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燒黃河大鯉魚
事實上,無論是問外地人還是本地人,河南當地到底有什么代表性美食,大多數人都會回答說“燴面”。
可在當地美食家、大廚眼中,這是對豫菜赤裸裸的羞辱。燴面只是一種小吃,怎么能代表河南美食?只有那些大菜、名菜、硬菜才能算。
可令人尷尬的是,沒什么人都說出幾道豫菜名菜。
洛陽水席起源于唐代,全席24道菜,有八道冷下酒菜,四道大菜、八道中菜、四道壓桌菜。牡丹燕菜是鐵定會出場的角色,成品如一朵潔白如玉、色澤奪目的牡丹花,浮于湯面之上。
1|豫菜是怎樣形成的?
河南歷史上的幾座都城,也都推動了豫菜的發展,例如史書記載的“周代八珍”以及唐朝武則天定制的“洛陽水席”。
及至宋代,國都汴梁是全國最大的消費城市,《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酒樓、飯館、食店、茶肆,遍布大街小巷;《東京夢華錄》所記載的“七十二正店”,以及市肆鋪面所經營的菜肴已達數百種,豫菜達到鼎盛。
后來,宋室南遷,豫菜的勢力有所滑落,但仍對江南烹飪產生了巨大影響。
明清時期,豫菜式微,但在各大菜系的比拼中仍有一席之地。明代《梵天廬叢錄》就記載說:“晉、魯、川、滇、豫、粵、蘇、浙等省,食各有味道,菜各有拿手。”
2|清末民初袁世凱上位,豫菜也迎來了輝煌年代
到了清朝末年,那時的北京城,只有魯菜才最入流,風頭完全壓住了其它菜系。按照《中國烹飪》的記載:“在北京有名的大飯莊,什么堂、居、樓、春之類,從掌柜到伙計,十之七八是山東人,廚房里的大師傅更是一片膠東口音。”
在魯菜的包圍之下,卻有一家河南館子殺出一條血路,這家飯館就是厚德福。
厚德福的創始人陳蓮堂是河南杞縣人,父母都是乞丐。陳蓮堂十幾歲就來到京城,在飯館打工,后來學了廚藝,精于烹調。1902年,北京大柵欄一家煙館關門,陳蓮堂就在這里創辦了主營河南菜的厚德福。
開始幾年,厚德福的生意并不好。但是隨著帝制崩塌,一個人的崛起改變了厚德福的命運,這就是河南項城人袁世凱。
袁世凱喜歡吃魚,也喜歡釣魚。在洹上村隱居的時候,自稱為洹上老人,自己修了魚池養魚。
袁世凱最喜歡的魚是開封北面黑崗口的黃河鯉魚,認為其它地方的魚無法與之相比。而袁世凱最喜歡吃軟溜鯉魚焙面,又叫溜魚焙面,這是現在中外皆知的河南名菜,用糖醋軟汁制成,又稱糖醋溜魚焙面或軟溜黃河鯉魚焙面。
說起鯉魚焙面這道菜,其實制作也不復雜,主料選用黃河大鯉魚,因為黃河水急水涼,所以黃河大鯉魚的肉質“鮮白緊嫩”,再將魚用糖醋醬料和焙面配合,一道鯉魚焙面就完成了。而吃這道菜更有講究,一定要用勺盛魚和醬汁,筷子夾面,同時送入口中才算完美。
至于生活在北京的袁世凱如何吃到新鮮的黃河鯉魚,史料上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河南當地官員用箱子盛滿沒有凝結的豬油,剛剛捕撈出來的活魚就被投入這豬油中,隨著油的凝結,魚窒息而死,又與外界的空氣完全隔離。
第二種說法是,當地官員將泉水裝在大桶中,把撈起的魚放入大桶,用火車運到北京。
另有記載說,馮國璋任北洋總統時,曾命人撈起中南海的魚,以高價賣出,其中就有袁世凱放生的從河南進貢來的魚。所以,綜合起來看,第二種說法的可信度更高。
