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牌都在閉店,我還要不要開新店?

    文|王新磊
    編輯|何楠

    一邊看著別人擴張,一邊看著海底撈關店。自己該怎么辦?
    林奈有點兒懵,一見面就問我:道哥,連海底撈、茶顏悅色都關店了,我是應該悲觀?還是應該樂觀?
     
    林奈有點兒怕

    林奈在三線城市做餐飲十多年,開了三家店。去年受疫情影響,以及門店拆遷,他關了2家店。但是沒錢的日子太難過,林奈又琢磨著開新店。
     
    海底撈關店之前,林奈對開新店猶豫不決。有時,他看著大街,冷冷清清,決定開店風險太大;有時,突然有幾個人跑來要加盟他的店,又讓他覺得有了希望。
     
    就在這時而悲觀,時而振作的交替中,突然爆出了海底撈關店的消息,這把他嚇了一跳,“乖乖咧,幸好我沒有再開新店。”
     
    不過,就在前兩天,他又懵了。他看到身邊,有老板在關店,有老板在開店。其中一個老板在一個月里,“直營+加盟”,一口氣就開了4家店。
     

    “你說形勢好吧,這大街上冷冷清清。你說形勢不好吧,還有老板在不斷開新店。”
     
    林奈說,最讓他受刺激的是,一位以前不如他的老板,竟然在疫情中開了幾家直營店,還放了將近十家加盟店。
     
    林奈看到,說了句:我是不是太過小心了?
     
    其實,這不是“太過小心”的問題,而是認清自己的事兒。在餐飲轉型期,人們在認知上很容易形成混亂。要么像盲人摸象一樣,自己握著真理。要么就集體悲觀,放大失敗個案。
     
    事實上,成功的原因總是驚人的相似,失敗的原因確實各有不同。同樣是關店,有些的確是大環境造成的,有些則是自己造成的。
     
    比如海底撈、茶顏悅色關店,以及此前的呷哺呷哺和樂樂茶關店,本質上是不相同的。
     
    你不是海底撈
     
    海底撈關店,主要原因是組織力掉鏈子,跟不上擴店速度。
     
    資料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海底撈分別新開門店308家、544家。2021年上半年新增299家。
     
    而人才培養需要時間,優秀的人才培養需要更長的時間。并且,培養人才的時間,無法壓縮。因此,有一個頭部品牌的開店邏輯是,有2家店,就可以支撐開1家店。
     
    以此類推,海底撈768家門店,極限也就是新開380多家門店。而這一開店速度,還是在非疫情之時。
     

    而海底撈在過去兩年多時間經歷了門店規模的高速增長。但是餐飲行業整體受包括疫情在內的多重因素影響比較大,新開門店發展情況未達預期,這是其關停部分門店的直接原因。
     
    張勇也意識到了這個的問題:500多家店經理沒有經驗。每家店100員工,有5萬新員工。500多新店經理和5萬多新員工,如何融入海底撈文化,落地到服務,對管理層是新的考驗和挑戰。因此,海底撈的“回調”成為必然之舉。
     
    我們認為,另一個更關鍵、更致命問題是:海底撈的重服務模式,或許并不適應千店階段的發展。
     
    而這個問題,也是張勇應該思考的問題。
     
    所以說,同樣是關店,海底撈的關店和餐飲小店的關店,雖然都受疫情影響,但是邏輯原因不同。這就像同樣是沒錢,別人是投資失誤,而你是真的沒有錢。
     
    發展才是硬道理

     
    海底撈是人才培養速度,跟不上開店擴張速度。而呷哺呷哺關店,則是自身經營策略出現問題,最終被消費者拋棄。
     
    過去,呷哺呷哺憑借獨創的吧臺式小火鍋模式,以及超高的性價比,成為無數學生黨、打工人的心頭好。
     

    最近幾年,呷哺呷哺的漲價,使它“不再親民”。不少消費者表示,之前在呷哺呷哺每頓僅花三四十元就能吃飽,但現在隨便一個單人套餐就是六七十元,單點更貴,大概得人均八九十元。
     
    但是,造成呷哺呷哺漲價的原因,根本在內部的管理,以及品牌的老化,而不在于市場的冷暖。
     
    8月19日,賀光啟宣布關店200家的同時,向媒體透露,“呷哺呷哺品牌將重新回歸大眾消費的定位,計劃向二三線下沉市場持續擴張。”
     
    賀光啟承認,近幾年呷哺呷哺走了不少彎路,包括選址、管理、定位等違背了呷哺呷哺作為大眾消費為主的餐飲品牌的定位,因此決定關閉200家虧損門店,并且今年不再拓展門店。
     

    事實上,如果我們全面復盤呷哺呷哺,就會發現目前遭遇的問題,其根本都在內部,是品牌老化、管理效率低等內部原因的外化。
     
    因此,呷哺呷哺仍然需要用發展來解決問題。所以賀光啟強調,呷哺呷哺“下一步”將把外賣、呷煮呷燙、茶飲等打造成新增長點。
     
    樂樂茶的失誤

    同樣是關店,如果海底撈的是誤判,那樂樂茶的就是盲目。
     
    今年8月,樂樂茶被傳在西安、重慶、廣州的門店陸續關店。10月15日,樂樂茶在西安的最后一家門店暫停營業,這意味著樂樂茶暫時告別西安市場。
     
    與此同時,它在其他城市也出現了門店收縮的現象。樂樂茶在北京地區原本共有11家直營門店,但大眾點評上顯示目前仍在營業的只剩6家。
    關于關店原因,樂樂茶品牌常務副總裁郭思含接受采訪時說,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樂樂茶犯過錯,在能力尚未達到的情況下過早進行了全國擴張。暫時關閉部分地區門店,是為了集中精力聚焦華東市場。
     
    的確如此。茶飲行業,沒有規模就沒有發言權。當規模達到一定量級之后,規模本身就是壁壘,并倒逼完成用戶認知。
     
    所以,茶飲品牌基本是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全國規模巨大的品牌,一種是在區域規模巨大的品牌。
     
    遺憾的是,如今的樂樂茶,兩者都不沾。
     
    事實上,樂樂茶一度有機會和喜茶、奈雪齊名。風靡一時的臟臟包,就源于樂樂茶。至今,仍然有不少網友認為樂樂茶的產品并不輸喜茶。
     

    樂樂茶蓬勃發展時,一度也曾拿到了資本,但是卻沒有跑出相應的規模。目前僅僅只有72家。其中,在上海只有 35 家門店,其他分布在杭州、南京、常州、寧波、蘇州等地。
     
    但是,過早的跨區域發展,帶來三個短板:一是門店分散,無法以最低的成本創造最高的品牌勢能;二是跨區域造成供應鏈、運營管理成本過高;三是沒有品牌勢能加持,人才復制能力受限。
     
    因此,這個教訓是慘痛的。
     
    在餐飲轉型期,人們在認知上很容易形成混亂。要么像盲人摸象一樣,自己握著真理。要么就集體悲觀,放大失敗個案。這都是要小心的。
     
    危機或機遇,關鍵還是看清自己。
     
    在我曾經提出的“段位競爭理論”中,我把經營從低到高,分為:產品、門店、品牌、組織力、供應鏈、再組織力、多元化、資本化共8個階段。而每個階段的經營任務是不同的。
    我們要學會根據“段位”進行任務分析,從而得出最適合當下的發展策略。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了解詳情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2237.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1月30日 11:01
    下一篇 2021年11月30日 11:0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