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一個豪俠匯的學員給我留言,問我關于成都餐飲市場的問題,他的品牌打算進入成都餐飲市場,想物色一個本土的合作伙伴,要求有三點,有餐飲運營經驗,能在成都拿到好的口岸和鋪面開店,以及有一定的資金實力。
這位學員的品牌在上海,目前已經有30多家直營店,年底之前,會開出60多家,明年計劃是開500家店,目前,全國各地的核心城市,基本上都已經有了城市級的合作伙伴,他們很看重成都市場,已經接洽過好幾個,發現都不合適,所以直接來找我了,問我身邊是否有合適人選!
我在腦袋里過了一遍,發現身邊沒有合適的人選,因為我身邊的餐飲人主要是兩類:其一,經營單店的小老板居多;其二,也有連鎖經營者,但基本上都屬于是在成都做品牌,開幾家店以后,再到全國去開分店,不在成都本土做規模化。
而這位學員所需要的,其實是愿意,并有能力深耕成都餐飲市場的團隊,能像他們總部上海一樣,扎根成都的各個商圈,開幾十家餐廳出來,老實說,我的接觸范圍內,這樣的團隊并不多,明確告訴他后,答應幫他留意一下,如果遇到合適的,就給他推薦!
但在交流中的一些話,讓我對他們另外一件事感到了“憂慮”,擔心他們走彎路,于是花了一些功夫給他交流“數據資產”的問題,結果針對這個問題交流后,我發現,他們這個團隊,確實對這個領域缺乏了解,于是決定寫篇日志,專門來說明這個問題!
這位學員的品牌,是一個新品牌,目前開出來的門店,幾乎每家店都瘋狂排隊,總店翻臺次數穩定保持在日均7輪,大多數門店都在半年內收回投資成本,也正是因為門店的好生意,讓他們在很短時間內,就被全國各地的城市級合作伙伴找上門,瓜分了全國市場!
他認為成都代表了中國餐飲連鎖的上一波品牌崛起的機會,而接下來,上海將代表中國連鎖的下一波品牌崛起的機會,基于這樣的大前提,他們在為公司做發展規劃時,做了今年開60家店,明年完成500家門店的規劃,然后明年底,他們有機會成為全國的品類之王!
從目前來看,哪怕有疫情,今年的規劃應該也能順利完成,但我同時提醒他,成都這一波餐飲品牌的崛起,確實有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比如很短時間內就把規模做起來,但也要看到背后的潛在風險,避免“一茬又一茬”的輪換。
他說沒問題的,一方面,他們所做的,是完全受年輕人歡迎的品類;二方面,目前每個門店排隊,也證明了市場對這個品類的追捧和認同;再加上第三方面,他和他的合伙人,都屬于常年做連鎖的老餐飲人!所以,他有信心把這個品牌做大做強,并且避免短期效應!
基于這個前提,我再次提醒他,一定要注意做資產的積累,避免犯傳統餐飲人的那些錯誤,結果他回答說“對我來說,這一階段做成一件事比較重要”,隨后,他又再一次提到這句話,我感覺他可能誤會了我的意思,于是耐心給他講解關于“數據資產”的問題,并試圖解釋清楚“賺錢”與“值錢”的差別!
為什么要如此多費口舌?
是因為我接觸的絕大多數餐飲人,都搞不清楚“賺錢”與“值錢”的差別,不僅成都餐飲人如此,其他地方的餐飲人也都如此!而且,不分生意大小,不僅餐飲小老板分不清楚,連那些做了幾百家連鎖的大老板們,也弄不清楚,為此,我經常耗費精力給別人講兩者的差別!今晚一并給大家說一下:
首先,值錢與賺錢不矛盾,并非做值錢的事情就是對賺錢的否定,如果有這樣的認知,一定要趕緊去掉,正確的認知是值錢與賺錢不僅不互斥,而是正相關:在餐飲行業,賺錢是值錢的前提,任何不賺錢的商業模式,不僅是耍流氓,而且不值錢,只有賺錢的品牌才可能值錢!
其次,賺錢的企業和品牌,不一定值錢!餐飲行業賺錢的品牌多得很,比如2015年以來,很多崛起的品牌,都是在很短時間內開幾百上千家門店,很多老板都因此賺到了上億的大錢,但遺憾的是,不管他們多么熱情的對接資本,也不管多少資本來找他們,結果就是沒辦法上市,因為——不值錢!
再次,怎么才能值錢?企業必須要擁有可衡量和評估的資產,這里分為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兩方面,有形資產是買到企業名下的房產、土地和工廠等;無形資產是品牌,商標,專利等,一個企業要想值錢,必須在企業名下,擁有上述的這些資產,而所有這些資產,必須要解決可衡量和可評估問題!