隨著袁世凱的崛起,作為河南館子的厚德福成為了達官貴人的聚集之地,厚德福的生意也一下子好了起來。1916年袁世凱稱帝,厚德福更是借用“河南人”這塊招牌制造輿論,一時間,厚德福生意越做越大,資金雄厚,名廚云集,成為當時京城頗有名氣的飯莊。
百年豫菜館厚德福歇業前的店址,位于北京德勝門內大街。
3|在梁實秋筆下,豫菜可以與盛極一時的魯菜相媲美
袁世凱稱帝83天后就宣布取消帝制,隨后因病不治而亡,借用袁世凱造勢而聲名大噪的厚德福卻并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這是因為當時厚德福的手藝在京城確實是排得上號的。
梁實秋是不折不扣的美食家,京城的哪條胡同中有什么名吃食、哪家館子里有什么風味菜,梁實秋幾乎都能說得出來。
他在《雅舍談吃》一書中,描寫了許多京城美食中的杰作,有全聚德、便宜坊的烤鴨;正陽樓、烤肉宛、烤肉季的烤羊肉;厚德福的鐵鍋蛋、瓦塊魚、核桃腰;玉華臺的水晶蝦、湯包、甜湯核桃酪;致美齋的鍋燒雞、煎餛飩、爆雙脆、爆肚;東興樓的芙蓉雞片、烏魚線、蝦籽燒冬筍、糟蒸鴨肝;忠信堂的油爆蝦、鹽焗蝦……等等。
這些館子里,絕大多數都是魯菜,這也是當時京城的主流,豫菜館就只有厚德福一家。在梁實秋的筆下,厚德福足以和那些魯菜大飯莊相媲美,而厚德福的幾道名菜:黃河鯉魚焙面、炸核桃腰、鐵鍋蛋、瓦塊魚、兩做魚等,讀來至今令人口舌生津。
瓦塊魚選的是肉厚的黃河鯉魚或鰱魚,取其中段最好的部分。刀法也有講究,不僅要把魚片去皮,切得厚薄適中,還要避免把魚刺切得過分碎段。
片好的魚片外面裹得也不是面糊,而是蛋白粉芡。溫油入鍋,炸黃,然后用上好的藕粉加冰糖,做成糖醋汁。趁熱加上一勺熱油,澆在炸好的魚塊上,最后撒上姜末,即可上桌。
那道著名的炸核桃腰,是選用上好的豬腰切成長方形的小塊,表面縱橫,用立刀解十字花刀劃出紋路,然后下油鍋炸之。這時候的油要熱而不沸,炸到變黃,腰塊縮卷成圓形,刀口綻開,成核桃狀,故名核桃腰。
炸到金黃的核桃腰趁熱蘸花椒鹽食用,一時脆嫩利口,不軟不硬,椒香滿口。
民國十五年(1926年),北京《晨報》曾這樣撰文:“京中豫菜館之著名者為大柵欄之厚德福,菜以 ‘瓦塊魚’、‘紅燒淡菜’、 ‘拆骨肉’、‘核桃腰子’‘酥海帶’、‘風干雞’為佳。其面食因面系自制,特細致。所制月餅有棗泥、豆沙、玫瑰、火腿,味極佳,且能致遠,與南方茶店所制者,迥不相同。”
不僅如此,厚德福在民國時期最盛的時候,開了十多家分號。店面拓展到上海、天津、沈陽、哈爾濱、西安、青島、重慶、南京、長春、成都以及香港、臺灣、日本等地。
如今,一提起河南美食,很多人腦袋里第一個浮現的就是河南燴面。
4|最近二三十年,連土生土長的河南人也不了解豫菜
還有河南媒體報道說,1949年開國大典的宴會,周恩來親自決定采用豫菜為國宴菜。不過,并沒有發現其它資料對這一事件加以證實。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中國街面上的飯館越開越多,川菜、粵菜、西餐、日料……各式各樣的菜式流行了起來,豫菜卻始終悄無聲息。作為豫菜招牌的厚德福在“文革”是曾改名河南飯莊,1988年恢復老字號,并在接下來的20年幾易其址。最終,2010年10月,因為經濟效益不佳,厚德福關門歇業。
早在1999年,河南省政府就提出“振興豫菜”,此后,每隔幾年就會有相關活動。然而,到今天,就算河南人對豫菜的了解也不多。
道口燒雞也是河南名吃,與北京烤鴨、金華火腿齊名,被譽為“天下第一雞”。
5|為什么豫菜幾成絕響?
