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廚房的“坑”如何避?真能改變餐飲供應鏈嗎?

    7月至今,連鎖餐企已經有5起食品安全事件:明星餐飲品牌”辣斗辣”、資本心頭好”和府撈面”、萬店之王”華萊士”、“楊國福麻辣燙”、以及奈雪的茶。

    人們不禁在問:餐飲業的底線是食品安全,這些知名餐企怎么了?按說他們非常注重食安還出問題,今天就從源頭的供應鏈說起。

    人們經常算一筆賬:中國餐飲市場規模大約5萬億,但行業高度分散,產業集中度極低,排在各業態前列的百家領軍企業營業額合計不足2000億元,占行業總量不足5%。

    這與中國餐飲行業高頻低效的發展模式有關。在供應鏈,成本結構,標準化等相互嵌套的環節,餐飲行業均存在明顯痛點。

    如今很多企業都已意識到,優質高效且有韌性的供應鏈,才是餐飲企業降本增效的關鍵。在同質化嚴重的細分品類,甚至是企業自身的護城河。根據中國飯店協會與新華網聯合發布的《2020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目前,超過半數的餐飲企業都將關注點落在了供應鏈管理上。

    而過去數年,中央廚房——這個對消費者來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正在成為餐飲業改造供應鏈的關鍵。

     01

      中央廚房的進階

    現在算來,大概2010年以來,中央廚房就逐漸引起行業關注,尤其是連鎖品牌的餐飲玩家。

    2016年華創證券在《中央廚房深度報告》里說,中國年營業額200萬以上的連鎖餐廳有900多家,其中70%都普及了中央廚房。人們耳熟能詳的海底撈、外婆家、避風塘、真功夫、永和大王等連鎖餐飲企業,均建設有自己的中央廚房體系。

    所謂中央廚房,主要是指集中配餐配送的中心,主要任務是通過標準化操作和管理,統一對餐廳所需食材、調配料等,分別進行清洗、分解、配比等預處理,再配送至各個門店進行二次加熱,或者組合后銷售給顧客。

    大體上,中央廚房有兩種加工方式:第一種是半成品加工,把批量購入的菜品放在單獨一個地方加工成半成品,包括清洗、切配、包裝,然后再用冷藏車運輸到各個店里使用(大多數時候我們提及中央廚房指代的即是如此);第二種是成品加工,通過強大的生產線,把米飯做熟配上做好的菜,直接送到需求量大的辦公樓或快餐店售賣。

    對很多連鎖餐廳來說,中央廚房效果顯著。

    首先,從餐飲企業總部的角度:它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產品品質、衛生標準、產品口味的一致性,解決中餐標準化的問題,讓消費者在不同的門店吃到同樣味道的餐品;又能通過集采的方式,大幅節省采購成本和物流成本。

    其次,從餐飲企業分店的角度:它既可以解放后廚的一部分采購和清洗配菜的人員,從而降低人力成本;又能節省后廚的一部分空間,從而降低房租成本。

    目前中央廚房已從快餐業逐步進入到正餐業。這也導致中央廚房設備需求量不斷增加,2015年,我國中央廚房設備市場規模達到86.2億元。預計到2021年,市場規模將超過150億元。

    當然,硬幣的另一面,中央廚房并非沒有風險,就像和君咨詢合伙人、連鎖經營負責人文志宏所言,建設中央廚房是重大決策,屬于重資產建設,“有的餐飲企業在發展之初過早建設中央廚房,巨大的投資金額反而讓企業受到拖累。中央廚房的建設還是要與企業整體規劃、發展階段相匹配。”
    但對于有些餐飲領域而言,中央廚房則尤為關鍵,比如火鍋。

    和中餐其他品類不同,火鍋是將半成品菜直接端上桌,食材新鮮與否至關重要。因此在重慶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排隊越久的店越好吃,是因為足夠大的客流量能保證其食材的足夠新鮮。

    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火鍋行業市場規模已經超過萬億,火鍋門店數量接近40萬家,但仍未能脫離餐飲市場極度分散的背景,大量的市場分散在一些區域性品牌、獨立運營的小品牌手中。

