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深夜,酒吧和便利店是少數還在營業的場所。據說,孤獨的人,都會喜歡便利店。
便利店,見證了城市發展的日新月異,看著城市從喧囂到寂靜的周而復始。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它不斷進化帶來新的消費方式,也在迎接互聯網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自1992年第一家便利店在深圳落地,近三十年便利店歷經起落浮沉。
01
–
便利店是個“舶來品”。
起源于美國,發展于日本,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在一線城市人口密集地區流行開來,隨后羅森、全家、中國香港百式等企業相繼進入,便利店以其便捷、精準和提供各種增值服務的特點,從多樣的零售業態中脫穎而出。
1996年,羅森便利店開始在上海出現。同年來到上海讀書的也小姐,在新式的“小賣部”里發現了“新世界”——24小時營業的羅森成了陪伴她和室友的“深夜食堂”。
也小姐回憶道,自己常常坐在羅森便利店的靠窗長桌上,大快朵頤地吃著熱乎乎的關東煮和Q彈的貢丸。便利店的中晚餐時間特別忙,會一直飄著誘人的飯菜香,附近的白領喜歡來這里吃熱食和便當。
在“短平快”的生活節奏下,便利店成了生活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有人會問,有超市和網購還要便利店干什么?
據日本“7-11”創始人鈴木敏文所說:消費是場心理戰。
零售業存在的價值就是要和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作斗爭。24小時燈火通明,等待著為消費者提供服務,這本身就足以打動顧客。便利店是一個滿足消費需求的空間,而不單純是一個購物的場所。當我們體驗到優質的服務,享受到美好的商品,我們的需求其實已經被觀察、被記錄、被滿足。
也小姐清晰地記得,即使過去很多年,回到三線城市的她也會突然想吃一碗關東煮,然后站在街頭回味曾經的味道。
02
–
記者在《2020-2025年中國便利店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中看到,2018年,中國便利店實現銷售額2264億元,行業增速達到19%,門店數量達到12.2萬家;2019年,便利店數量增長至13.5萬家,較上一年增長10.3%,銷售額約為2812億元,較上一年增長24.2%。
此前,商務部發布《關于推動便利店的品牌化和連鎖化三年行動的通知》,提出力爭到2022年,全國品牌連鎖便利店的門店總量達到30萬家。
政策利好加快了便利店的擴張速度。當便利店真正站上“風口”之后,在資本和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新一輪擴張運動開始了。
2020年5月開始,“7-11”相繼在湖南、河南開店并開放了加盟體系;濟南已開出3家新店,并計劃在兩年內再開設不少于100家店鋪。目前,青島、煙臺的“7-11”門店已經超過120家。
羅森也加快了開店的步伐。2020年8月在河北唐山開了6家門店,10月在海口的5家門店開業迎客,同時還在開拓福建市場。截至今年2月底,羅森共計3344家門店,過去一年凈開店252家。
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透露,公司將于2021年開啟高速擴張模式。根據規劃,便利蜂2021年的門店數將突破4000家,近來已先后進入廣東、山東、河南、安徽等省市。
一直深耕四川地區的紅旗連鎖也開始在蘭州開店,同時還在海南設立子公司,擬擴張海南市場。
事實上,其他連鎖品牌也在積極擴張。站在“風口”的便利店擠滿了探路者,這個江湖將硝煙四起。
溫州永商聯華超市的汪總表示:“未來無論是超市、便利店還是夫妻店,不是生意越來越難做,而是做生意越來越專業。一線城市受網購影響大,三四線城市的購買力反而在增強,尤其是年輕人的消費能力不容小覷。”
一線城市的便利店市場趨向飽和,成本不斷增加,同業和異業對手的競爭,使便利店的經營壓力日漸加劇。反之,隨著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三四五線城市的消費市場表現出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再加上市場的持續性需求以及政策支持,三四五線城市由此受到各連鎖便利店品牌的關注。
