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有些用戶會接收不到推文,請星標本公眾號」
海底撈推出的兩款限量限定虎年主題包包,一款銷量破萬; 西貝以創始人名字命名的預制菜副牌“賈國龍功夫菜”,“牛大骨”在天貓、京東上都進入預制菜銷量前十榜單;
喜茶一年前推出的瓶裝飲料已覆蓋線下超3萬個線下銷售網點;
眉州東坡旗下的預制菜品牌王家渡披露完成A輪融資,并籌備上市;
……
近幾年,疫情持續陰影下,新零售賽道卻捷報頻傳,一派餐飲新風口的火熱現象。
很多餐飲品牌把它當成疫情之后的救命稻草,紛紛入局跑馬圈地。2020年更是被稱為餐飲新零售元年,有57家餐飲企業入局。
也有一些餐飲品牌表示,零售投入大,回報少,是個“天坑”。更有餐飲企業表示,預制菜就是餐飲新零售的前夜,路越走越寬。
新零售是否有未來?如何才能真正做好新零售?今天我們深入分析一下。
餐飲和零售業是兩個完全是不同的行業,成本結構和能力要求都有很大的差別。
因為,要想從餐飲走向零售,需要重構“人、貨、場”這件事,從團隊到產品,再到供應鏈,從市場營銷到渠道等,都將是全新挑戰。
以海底撈品牌的火鍋為例,對于火鍋餐飲品牌而言,餐飲的火鍋產品和預包裝的火鍋產品,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產品研發和生產思路。
雖然口味研發等層面可能有相通之處,但關于原材料、設計、加工、包裝、物流、品控等環節,卻是另一套體系。
餐飲新零售的關鍵詞不在“新”,而在“變”,涉及了產品、場景、渠道及流量等一系列變化。
剛開始,新零售是餐飲+零售產品,比如,深圳四季椰林椰子雞直接上架臘腸、臘肉等粵式特產;“+零售產品”是一種“外源”性的新零售模式,它讓餐企在摸索階段迅速邁進了新零售的門檻。
近兩年,隨著新零售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品牌通過工業化加工,把自己品牌的熱銷菜品產品化,以標準化成品或半成品輸出,打開門店以外的渠道,讓菜品以商品的形式出現在生鮮超市、便利店、賣場。
這些零售產品相當于餐飲產品的一種延伸,是餐企通過產品創新,將餐品以更適合零售的形象推進更多售賣場景。
比如,2020年初,BUTCHER牛排肉鋪就果斷抓住了“起死回生”的發展機遇,與渠道方進行合作開辟零售業務,將其牛排產品零售化銷售。
除了傳統牛排外,還創造性的推出了肥牛火鍋片、日式壽喜火鍋片(及套裝)等具有競爭力的零售產品,給了消費者更多選擇。
又如,剛剛過去的春節,全聚德推出全家福、聚美味、德團圓3款臻品家宴禮盒,價位從399元到558元不等。南京大牌檔除推出春節禮盒外,還推出了年夜飯到家服務。
餐飲新零售的一大本質就是在“破圈”
。拓展用戶圈層,重塑產品架構,打破場景界限。
但產品“破圈”并非無邊界行為,餐企需要遵循一定的游戲規則,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產品創新。
在這一點上,喜茶的成績表現的可圈可點。喜茶2019年開始籌備瓶裝飲料,2020年一出手便頻頻打造出爆款。
今年618期間,喜茶氣泡水銷售較去年雙十一期間增長3倍,并于2021年6月1日至6月4日進入天貓水飲品類的第三名;新品喜茶果汁茶在618上線首日銷量便突破60萬瓶,且口碑正持續攀升。
在這一點上,太二酸菜魚品牌也是個經典案列。比如,2020年,端午節聯合盒馬推出的“酸爽鮮粽”禮盒。
又比如,以酸菜系列為主打,還在酸菜醬的基礎上推出的酸菜牛肉醬和脆椒豆豉醬,并推出冷吃牛肉、香辣海帶、香辣郡把等一系列休閑小吃。
在破圈這條路上,其實,開發IP周邊延伸品比餐/飲品更容易出效果。最近7分甜攜手知名IP童年記憶寶可夢拉了一波流量,
新零售的另一重大改變就是重置了“場”,打通線下與線上的消費場景。
大型連鎖餐企一般采取“自有平臺+第三方電商”的形式做線上零售;小型餐企則將小程序、社群、朋友圈、抖音等都派上了用場。多渠道共“營”,盡可能多地開辟營收場景,增加營收。
喜茶在推出瓶裝飲料業務時,不僅在自家800多家自有門店以及線上電商銷售,而且快速覆蓋主流線下渠道。
1年不到的時間,喜茶瓶裝飲料線下銷售網點已經超3萬個,除全面覆蓋自有門店外,還包括以7-Eleven 、全家為代表的主流便利店,以及以盒馬、叮咚為代表的新零售渠道。
以海底撈為例,不論是天貓、商超、社區團購、抖音直播還是夫妻店,只要是有流量的地方,你都能發現海底撈的火鍋醬料或者自熱小火鍋,這就是餐飲全域營銷的典范。
門店是最高效的流量入口,因為用戶精準、有信任基礎、且可能已經有過銷售轉化。
如今,很多餐飲門店擁有自己的APP、社群等,用戶只要在線點單,就能進入的商家的流量池。但這些積累的流量,如果不做新零售,也就只能發發優惠券,促進一下門店銷售。