豫菜從爆紅到冷清,不過是短短百年間的事情,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讓豫菜失寵了?
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首任總廚師長、國寶級烹飪大師侯瑞軒就是河南人,也是一位豫菜大師。他的弟子、中國烹飪大師李志順,曾在鄭州開過一家酒店,經營正宗傳統豫菜。
李志順在業內素以堅守豫菜傳統技法而出名,他在店里每天堅持吊湯,吊湯是豫菜里不可少的環節,但成本高,費成本、費時、費人工。
據介紹,他店里有一款酸辣烏魚蛋湯,每天做湯所用的毛湯,都是廚師前一天夜里開始吊的,吊8小時之后到次日上午,在花上40分鐘吊出清湯,以確保餐廳中午的供餐需求。上午還要重新吊湯,準備客人晚餐餐桌上的酸辣烏魚蛋湯。
侯瑞軒(右)、李志順(左)
與豫菜類似的就是魯菜,因為對食材、湯頭等有著極高的要求,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魯菜館也不復民國時的榮光。
同時,豫菜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各種政治運動不斷,經濟凋敝,物資供應緊張,對于講究原料、配料的豫菜是個不小的打擊,在當時很多菜都沒法做了。
中國烹飪大師呂長海曾在接受采訪時說:“豫菜廚師出現了斷層,老一代名廚大多已經不做了,中堅力量大多成長于‘文革’時期,沒見過什么菜,也沒法對新一代進行指導。”
王學泰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中說:“菜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條件。地區菜系是地方菜肴的升華,它需要該地區具有較發達的商業、交通與文化,特別是要有城市的繁榮。只有繁榮城市的形成才會出現大量的酒肆飯館,在這個以烹調為經營的場所,烹調技藝才能得以廣泛交流和提高,從而形成大量的名饌佳肴;只有城市繁榮,成為百物聚散之處,烹調獲得豐富而帶有本地特色的原料,這樣所形成的名饌名肴才會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八大菜系中的大部份菜系,都產生于近百年來經濟發達的地區。而川菜雖然誕生于內陸省份,但仍有成都、重慶這樣的發達城市作為支撐。
反觀河南,清末至民國,河南一直飽受戰亂困擾,至今也并非經濟發達的省份。1949年后,曾經豫菜的核心城市開封地位逐步衰落,新的省會鄭州在很長時間里也并非區域中心城市,豫菜的影響力也就逐步衰退了。
最為根本的還是口味,就像是辣椒的流行,有著各種內在、外在原因,但基礎是辣椒本身對人的吸引力。
豫菜名師總結豫菜特點時說,豫菜五味調和,質味適中。“中”是指豫菜不偏甜、不偏咸、不偏辣、不偏酸,而于甜咸酸辣之間求其中、求其平、求其淡。“和”是指融東西南北為一體,為一統,溶甜咸酸辣為一鼎而求一味,而求一和。
然而,最近二三十年,能吸引人的美食都是有著強烈的地域性或是極致的味道,無論是四川的麻辣,還是海鮮水產的鮮美。而豫菜的口味居中,反而讓自己沒有了特色,無法給食客留下深刻印象,變成了不尷不尬的存在。
相關內容
▼
贛菜為什么知名度不高?
點擊下面名片
看更多精彩內容
▼
投稿郵箱:861139149@qq.com
商務合作:13265099024、17724287321
原創文章,作者:紅廚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3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