連鎖便利店將眼光投向了成本比較低的內陸地區,特別是四川和重慶地區,這兩地的總人口超過1億,城市化進程也在加速,人們的消費欲望逐漸高漲,商務區和商業設施對便利店的需求旺盛。
《下沉市場報告(2019年)》中顯示,我國下沉市場用戶規模超過6億,這個市場的潛力在多個領域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便利店行業作為其中的細分領域,未來還將迎來市場用戶價值的進一步提升,“年輕”的便利店行業開始步入發展競爭和蛻變的快車道。
當前,中國的便利店市場份額主要由石油系占據,其中份額最大的是“易捷”和“昆侖好客”,它們借助加油站網絡,在中國的門店數份額達到36%;其他8家便利店(美宜佳、天福、紅旗、唐久、全家、羅森、十足、“7-11”)則分享了32%的市場份額。
據阿里巴巴零售和奧維分析數據顯示,當前線下傳統商品零售渠道大約有630萬家小店,超過75%集中在三線及以下城市。這些分布廣泛的零售小店貢獻了國內快消行業近40%的出貨量。
數量如此之眾,導致便利店的競爭相當激烈。“行業內的優勝劣汰是必然。便利店的優勢在于購物方便、不計毛利,但要想站穩腳跟,還是要依賴團隊運作模式,要從消費群體、位置、商品結構和專業運作上下功夫,才能讓便利店發展順暢。”汪總分析道。
03
–
當新零售概念把市場和資本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線下時,二三線和四五線城市的便利店在營收、門店數量的增長上表現出了強勁的生命力。很多人不經意間才發現,原來便利店行業一直在增長,優秀選手眾多卻沒有冠軍,這是一塊多么誘人的蛋糕。
另一方面,這個行業重資本、重運營,行業知識壁壘高、投資回報長,不適合缺乏耐心又總想“吃快餐”的資本。面對大型超市業績、客流下滑,便利店卻迎來增長的問題,汪總笑著說:“船小好調頭啊,便利店不像超市,店大,風險也大!”
便利店的競爭開始轉向新市場。它們憑借各自的供應鏈和管理優勢,為三四五線城市帶去更優質的商品、更規范便利的服務。有零售業老總曾對便利店的未來發展作了預判:“便利店會迎來一次小陽春,跨區域拓展會加劇。疫情結束后,商務活動、教育培訓等客流回升,對便利店的發展會更利好。”
疫情期間,北上廣的便利店銷售普遍較低,但是地級市和二三四五線城市的便利店恢復就比較快。據業內人士分析,這與當地的人口、城市化進程和消費習慣的改變密切相關。
在一二線大城市工作生活過的人,回到三四五線城市后,對便利店有認知,會將去便利店購物的習慣保留下來。另外,顧客群年輕化、重品質,對價格不那么敏感。三四五線城市的餐飲還處在升級過程中,因此便利店可以在市場份額中分到一杯羹。而競爭力相對弱的夫妻店,則會隨著城市改造而逐漸消失。
為爭取市場,便利店都在不約而同地做同一件事情,為自己的品牌做差異化調整。比如,合肥的鄰幾便利店降低了香煙的比重,提升了鮮食的占比。“目前,鮮食的占比已經近50%,這是我們做得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全家便利店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理念。在便利店里賣咖啡,冷藏貨柜包含了鮮食、冷藏品、干貨,能夠在不同時段滿足消費者不同場景的需求;羅森提出便利店的標配是:產品精致化、管理精細化、營銷精準化。
從便利店行業來看,線下運營為主體,即門店銷售占到便利店銷售的80%,是便利店企業銷售額的主體部分;線上運營包括到家業務、拼團業務、直播業務等其他形式的社群營銷,占到整體銷售的20%左右。便利店未來的銷售結構,將會呈現兩者80/20到60/40的比例關系。
便利店行業資深人士告訴《浙商》記者,便利店是給消費者提供便利的行業。這種便利不僅僅是時間上,更重要的是選擇上。正是這兩個字“方便”,才使得便利店抵抗住了飛速發展的電商沖擊,而便利店擴張的數據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
但是,無論如何,電商對便利店行業的滲透力量不可忽視。從最近京東入股見福、阿里傳入股喜士多的新聞來看,我們也不難想象超級便利店和電商平臺們合作的可能性。尤其當互聯網大廠紛紛入場后,便利店可以是社區團購的入口,也可以成為即時配送的前置倉。