一旦加入了新零售環節,就可以在APP、社群等里面售賣零售產品,閑置的流量就能夠轉化成商家的紅利。
喜茶、奈雪的茶,都被業者稱為“用數字泡茶的品牌”,手握千萬級私域流量。正因為如此,面對新零售布局,他們有著進可攻,退可守的底氣,可以從容布局嘗試各種各樣的產品。
2020年喜茶瓶裝飲料在7-Eleven便利店上新的時候,就對自身平臺喜茶GO內的流量進行了互動導流。
當時,喜茶特意在7-Eleven便利店推出,“喜茶果汁茶 兩瓶有「喜」”活動,消費者在門店內購買喜茶果汁茶,有機會到喜茶GO微信小程序隨機領取一項喜茶門店的現制茶飲消費權益,借此帶動流量的復購。
餐飲新零售已經不再是“餐飲+新零售”,而是成為了餐飲主營業務外的一個全新板塊。
餐飲新零售并不是傳統餐飲簡單披上了技術外衣的產物,而是整個系統生態的重整,對產品、渠道和銷售等多個過程的升級改造,讓餐飲業在線上線下開始了深度融合,使得餐飲業態結構和生態圈發生重構。
然而,并不是隨便一個餐飲品牌就能做好新零售,甚至很大概率只能成為了新零售道路上的一個炮灰。要想在餐飲新零售上有所成就,品牌還必須先確認一下自己是否擁有以下能力。
品牌必須擁有很強的品牌勢能,也成為某個餐飲領域的頭部或者代表之一,獲得了用戶和各領域的高關注度。
只有這樣,品牌在做新零售時,才能擁有足夠多的基礎消費流量,去探索更多品類和多場景。
餐飲新零售之所以比食品行業本身具有優勢,正是因為線下門店體驗積累的味覺記憶。如何將這份味覺記憶復制到新零售產品內,就很考驗餐飲品牌的研發能力。
餐飲企業想要進入新零售領域,供應鏈就顯得尤為重要。有專家團判斷,未來供應鏈將是餐飲新零售的生命線,是實現對商品貨源控制的關鍵。
只有優化供應鏈資源,逐步建立起自身的盈利護城河,實現對供應鏈上中下游每個環節的精準把握,建立極快流轉的物流配送體系,才能在餐飲新零售的探索中率先勝出。
除了餐飲天然自帶的線下門店,品牌還需要聯合線上天貓、京東,拼多多等,線下便利店、超市以及其他新零售渠道。
如何借助現有成熟渠道,快速將產品推向市場,是每一個餐飲品牌做新零售之前都必須思考的問題。否則,所謂餐飲新零售便只能成為品牌的自嗨。
餐飲零售化對很多餐飲企業來說,就是開發一堆IP周邊,但賣不動只能送。
對于餐飲企業而言,高額的成本幾乎使預制菜成為了當下眾多餐飲的首選項。
當前傳統的餐飲企業,都普遍面臨著高人工成本、高房租成本、高原材料成本、低毛利率的“三高一低”經營困境。據中國飯店協會的數據,我國餐飲店的平均壽命只有約500天,行業集中度低于5%,抗風險能力較差。
此背景下,餐飲業不斷通過去廚師化、去廚房化,來緩解成本壓力和提升效率。預制菜菜品標準化、作業集約化、味道穩定、飲食安全的特點,有效解決了傳統餐飲店高度依賴廚師的痛點,減少后廚面積同時大幅削減人工成本。
因此,越來越多的大規模連鎖餐飲企業,開始使用預制菜以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國內有超過74%的連鎖餐飲品牌自建有中央廚房,超過半數的餐飲品牌研發預制菜產品。
對于近幾年崛起的外賣市場,其在整體餐飲行業的滲透率已達14%,且呈現持續提升趨勢。截至2020年底全國外賣用戶規模接近5億人,總計訂單量達到171.2億單,同比增長7.5%;交易規模同比增長14.8%,高達8,352億。
外賣行業快速發展同時,外賣商鋪的日子卻不好過,不僅要面臨外賣平臺抽成、平臺促銷費用及人工、房租的高成本壓力,還要滿足出餐速度的要求,因此越來越多外賣商家選擇預制菜來縮短制餐時間,增厚坪效。
除了出餐快,預制菜還極大降低了餐飲企業的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因為使用預制菜,不僅省去了洗菜等環節,商家還可以少雇傭甚至不雇傭廚師,畢竟,預制菜簡單的加工方式決定它幾乎對廚藝沒有要求。
同時,進入快餐店的消費者一般都把注意力放在手機上,幾乎沒有人關注后廚如何出餐,使用何種食材的問題。
不僅是快餐店,如今很多知名的餐飲企業也在使用“預制菜”,很多預制菜也通過超市等零售終端和電商等渠道進入了普通家庭。
毫無疑問,餐飲新零售是一門好生意,是餐飲行業未來能形成幾何增長非常重要的發力點。
而且,由于疫情的原因,許多餐飲品牌都在加碼新零售。甚至有些餐飲品牌在新零售端口找到了增長的“第二曲線”。
但餐飲零售化本質上是餐飲、零售、電商等多個業務的集成,具有極高的跨界難度和門檻,而隨著各路餐飲巨頭的進入,未來市場的擠出效應將越來越明顯,沒有足夠的底氣和能力,建議不要輕易去嘗試。
營收腰斬客流銳減,疫情暴擊的深圳餐飲“眾生相”
餐飲人挺住!這里有一份紓困政策
預制菜是未來趨勢?看西貝、盒馬等大佬們如何說
大連鎖大資本時代!餐飲人如何借力資本做強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