    在海量的火鍋品牌中,吳曉波在預見2021年終秀上舉了最近很火的巴奴的例子:“2020年火鍋行業做了一個品牌榜,第一名是海底撈,第二名是呷哺呷哺,第三名是一個毛肚火鍋——巴奴。巴奴只干了一件事,把火鍋中用的最多的產品毛肚,通過技術創新的方式做到極致,在紅海中撕開了市場缺口。”

    這與其供應鏈管理密切相關,他們在行業中推出了所謂的“第三代供應鏈”理念。沈帥波在得到APP上的《跟巴奴學供應鏈打造》這樣解釋:

    第一代的代表就是肯德基和麥當勞這些西式快餐,追求的是工業化生產,盡量長的保質期,應該說國內餐飲行業標準化的啟蒙,就是通過這兩家企業完成的;

    第二代是指傳統意義上的中央廚房,加工半成品再配送到門店加熱,完成了中餐的標準化,供應穩定是它的核心價值;第三代則是在前兩代的基礎上,做了很多個性化改造,核心就在于“能冷鮮不冷凍、能天然不添加、能當天不隔夜”。

    拿拽面來舉例子,市場上有成熟的燴面坯,但如果買市場上的產品,一方面沒法保證沒添加劑,另一方面如果用跟市場上一樣的產品,就削弱了口味的競爭力。因此巴奴跟上游供應商聯合研發了一套拽面機,專門做零添加的拽面。

    所以不難發現,就像英國經濟學家馬丁·克里斯多夫所言,21世紀不是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在目前中式餐飲第一大品類的火鍋行業,更是如此。

     02

      供應鏈的難題

    對于超過40家門店的聚點串吧來說,每年僅僅此時采購羊肉就需要超過1500萬的現金。更具挑戰的是,每年10-12月本來就是燒烤的淡季,資金很難快速回流。

    因此,每年這個時間,都是聚點資金最為緊張的階段。張霖也曾經深切感受到四處籌錢的絕望,為此還把房子給賣了才艱難的挺了過來。

    張霖說:因為供應鏈的問題讓他本就存在的供應鏈問題更是無限放大,他每天晚上甚至緊張的睡不著覺,如果供應鏈的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他就會一直站在斷崖邊,隨時都有可能被大風刮下去,想要屹立不倒,只有完全解決供應鏈的問題才行。

    從聚點的案例,我們也可以看出,供應鏈的管理對企業的重要性,但要如何解決?

    一個優質的供應鏈分工細化專業性要求高,不同的環節則會由不同的企業來組成,而不是一個企業來承擔所有環節。

    在這里不得不提的是,供應鏈管理要把所有與生產和銷售相關的成員單位都考慮在內,比如供應商的供應商,顧客的顧客,因為他們屬于隱性成本,所以對于整個供應鏈的收益是有一定影響的。

    就目前而言,我國餐餐供應鏈上游的食材原料渠道分散且多元,主要有集采直配、集采集配、自采直配和自采集配四種模式。

    大多數中小型餐飲企業局限于品種多樣化少量、管理能力和倉儲條件有限,基本還是傳統的批發市場自采模式或貿易商配送。頭部餐飲龍頭企業,通常實現總部統一管控食材,逐步實現統采統配管理。

    目前,很多企業供應鏈戰略缺失是最大的問題,戰略缺失,一切的策劃和運營將毫無意義。選對方向,才能走對路,否則走下去一切都是坑。

    企業的戰略目標與供應鏈實際的運營不匹配,如何理解?

    鏈接企業戰略目標與供應鏈運營這條鴻溝的橋梁,便是供應鏈策略——它是讓企業的供應鏈運營與戰略目標相協同的一系列目標、政策和選擇。

    很多企業的問題就在于這座橋梁沒有搭建好,比如有的企業高層希望建設一個創新引領,能夠對客戶需求迅速做出反應的企業,結果在供應鏈的實際運營中,運用巨大的成本投資了一條生產線,當客戶需求改變時這條生產線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

    所以,供應鏈策略是今天中國餐飲人最需要思考的事情。其一,供應鏈策略承上啟下,這個問題的思考會迫使你一定要先把企業的戰略目標想清楚。其二,只有思考清楚供應鏈策略,才能更好地帶領團隊攻堅,更有目的性的利用資源,以免指東打西的尷尬與巨大的資源浪費。供應鏈策略沒有對與錯之分,只有匹不匹配一說。

    整個供應鏈提供的是產品和客戶體驗等相關服務。提供產品,首先要求是及時、精準地交付,支撐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性價比,而性價比的核心是成本和質量。

    所以,追求極致的產品成本和穩定的質量就變成了Make(制造)環節的核心目標,至于是誰make? 誰buy(購買)?怎么make, 怎么buy? 就成為食品行業中最重要的制造決策!  