04
–
三四五線城市消費者的生活節奏不是那么快,這就意味著便利店在運營過程中,要思考如何能夠抓住消費者的需求,企業如何依靠內生力量去滿足三四五線城市消費者的需求。此外,社區團購在三四五線城市的快速發展,也可能對競逐下沉市場的便利店企業產生一定的影響。
羅森便利店總裁曾在一次采訪中說:“60后、70后成就了賣場,80后成就了淘寶網絡,90后成就了餓了么、美團、京東到家。接下來,00后會成就什么樣的業態,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努力。每一代人都不同,我們的產品如果不細分的話,肯定做不好。”
“一線城市永遠不缺特別好的、針對消費者痛點的解決方案,但這種解決方案對三四五線城市反而是求之不得。”因此汪總認為,“優秀的行業從業者也應該在低線城市采取擴張策略,來滿足低線城市消費者的需求。”不過,盡管下沉市場充滿了機遇,但就像硬幣的兩面,背后也存在著不小的挑戰。
便利店的核心在商品層面,它并非靠一招鮮就能吃遍天下。當一家便利店企業能夠在門店布局上走上規模時,一定是這家企業做到了因地制宜,才能在不同的城市商圈、社區,甚至不同的城市實現規模化發展。
這種精細化的思維,更多體現在便利店在商品品質上的打磨和創新。舉一個例子,“7-11”的干燥海苔飯團,它通過特殊的塑料紙把海苔和飯團隔開,只有在撕開后兩者才相融,保證消費者能食用到酥脆的海苔口感。這是其他日系便利店都沒有的設計。一個小小的飯團,體現了“7-11”多年來的技術沉淀和用心。正是這種細致的打磨,才能對市場和商品的微妙變化和匹配程度作出準確的把握。
此外,比銷售數字更為重要的是,便利店與用戶連接方式的更新和黏性的增加。
面對新一代90后和00后消費者,一個便利店品牌如何伴隨他們成長? 當曾經上學的消費者長大成人,他是否還會“跟隨”這個品牌? 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色,或許才是伴隨顧客成長的最佳方式。
見福便利張利表示,數據化運營能力避免信息不對稱導致門店產生不必要的庫存,并根據門店銷售特點調整商品結構,從而提高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談到便利店的未來,張利表示,未來三到五年內,便利店的整合期便會到來。基于區域整合,未來三到五年,必然產生一個真正盈利的全國性本土便利店品牌。
未來,中國便利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定是品牌價值、客戶價值和組織價值的全面體現。便利店企業也一定會從“營銷型”轉為“效率型”,從“批發型”進化為“制造型”。
保持初心,持續創新,堅持長期主義,才讓便利店行業在消費變化中贏得機遇。
更多精彩
觀察|國內對標SYSCO的玩家類型(上)
觀察|國內對標SYSCO的玩家類型(下)
烤箱,中國廚房里最被低估的神器
白羽肉雞行業發展現狀和前景分析,未來行業存在巨大發展潛力
觀察|美菜做錯了什么
餐飲+超市鼻祖:EATALY成功秘訣
餐飲B端電商一片藍海 誰會是中國的Infomart?
日本的食材B2B巨頭伊藤忠和ACCESS帶給我們的啟示
三井物產、Infomart戰略投資奧琦瑋子公司
中國第一家專注于餐飲供應鏈的自媒體 筆者曾就職于吉野家、新希望六和、美團快驢等,是英國皇家采購和供應學會(CIPS)五級認證會員,餐飲供應鏈變革的長期觀察者,多篇文章發表于今日頭條、億歐網、餐飲老板內參、《冷凍雜志》和《中國食品報》,曾直播講授供應鏈公開課《餐飲的采購和供應管理》 曾為以下品牌提供供應鏈解決方案:正大食品、新希望六和、鳳祥食品、辛普勞、安德魯、易果生鮮、寧夏悅豐、北京宴、香港馬會、田老師紅燒肉、美團快驢、Pizza Express、華萊士、臺滋味、瑪格利塔比薩、日昌、云海肴、楊記興臭鱖魚、蜀海、四季明湖、明湖小樓、半天妖烤魚、董小姐愛地鍋、望京小腰等,致力于幫助食品和餐飲企業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 如果您有餐飲采購和供應鏈的困惑 請加微信 18610542110
原創文章,作者:餐一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7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