拿品牌這個無形資產舉例,任何人都知道品牌作為無形資產的價值,但遺憾的是,品牌價值的彰顯取決于兩個要素:其一是品牌旗下門店的規模化,一個擁有500家店的品牌,理論上比只擁有50家店的品牌更有價值;其二是門店的健康度,如果門店閉關率很高,需要不停的開新店來彌補規模化,那這樣的品牌將不值錢,因為不可能一直開新店!
因此,只有同時擁有規模化和健康度的品牌,才能根據其健康的門店數量,以及這些門店能創造的利潤和價值,來評估品牌的價值,否則,品牌只是個名字而已!這也就是為什么大量階段時間爆紅的餐飲品牌,無法走上資本市場的原因:因為他們雖然完成了規模化,但健康度有問題!
所以,餐飲企業要想值錢,不能是停留在表面的所謂“品牌價值”,必須讓自己的企業擁有足夠多,卻可評估的“資產”,而所有資產里面,最有價值的是數據資產;所有有價值的數據資產,又幾乎都來自用戶的消費行為,所以,這樣一步步推演下來,企業最有價值的數據資產,是基于門店的會員資產!
恰如對品牌這個無形資產的評估一樣,所有資產的評估都有兩個維度:規模化和健康度,會員資產也一樣,首先是規模:你這個品牌擁有多少會員?百萬級?千萬級?還是億級?然后就是健康度:這些會員里,有效會員占比多少?活躍會員占比多少?僵尸會員占比多少?區域分別是如何的?購買力和持續性如何?
看到這里,大家覺得“值錢”怎么這么復雜?但其實是一個誤區,至少在餐飲行業,這是一個誤區,為什么呢?因為在餐飲行業,做值錢的事情,對于正在賺錢的企業來說,只是“順水推舟”的事情,不需要額外付出多少精力,要求的僅僅是企業主意識到:這兩者可以同時完成!
回到今晚案例,如果一切順利,這位學員的品牌明年順利開出500家店,假定每家店生意都爆紅,那么,毋庸置疑的是:這個企業將非常賺錢,他和他的合作伙伴,可能因此完成個人的財務自由,這是“賺錢”邏輯;如果他們在開這500家店的同時,讓每家門店積累6萬會員,一年后完成3000萬的有效注冊會員呢?就“順便完成了”值錢的事情!
一個餐廳在一年時間完成6萬有效會員難么?
一年365天,只要每天在店內轉化165個顧客變成會員,堅持一年就是6萬個價值會員;那么165個轉化難么?一天165個人,相當于一個月要完成4950人的會員轉化,那么回到現實,第一個問題來了:門店是否有這么多到店的客流量?
這位學員給我看了他們上海區域的到店數據,在十一月的24天里,到店量最少的一個店也有11463人,而到店量最多的一個店,顧客數達到了21797人,而上海營業門店加起來的總量,在不到一個月時間里,接近30萬!
因此,至少對于這位學員的餐廳來說,到店量完全不是問題,遠遠超過門店所需要的每天165個人,那么第二個問題就是:把顧客變成會員的轉化率能做到多少?拿數量最少一個門店舉例:顧客總到店11463人(實際不止,因為這是24天最小數據)的情況下, 完成4950名注冊會員,僅相當于43%的轉化率!
這是一個什么難度的數據?
對不起,這僅僅只是一個勉強合格的數據而已!餐廳在完全不強制,不刻意引導的情況下,只要愿意使用掃碼點餐,不管用哪一家軟件公司的軟件,都可以完成“買單者”的會員注冊和轉化,這已經可以自然的完成30~35%,只要餐廳稍微給出一點點優惠和好處,就能輕松提升20%以上的轉化率!
因此,對于我這名學員來說,他如果趁現在企業還處于爆發前期的階段,就把會員當成資產對待,把會員資產規模當成企業戰略級要求,那么,不需要額外做什么事情,就只是在原定開店計劃中,把會員指標提出來,作為每個門店的考核指標,讓每個門店奔著6萬注冊會員的目標,一起努力!
這樣一來,他們明年在完成500家店的同時,就有機會“順帶”完成3000萬注冊會員,并且,這些會員全是高價值會員,因為他們全部來自門店消費,而不是大街上去胡亂拉人注冊,也不是互聯網上花錢買來的假數據!這種“順水推舟”的事情,為什么要放棄呢?如果連這都要放棄,那只有一個可能:就是完全沒意識到會員價值的重要性!
2012年以來,各個品類都涌現出大量的餐飲品牌,這些品牌里,賺到大錢的餐飲人太多了,但遺憾的是,前赴后繼這么多餐飲人,賺的其實就只是加盟費和調料費,除此之外,并沒有賺到其他什么錢,很多人不服,拿品牌說事,請問,除了這兩塊錢,品牌還能帶來啥?
為什么賺不了其他錢?就是因為這個企業和品牌——“只能賺錢卻不值錢”,這話雖然很難聽,卻讓人無法反駁!那如何解決呢?就是構建企業的資產,尤其是來自用戶的各項數據資產,最后讓可評估的數據資產,給企業帶來更多價值!
