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杯普通拿鐵28元以上就是在搶錢。”
?
最近,微博上一個帖子引發大量爭議,起因是上海一博主去買咖啡,驚呼拿鐵好貴 (59~79元/杯) ,而且“只會越來越貴”。
?
一時間評論區炸開了鍋,甚至引發咖啡價格大討論。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
在咖啡越來越便宜的當下,“貴價咖啡”這事我們又該怎么看?
?
拿鐵59元/杯, “越賣越貴”?
最近在微博上沖浪,發現一個有關“貴價咖啡”的帖子熱度很高,收獲了1000多條評論和近2萬的點贊。 這位博主去上海一咖啡館點咖啡,發現拿鐵要59元~79元一杯 (限定豆) ,驚呼好貴,結果老板回復“以后只會越來越貴”。 隨后博主發文感慨:“難道社會都前進了就我在退步嗎?” 帖子一經發出,評論區立即炸鍋了。 整理了1000+評論,大多數都在直呼“物價遠超倫敦”、“喝不起”: “什么限定都要59~79(元),豆子足夠好還做什么拿鐵,做手沖不好嗎”; “一杯普通拿鐵28以上就是在搶錢,soe看豆子加價了”; 當然也有消費者對“貴價咖啡”表示理解,提到這幾年生豆價格瘋漲,“網上買成品豆100g都要大幾十元,只能沖5杯。” 還有網友看出是哪家店,表示這家咖啡品質不錯。發帖人也在評論區回應道:“咖啡館不愁賣,里面人是滿的”,“79還是好喝的……就是喝不起”。
我聯系到了這家咖啡館的老板,對方表示,“只是專注于把咖啡做好,對于此次事件暫時沒有想回應的”。 總之,“一杯59元的拿鐵”引發了消費者對于咖啡價格的大討論。 那么,從咖啡從業者的角度來看,59~79元/杯咖啡,定價合理嗎?如今的咖啡市場,能不能容下一杯59元的拿鐵? 現在50多元一杯的咖啡
都在賣什么?
當CoCo把咖啡賣到3.9元/杯,多個品牌賣出5元美式的今天, 市面上單杯售價超過50元的咖啡,都在賣什么? 結合觀察,拋開“景區限定”等特殊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 種,就是“賣豆子” ,提供品質較為稀缺的咖啡豆。 這類咖啡,面向的客群是 懂行的咖啡愛好者,他們真正認可“貴價咖啡”的價值,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喝豆子”。?
這家“59元拿鐵”的咖啡館,從菜單能看到用了品質較好的單品豆,從大眾點評上看,這家店已經開了12年,積累了不少熟客。 在上海做了多年咖啡講師的老陸,平時也很喜歡去一些定價偏高的店去“喝豆子”,據他表示, 上海這樣的咖啡用戶,正在變多 。 Barista Made Coffee主理人吳秉儒也表示,在上海其實有不少定價偏高的門店,定位的客群就是有品質要求的顧客,而這些店能長期存活,也基本做到了出品好,還能與顧客有很好溝通。 比如辦公室咖啡館,成都的COFFEE G1,把咖啡館變成“共享工位”,48元的售價包含“1個工位+1杯咖啡”,復購率超30%,9家店基本都能盈利。 成都的COFFEE G1主打辦公咖啡模式
還有露營咖啡館,不少定價也偏高,但星星燈、帳篷、折疊椅、天幕……這是都市人可以隨時體驗的一次“遠方”,是一場專屬城市的小旅行。 這也讓我想起“圍爐煮茶”,去年新茶飲降價成主流,但人均消費大都在70元以上的圍爐煮茶,依舊憑借好出圖以及社交屬性,成為時下年輕人最熱愛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成就了一個新的創業風口。 這類咖啡館,通常貴在“自我感動”,對自身產品實力沒有客觀的認知。甚至可以說,是對于當下的咖啡市場抱有幻想,想用離譜的定價證明自己的特殊性。 先講個我身邊的真實案例,一個朋友在縣城咖啡館點了一杯售價80元的手沖,成品淡如水、毫無風味可言,以至于他每每想起都覺得自己是“冤大頭”。 “也許幾年前還能唬唬人,現在這么做,只有死路一條。”他說道。 伴隨著咖啡市場快速發展,咖啡消費者也變得更成熟了。 當“舶來品”的濾鏡消失,如今價格高的前提,一定是位置、裝修、環境、體驗都要好 ,咖啡味道也要上檔次,否則“小店價格高就是‘耍流氓’”。 當前的咖啡市場
能不能容得下59元的拿鐵?
再把話題回到最初的提問:如今的咖啡市場,到底能不能容下一杯59元的拿鐵? 說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聽咖啡主理人們聊聊咖啡目前的發展現狀。 全國范圍來看,咖啡從業者們喊著“好咖啡不應該那么貴“的口號,開出平價咖啡門店,甚至把咖啡賣到5元以內,激活了下沉市場的消費群體。
淺原咖啡主理人王建寧表示, 即便是在一線城市,隨著供應鏈的成熟,未來咖啡價格的走向也應該是越來越便宜 。 比如上海,Manner模式率先在這里跑通,“極致便捷,以量取勝”的小店模式,在剛需為主的市場里占據主流。 如今上海也有越來越多的咖啡品牌出現,定價在10~20元,無論是選址還是產品,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剛需群體。creeper主理人孫澤也表示, 如今上海咖啡大多都在降價,貴的店其實并不多。 但這并不意味著市場容不下一杯59元的拿鐵,只不過前提要擠掉“自嗨”的泡沫。 一個成熟的咖啡市場,不應該只釋放“平價的需求”。 對于精品化程度較高、咖啡教育成熟的上海,更是如此,任何小眾的需求都應該獲得被滿足的機會。 當市場培育到一定階段,勢必會篩選出想要追求高品質的顧客 ,他們為高價買單的前提,是真正認同這杯咖啡的價值。 此外,“貴價咖啡”存在還有另一層的意義,是讓獨立小店在面對連鎖品牌的強勢碾壓時 ,可以發揮 價格以外 的優勢。 從最初幾塊錢一杯的街頭飲品,到喜茶奈雪為代表的品牌,把價格帶拉到20~30元,再到行業日趨成熟后,茶飲的主流價格帶又回歸到了10~20元區間。 與此同時,消費者更加關注“真茶、真奶”以及“控糖、減脂”,品質的需求、健康的需求正逐漸被放大。 咖啡或許也會經歷這樣的過程, “貴價”本身不代表需求,背后折射的需求是“精品”,是升級。 或許平價是咖啡品牌目前占領市場的方式,但未來如何對消費者進行進一步的市場教育,定義屬于中國的“咖啡精品化”,才是咖啡館要完成的事。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77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