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近年來餐飲大牌的誕生地,中小城市都榜上有名!
在高速飛馳的經濟快車上,一路奔跑的你是否回頭猛然發現:
一線城市已經不再是最佳孕育餐飲品牌的搖籃,而三四線城市居然暗戳戳的成為了品牌誕生的溫床!
本文2730字;需7分鐘閱讀;閱讀建議:先收藏后細讀
似乎一夜之間就火起來的喜茶誕生于廣東江門,
即將上市的海底撈來自四川簡陽,
生意風生水起的西貝、小肥羊是從內蒙古走出來的,
讓全國人民吃毛肚的巴奴來自河南安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這些火種為什么開始散落在中小城市了呢?
可以說既是經濟發展的必然,也是驚喜。
一線城市運營成本虛高、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中小城市的潛力和機會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
一線城市運營成本虛高,凈利潤其實不如中小城市
中國經濟一直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至今我們還沒有像發達國家經歷過經濟泡沫的時代,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管是消費者還是消費市場都不算成熟。
其中以一線城市為主,已經存在著價格虛高的現象,不管是人工成本、租金,還是競爭壓力,都不斷將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
1、高昂運營成本成為品牌擴張的絆腳石
作為在日本和美國家喻戶曉的襯衫品牌鐮倉,今年5月準備在上海開店,但咨詢下來,商場租金之高竟然讓這個成熟品牌也猶豫了。
一間40—70平米的店,每天的租金是6—8萬元,開一個月的快閃店,租金竟高達200多萬人民幣!
而鐮倉在美國紐約麥迪遜的門店,一年的租金,折合人民幣也才一百多萬。
上海商場一個月的租金比美國第五大道一個門店一年的租金還貴!
對于成熟的品牌尚且如此,一線城市高昂的運營成本對于初創品牌來說,更是不能忽視的沉重負擔。
▲ 鐮倉襯衣
2、中小城市的凈利潤更可觀
在北京的購物中心的一家甜品店主透露,30平米的租金大概4萬,再加上5個人的成本和原材料等,一個月成本總工是7萬左右。
如果在在鄭州,成本可以控制在4萬;在四線城市開封,甚至可以控制在1.5萬以內。
對比三個城市的銷售額,雖然北京看起來銷售額高,但就凈利潤而言,北京會比二三線城市低10%至15%。
中小城市起步的品牌更有價格優勢
相比二三城市,一線城市的消費水平明顯偏高。
成都街邊二兩面條售價8—12元,而上海的一家面食品牌書房撈面,一碗面平均售價40元。
如果初創品牌能夠在二三線城市站住腳跟,擁有能滿足二三線城市消費水平的定價,那么到了一線城市,價格上就占很大優勢。
鞋企大東作為溫州起家的品牌,在我們的印象里,“79元2雙”、“清倉甩賣全場5折”的折扣標語好像就沒摘下來過。
“專業的品牌,只賣地攤貨的價格”,高性價比是大東一直為自己塑造的形象。
大東創始人陳光敏在采訪中不止一次提到自己選對了賽道,當鞋企們在一、二線城市擠破頭的時候,大東選擇深深扎根中小城市,甚至是小城鎮。
大東品牌的發展路線就是典型的“農村包圍城市”,當均價80元的大東走到一二線城市,價格優勢是它贏得市場的關鍵。
▲ 常年掛著低價促銷標語的大東門店
中小城市消費力崛起,已初具消費升級的能力
“戰狼”的票房奇跡帶火了一個新詞:小鎮青年。
這批被調侃有錢又有閑的消費人群,正是二三線城市中逐漸崛起的以90后為帶頭的消費人群。
▲ 戰狼觀影主力分析圖
根據數據表明,如今絕大多數三四線城市已經跨過消費升級的GDP和收入門檻,三四線城市居民已經具備消費升級的收入基礎。
目前三四線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相當于北京市2007~2010年的水平。
同時伴隨大批農村人口進城,二三線城市人口最近幾年以“爆炸式”形式在增長。
質量加數量的雙重加持,中國的二三線城市消費力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培育了大批有消費潛力的顧客。
中小城市的消費潛力從外賣增長情況可見一斑:
《中國餐飲報告2018》顯示,2017年相比2016年,二線城市外賣訂單量增長151%,三線城市增長177%,四線城市增長220%,五線以下的增長竟達到289%!
▲ 2017年相比2016年外賣增長城市分布情況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斷言,未來五年,三四線市場將會是整個餐飲行業競相爭奪的熱土,會成為整個中國餐飲的一個大的增長點和爆發點。
面對如此巨大的消費市場,頭部品牌已嗅到商機。
比如化妝品巨頭歐萊雅、日化品巨頭聯合利華,電商大佬京東、蘇寧,大型商超沃爾瑪、家樂福、奧特萊斯等都在下沉三四線城市。
餐飲巨頭們也緊跟趨勢,麥當勞未來5年,新開門店大部分集中在三四線城市;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67%新開設的肯德基餐廳和37%新開設的必勝客餐廳都在中小城市。
朱丹蓬表示,百勝中國、麥當勞以及星巴克等跨國餐飲品牌近兩年的門店開設都在不斷向三四線城市下沉,這也是主要源于中小城市消費升級的帶動。
中小城市口碑傳播作用強,為品牌影響力加持
相對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人口流動性相對較低,消費群體比較穩定,對品牌的選擇也相對較少,所以相比一線城市,中小城市具有更強的口碑傳播力。
在中小城市,特別是在小城鎮生活的人,我們往往都有這樣的體驗:
一般朋友們能夠做到周末聚聚,在一個小區里生活的人,我們也更容易認識熟知,親戚朋友住的也不會隔太遠,城里發生了什么新鮮事,哪家店開業,大家口口相傳,很快就都知道了。
但是一線城市則不同,很多時候獨行俠們連對門住的是誰都不知道。
如果我們回溯一下近年來餐企品牌的發展歷程,就很明顯能看出中小型城市的人際網絡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喜茶最開始就是通過口碑傳播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然后一炮而紅。
專家建議,餐企可以集中財力物力,在中小城市,找到原點社群和頭部媒體,做集中性的推廣,成為區域內消費者品類認知的NO.1,這樣比較容易建立最初的品牌影響力。
▲ 一路靠口碑和排隊崛起的喜茶
中小城市價格敏感度更高,品牌效應較低
最近幾年餐飲品牌連鎖發展非常迅速,一線城市顧客的品牌意識越來越強,面對眾多消費選擇,品牌會成為他們的第一考慮因素。
例如湘鄂情、外婆家等品牌,走到哪里火到哪里,但沒有“品牌”,在一線城市發展卻越來越難。
中小城市品牌少,人們相對品牌效應,更傾向于性價比的選擇。
所以初創品牌如果能做好產品、價格的平衡,在品牌意識相對較弱的中小城市,就容易在消費者中率先建立品牌認知。
結論:
目前許多一線城市的餐飲行業幾乎已經趨于飽和狀態,不管是運營成本還是市場競爭力,初創品牌進入餐飲行業的難度較大。
創業資本相同的情況下,由于中小城市運營成本更低、消費水平更切合中國國情、消費潛力更大、品牌之間的競爭較小,口碑傳播力更強,投資餐飲應該是個更好的選擇。
你對中國的中小城市投資和餐飲發展有什么看法?
歡迎在評論區寫留言,與我們互動討論!
本文作者:大星
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系微信:bidu0001
————–End—–———-
品牌VI設計超值套餐,還不快來!??
————————–
推薦閱讀
點擊下列標題,閱讀更多干貨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人必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7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