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社群里一位老板記錄社區門口的一家小店。寫得很好。一位普通的老板,開著一家普通的小店,不求規模,不求速度,而是扎扎實實做好產品,用心服務,就像老朋友一樣,平平淡淡,卻又溫暖人心:
又到金桂飄香的季節,一個人在杭城,偶爾泛起片刻孤獨感,喜歡看《深夜食堂》,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真正溫暖我的胃的是小區門口的小菜館。這次分享的就是老板老周的故事。
老周不喜歡大家叫他老板,就是叫老周。他是我以前經常去吃飯的一家餐館的老板。為什么是以前?因為工作通勤原因,我挪了個窩。
老周開的第一家店是中學旁邊的炸串店。為什么選擇學校旁邊呢?老周一個很樸素的觀念,要離學校近點。骨子里是對讀書人有一種敬重感,因為自己的學歷比較低,一直是一個遺憾,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學校旁邊多熏陶熏陶。所以一開始做的是學校旁邊的生意。當時找了個地段還挺好的。每天一到放學那個點兒,基本上他的攤前就圍滿了學生。
但是好景不長,因為生意太好,隔壁開始也有人模仿。有些商家為了賺錢,真的是無底線的價格戰。老周有潔癖,注重食品安全,都是當天新鮮的食材,新鮮的油。但是隔壁的商家他就會用隔夜的油,價格設置成在成本之下。老周這個配方本來也沒有什么獨家秘籍,因為食材上的價格也降不過人家。主要是學生也吃不出來,學生畢竟還是只看價格,就像以前說的“不干不凈,吃了沒病”一樣。哪家便宜就是哪個咯,過過嘴癮就好了。另外,學校的生意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時段有限。學生的生意主要也就放學那會兒,突然烏泱泱擁上一群人,忙的時候忙得手忙腳亂,其他時間又比較閑。
所以老聽人說學生的生意好做,但是實際做起來很是辛苦,但是他又倔強的不肯降低自己對食品上的要求。后來那家店開了一年左右就轉讓給別人了。在家閑了一段時間,架不住想找個事情做,新的店就放在了社區的門口。
現在很流行說法叫社區店。老周根本沒那個概念,純粹是憑著自己樸素的感覺,覺得很多租房的人沒飯吃,年輕人工作也很辛苦,租的房子里也不開火,那就在社區門口開一家店好了。
他依然不肯降低自己對食材的要求,每天就把新進的食材大早上的開始在門口進行串串,包餛飩啥的。路過的居民們都能看到,覺得樓下這家比較干凈,慢慢的積累了一些人氣,開始口口相傳。現在有時候社區里面的家長工作太忙,來不及做飯就會讓孩子自己到這里來吃飯。
老周老愛念叨的一句話就是,餐飲就像做人一樣,就是踏踏實實的做,不要想著暴富,這畢竟是個辛苦錢,能夠有幾百號人朋友一樣每天來吃飯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兒啊。
顧客為什么來吃?就是覺得好吃,衛生,高效。像家里一樣就可以了,實實在在的做,最笨的辦法就是最快的辦法。
選址?沒那么多花招,全憑緣分,就看自己租金能承受的范圍,然后恰巧就開在了社區門口了。
經常來這家店里吃飯,有時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也曾建議他生意這么好,做點外賣唄,可以輻射3公里,店里的租金和水電人工總得在支出,多賣一份多好。他說自己不會。有人找上門來合作的,但是他感覺外賣成本太高了,平臺要收費不少,羊毛出在羊身上 這些最終總又是消費者承擔。還有一個原因是覺得吃飯要吃一股鍋氣兒。但是小區里的住戶,如果哪一棟樓大家需要他送上去,他也會在店里不忙的時候免費給送到樓去。
最近自己也想著做一份溫暖人心餐飲小店,于是又走到老周的店里去吃了一碗飯,每次看到那店里的燈光亮起就覺得內心很溫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自己能開一家溫暖的小店。
? ? ? ? ? ? ? ??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61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