     

    另外的一個矛盾:為什么既要保障食品安全、產品質量,又要做到高交付、低成本這么難?規模越大,供應鏈復雜度成指數級上升。

    即使知道背后的運營邏輯,了解實踐知識,到實踐仍然需要十年、百年如一日的產品、流程、團隊、系統的打磨,這背后是嚴格科學的方法論,加上同一件事做成萬上億遍不走樣,之間還要持續改進和提高。

    隨著各項成本上升和業務增長,很多企業開始對標學習Sysco,發展第三方供應鏈業務;有的基于自身業務,投建大規模中央廚房和物流配送中心,提供集中采購+中央廚房半成品加工+區域配送+前端網點熟化的雙廚房服務模式,發展供應鏈協同聯盟;有的以物流整合、信息服務平臺+資本等模式,發展社會化第三方業務。

    總體而言,盡管市場規模巨大,但中國餐飲鏈市場仍然處于初始發展階段,離成長出美國SYSCO級別的企業還需走很長的一段路。

     03

      供應鏈的未來

    中央廚房或許還是推廣按需定制化生產,實現農業生產精簡化、標準化、規模化,形成農業新業態的新方式。通過整合中央廚房和下游供應數據,就可以與鄉村產地建立緊密聯系,整合鄉村農業,推動農業的數字化發展。

    比如嘩啦啦輻射京津冀的“城市中央廚房”——“二十二城”一號供應鏈項目的落地,就讓平谷區的農業科技創新與市場結合更緊密。借助餐飲大數據的廣泛覆蓋,“二十二城”能夠對不同原料的需求進行有效預測,并提前計劃種植端的品種和規模,對產出量過大或需求不足的產品,可以實現跨區域商品統一調度,提高平谷區供應鏈流通效率。

    “上游需要什么樣的西紅柿?什么樣的白菜?這個在過往是不甚清楚的,但是通過柔性供應鏈體系,以第二產業帶動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為農業科技創新安上了’市場之眼’。”嘩啦啦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今年江蘇兩會期間,江蘇省政協委員、江蘇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鄒小波教授就提出建議,要加大中央廚房相關產業投入與建設,推動食品安全和新農村建設。

    他在提案中表示,中央廚房統一采購、統一加工、統一配送,實現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和信息化,在有效克服餐飲業衛生狀況差、人工費高、原材料成本高、出餐效率低等產業瓶頸問題的同時,產業上游連接“三農”,下游連接市場和百姓,促進農產品加工增值,帶動農民增收的作用明顯。

    但他同時也表示,目前制約中央廚房發展的主要瓶頸在于裝備,先進裝備主要依賴進口,與中式菜肴加工不配套,國產設備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低,功能單一,多為半機械半人工,各設備之間的系統配套性差,難以真正發揮中央廚房的優勢。

    只有學界和企業界加大科技攻關,開發安全營養、清潔減排的關鍵技術和裝備,政府引導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引導農業合作社建立預處理中心,引導消費者從“買便宜”到“買信任”轉變,強化供應鏈可追溯機制,中央廚房行業才能迎來更值得期許的未來。

    -END-

    來源 | 團餐頭條、餐飲O2O
    整編 | 飲O2O-小貝

    延伸閱讀

    • 資本無人問津,品類“銷聲匿跡”,第一品類中式米飯快餐怎么了?

    • “吃出來”的首店經濟,深圳上半年70+首店品牌

    • 紫燕百味雞開了一家堂食店,還要成為千億鹵味“第4股”

    • 從直營、加盟、聯營到合伙,如何設計合伙模式?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9059.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10日 21:01
    下一篇 2021年8月11日 11:0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