基于這個邏輯,我給這位學員說,不管他在接下來一兩年,依靠這個品牌能賺多少錢,如果深度研究數據資產,趁現在還沒有全國鋪開,立即著手布局和構建企業自己的數據資產,那相同時間內,這個品牌將帶給他十倍以上的回報,而且,不只是財務方面的物質回報,還有牢牢占據品類頭牌的精神回報!
因為,現在恰好是餐飲投資的熱門階段,全國各地的投資機構,都在挖空心思,削尖腦袋的到處找餐飲標的,一旦遇到有潛力的餐飲品牌,都撲上去想參與投資,這位學員的品牌,不要說明年500家,只要今年60家開出來,生意也別說什么翻臺7次了,翻臺穩定在4~5次,就已經具備超級明星相,一旦被相關投資人看到,會馬上想拿錢入局!
說到這里,那是否有這樣一種可能?就是現在先別管這么多,把店開起來再說,等真正有投資人對自己的品牌感興趣了,然后再來規劃?或者等500家店全部開出來,再來規劃呢?在這個階段,就專心專意開店賺錢?等“條件成熟”了再啟動會員資產戰略?
聽起來,這好像更穩當,但其實是愚不可及的選擇!這就是我經常所說的“認知”問題:如果認知不到位,意識不到前面會有什么問題,那埋頭苦干完全沒問題,甚至還可以博取“踏實勤奮”的美名;但,如果明明已經知道前面需要什么,或者別人明確告訴你前面有什么問題,而不去提前準備和解決,請問,還能用什么形容詞?
請看今年拿到投融資的餐飲企業,他們拿到錢的第一件事情是干什么?幾乎都是投資企業的“數字化建設”,很多人覺得數字化高大上,但對于餐飲來說,數字化的本質,簡單粗暴理解,就是讓餐飲企業的各項數據,能實現:在線化,透明化和規范化,然后借此反向優化餐飲企業的業務邏輯,帶來業務迭代和增長!
所以,不管餐飲人主觀愿不愿意,也不管餐飲人客觀上是否有這個實力,只要未來想拿投資人的錢,要走資本化這條路,那就一定是“數字化餐飲”,與其未來被別人要求去做“數字化轉型”,為何不從最開始就主動直接的“構建數字化”呢?此為其一!
其二、是談判籌碼問題:從一開始就讓每個門店做會員轉化,就按照規模和健康度要求去做,那么一年以后如果遇到對你這個品牌感興趣的資方,你手握上千萬會員資產去談判,就具備了要高價的底氣和籌碼;反之,你只是拿著一堆餐廳門店規模數字去談,就不要怪別人當面說難聽的話!
其三、是付出的代價問題:現在在餐飲門店轉化會員,付出的代價相對較小,買單的用戶自動注冊會員不談,那些不買單的用戶,只要你愿意,一瓶飲料,一份菜品就能成功轉化會員,成本可能只需要1~2元錢,一年或者兩年以后,哪怕是增加到3~4元,也意味著你的代價翻倍了,很可能,遠遠不止這個代價!不信?去打聽一下,其他行業獲取一個會員的成本!
其四、是難度問題:現在是品牌爆發前期,這個階段你提任何要求,加盟商和合作門店都會無條件響應,并且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只要賺錢,大家都愿意跟著品牌的思路和方向走;當已經開出幾百家門店,再去要求大家統一行動,不管是賺錢的門店,還是虧錢的門店,都各有小算盤,不一定能按總部的意思來,溝通和協調的難度,堪比登天!除非全直營!
綜上所述,如果壓根不考慮企業值錢的問題,只想專心專意賺錢,那不用管那么多,最后就用“賺錢數量多寡”來評價每一次創業的成敗即可!但未來要考慮企業值錢的事情,不管是主觀意愿還是客觀被迫,那都最好做到“先謀而后動”,能提前規劃!畢竟,這不是二選一:選擇了值錢,就不能選擇賺錢!
其實,是一件順水推舟的事情!
【這篇文章不僅是為今晚這位學員所寫,也是為關注我多年的餐飲同行所寫,當下,正值餐飲巨變之時機,當下的階段性困難,是餐飲涅槃前之必然經歷,以前的餐飲是“賺錢”邏輯,未來的餐飲將有機會變成“值錢”邏輯,我們餐飲人,在這樣的行業巨變之中,如果你自己,或者你的品牌有幸被“歷史選中”,請一定不要再只干賺錢的事情,你前面已經有無數的前輩躺下了,未來也一定不缺后來者!一定要在賺錢的同時,順水推舟的去做值錢的事情!!未來的餐飲行業,將是產值超過十萬億的超級行業,這樣的超級行業,一定會催生出超級值錢的企業和品牌,萬一,這樣的企業和品牌就是你創建的呢?不要妄自菲薄,去看看那些偉大企業家的傳記,你會發現:他們絕大多數人,最開始都很苦逼,壓根不知道自己未來會這么牛逼!】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2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