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饑餓營銷”已經成為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詞匯,并且很多品牌也精于此道。
大多數的商家在進行饑餓營銷時,首先采用的就是限制供應量的方法。看起來確實讓消費者處于“饑餓”的狀態,但這只是表面現象,也是過多商家曇花一現的原因。
真正的饑餓營銷,是透過供應關系的表象,找準深層暗藏的三個遞進層次。對這三個深層層次的把握,才是饑餓營銷最關鍵和重要的點。
稀缺 > 充足
饑餓營銷借助的其實是心理學中的“稀缺效應”這一原理。把饑餓營銷的三個層次通過三個心理實驗來解釋,或許可以更好的理解其中玄機。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將同樣的餅干分給兩撥參與實驗的人品嘗,一組人共同分享10塊,而另一組僅分享2塊。結果表明,得到2塊餅干的這組參與者對于餅干的評價要高于得到10塊餅干的參與者。
這就是饑餓營銷的第一層含義,即稀缺>充足。當得到的越少、機會越少時,產品的價值和吸引力就會隨之提高。
大多數商家前期利用饑餓營銷采用的就是這種供小于求的形式,以此提升自己品牌的吸引力,放大品牌價值,吸引更多消費者的關注。
以太二酸菜魚來說,其“100條魚賣完即關門”、“超過四人不接待”的宣傳語,吊足了顧客的胃口,精準的定位了當下年輕消費群體的獵奇性,擴大品牌推廣與競購。
太二酸菜魚在營銷時的高明之處在于直打“稀缺點”,明確告訴消費者我們的東西很搶手、來晚了你就得不到!
先充足后稀缺 > 一直稀缺
第二個實驗,仍是一組人吃10個餅干,一組人吃2個餅干,但在他們品嘗前,被要求交換各自的餅干。于是原本罐子里有10塊餅干的參與者吃到了那些“供應緊張”的餅干,而原本罐子里只有兩塊餅干的參與者吃到了那些“供應充足”的餅干。
結果表明,吃到2塊餅干的那組參與者對餅干的評價遠遠高于吃到10塊的組。
這就是饑餓營銷的第二層含義,即先充足后稀缺 > 一直稀缺。比起一直處于“饑餓感”中,營造一個失而復得或者體會衰減的過程,會令人產生更大的愉悅感。
所以,如果同類競品都在采用饑餓營銷,那你不妨采用饑餓營銷的第二層概念,松緊適度的供應量會讓消費者提高對你的好感度,增加購買體驗。
星巴克的貓爪杯熱潮曾經席卷全國,雖然這場營銷勝利的先決因素是星巴克產品設計上的附能,戳中了廣大女性的“少女心”。但實際上星巴克在各類社交媒體上的預熱就已經勾起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在售賣時,星巴克第一批共有3000個杯子,但在線下每個門店只限量售賣幾個,隨著大眾輿論慢慢積攢,貓爪杯甚至被炒到定價的10倍,當第一批杯子售空,星巴克又進行了第二批的線上搶購。
爭奪稀缺 > 失誤稀缺
第三個實驗,給分到10塊餅干的參與者更換為2塊餅干。一部分人被告知餅干發放錯誤;另一部分被告知餅干數量不夠所以更換。結果表明,后者對餅干的評價更高。
這就是饑餓營銷的第三層含義,即爭奪稀缺 > 失誤稀缺。當消費者認識到有人與他們競爭餅干的所有權時,餅干的價值已經被忽略,反而是餅干這個產品更具有吸引力。
限購兩杯的喜茶,排隊兩小時,拍照一小時,喝完只需十分鐘;
每日限量20杯的奈雪の茶,每天中午12:30開始售賣,抓住顧客“我搶到的東西,要曬出去讓大家知道”的心理,引來更多人對這杯新飲品的好奇心及購買欲。
所以對于懂得饑餓營銷三個層面含義的商家來說,真正控制的并不是自己手中“餅干”的數量,而是通過“餅干”的數量和發放“餅干”的數量來控制消費者的心理,不單單讓他們產生得到后的愉悅,還能調動起他們相互搶奪的心理。
總結
如果說饑餓營銷等宣傳是“0”,那么產品質量就是“1,”,如果沒有“1”的存在,即使有再多的“0”也是無用功。但如果你有品質做保證,有多少“0”就代表你的價值有多少,你的品牌可以走多遠。
不同定位的餐廳在不同階段,營銷手法應區別對待,饑餓營銷雖被有些餐飲人詬病但仍是一些餐飲商家所善用的營銷方法。無論采用什么營銷方法,最終都需要回歸到餐飲品牌及產品的本質,并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品牌體驗。
———— E n d ————
為了盡可能的為大家提供更多幫助,我們組建了“餐飲經驗交流群”,會定期在群里發送餐飲干貨、行業資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掃描二維碼進群哦~
掃 描 二 維 碼
進 群 學 習 更 多 餐 飲 干 貨
如果您在餐飲店經營中遇到問題
歡迎在群里留言,我們將會為您解答~
點擊關鍵詞,直達歷史精選
智掌柜攜手益劃聯合出品
Powered BY
原創文章,作者:米粒餐學院,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8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