容。
以“服務者”的姿態出發,餐飲店有必要兼顧不同消費者的個性需求,不應該將掃碼當作“點餐”的唯一方式。更進一步說,形形色色的掃碼點餐小程序,也必須經過嚴格的監督與管理,無論如何,都不應成為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后門”。
掃碼點菜可以存在,但并不是唯一選擇!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每個人的權利都該被尊重。
-end-
小貝
延伸閱讀
酒館成了餐飲的又一波風潮,真的是好生意嗎?
餐飲商家“春節不打烊”,如何實現從人氣爆棚到門庭若市?
消費升級浪潮下,餐+酒、下午茶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麥當勞上市“黑暗料理”、海底撈首推“洗頭”服務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7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