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餐飲行業動態,洞悉行業趨勢。歡迎關注餐飲老板內參創始人、CEO秦朝視頻號“秦朝餐見”!
趣小面可能不會像做瑞幸咖啡那么有趣。
首先,從創始人角度,背負瑞幸出局的陸政耀陸總,需要迫切用一個“報復性”的新項目,扳回一局。
這個項目必須是風口上的項目,才夠引人注目。這就使得趣小面的上馬,有點“倉促不足”的意思。在風口,才能快速起飛,快速吸附資源,快速資本化。
只不過,面品類這個風口,正隨著消費投資的降溫,步入拐點。匆忙上車的趣小面,看起來像趕了趟末班車。這給融資進程造成了不小難度,肯定比不了當年瑞幸那股順風順水。
其次,面這個品類的復雜性,遠大過咖啡。
從消費者認知層面看,咖啡作為舶來品,在中國還處于啟蒙教育階段。也就是說,很多人喝咖啡,首先是從社交、品牌、體驗屬性去喝,對產品本身口味的辨別力還處于初級階段。
通俗說就是,咖啡好不好喝不重要,品牌、調性、營銷、體驗更能影響消費決策。
這些維度,恰恰是資本跨界餐飲創業人的強項。所以我們能夠看到,瑞幸當年以火箭般的速度成為咖啡頭部品牌,并能威脅星巴克。
面則不同,作為土生土長的品類,中國人吃面的歷史久遠,長達幾千年,尤其是在北方,說每個人都是“吃面專家”都不為過。
因此,影響消費者決策的順序發生了逆轉,產品排第一,其次才是其他。
不要小看這一點,產品好吃這個門檻恰恰是很多資本大佬和營銷高手都很無感或忽視的領域。
做中餐,好吃就能事半功倍,不好吃就事倍功半,越折騰成本越高,越不賺錢。
這也是為什么趣小面遲遲完不成開店目標,計劃一百多家店,只開到20多家店,并且單店運營和盈利并不樂觀。
如果說在中國做咖啡生意,是開發新增量市場,沒有競品,無限創意可以加持賦能。但是在中國做面,就是升級舊的存量市場,首先得打敗一批存量對手。
這一點,連中餐老大海底撈,也沒有十分把握。比如前幾天海底撈在鄭州,剛剛關閉了測試快餐項目喬喬的粉。這就是一次與當地該品類老牌地頭蛇“姐弟倆土豆粉”較量的失敗。
或許有著駕輕就熟、操過大盤成功經驗,高超營銷能力的陸總,此刻,也開始覺得小面這個品類,真的不太好玩了。
輪值主編|王盼 視覺|張婷婷
歡迎餐飲老板、業界大咖投稿。
投稿郵箱:nctougao@watcn.cn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0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