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餐飲解讀定期給你帶來更多餐飲知識
最近,大家一定都被“星巴克致癌”的新聞刷屏了,自一個名為“澳洲 Mirror”的公眾號發布了一則“星巴克致癌”的消息后,星巴克的忠粉們一度陷入恐慌,好在不久便被證實,該微信公眾號文章中羅列的食品安全信息,實為危言聳聽。事實上,丙烯酰胺對人的致癌性不明確,且在其對動物致癌性的研究中,做實驗的量非常大,相當于人體膳食攝入量的一千至一萬倍,才在動物身上能看到致癌性。所以,這看似致命的一擊卻并未對星巴克有任何較大的影響。
但是,就是這個咖啡界的巨頭企業,2010年卻在馬來西亞和臺灣首次遭遇到一個強勁對手——85°C,它用短短一年的時間在馬來西亞開店110家,三年內僅臺灣開店370家,上海16個月內開店97家,平均開店速度遠遠超過了星巴克。
一、來自臺灣的傳奇品牌85°C
2003年一家主營咖啡和甜點的品牌85°C誕生于臺灣,用短短幾年的時間迅速占領臺灣市場,一舉成為臺灣咖啡界的老大。隨后不斷進軍大陸及國外市場,迅速占領份額,成為比肩“行業巨頭”星巴克的傳奇品牌。
之所以取名為“85°C”,據品牌創始人解釋是因為“在攝氏85°C時沖煮咖啡,得到的咖啡口感最佳”,而這也代表的是85°C品牌希望產品呈現給顧客都是優質、美味、超值的精神,也期待消費者能感受到品牌的真誠。
在確定好品牌理念及主旨后,85°C是如何趕超星巴克,撼動其“行業巨頭”身份的呢?
二、85°C致勝商業模式
根據商業慣性,一家企業的成功崛起定會有其他企業跟隨并模仿,希望獲得同樣的成功,但令人遺憾的是,這樣做往往難以獲得競爭優勢,在相同市場定位下,沒有自身特色很難有大的作為。
85°C卻打破了這一慣性,重新肅立市場格局,星巴克定位中高端消費人群,擁有較明確的消費群體,而85°C卻是將整個消費群一網打盡,從高收入的老板金領,到中低收入的白領、工人,乃至無經濟收入的學生全部占領,實現咖啡和西式點心、面包的普及化和時尚化。
除此之外,85°C的商業模式也是其致勝之道。
1、 以價格致勝
星巴克提出“第三空間”,即通過咖啡的氣味和店內的環境讓人們將星巴克當成家和公司之外的第三個去處,所以星巴克的咖啡好喝,環境舒適都是眾所周知的特點,而這背后的弱勢也不言而喻,這么大的空間,勢必造成非常高的成本,而這都會轉移到產品上,造成咖啡和面包價格不菲。
85°C卻強調“平價奢華”,在使用與星巴克相同的咖啡豆、輔料、凈水機、飲用水的同時,價格卻只是星巴克的三分之一,再搭配上各種精美面包和糕點,讓85°C很快被大家認可。
2、 選址緊盯星巴克
正如每一家肯德基附近100米內必有麥當勞一樣,在臺灣,85°C 開店也是緊盯星巴克,不僅節省了復雜繁瑣的市場調查,而且也獲得了相對穩定的客源。在同質化商品競爭下,價格相對低的85°C必定更受歡迎,更符合大多數人的消費水平。
3、 不做體驗做外賣
85°C雖然在咖啡出品上與星巴克相同,但在品牌定位上卻大相徑庭,星巴克提倡“第三空間”,注重體驗;而85°C針對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以外賣為主。也正是因為定位上的不同,星巴克在選擇店鋪上多以大空間為主,店面裝修也多精致,租金成本自然上升;基于外賣戰略,85°C的每家店鋪都相對較小,座位也不多,空間利用率高,租金成本也低了許多。
4、24小時服務理念
85°C首創的咖啡蛋糕烘培店24小時營業模式,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緊跟麥當勞、肯德基的服務形象,很好把它和其他品牌區分開來。
或許會有人認為24小時營業增加了營業時間,會導致經營成本的增加,但實際上一個店鋪的租金是固定的,不管是12小時還是24小時,都不會產生額外的費用,增加的費用主要是少量電費和人員成本,綜合考慮下來,24小時營業基本可以保持盈虧平衡。
雖然85°C在價格上占據絕對的優勢,但是在用戶體驗和服務上仍然無法與星巴克比擬,也正是因為兩個品牌的側重點不同,所以它們都擁有一批忠實的用戶群體。盡管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外賣成了現代人更加適應的生活方式,但是體驗卻一直都是消費者追求的服務,所以,85°C的成功歸根結底是因為開辟了自己的市場,讓產品更加多元化,以甜品為主,咖啡為附加值的做法正好與星巴克相悖,因為85°C清楚的知道,與星巴克瓜分同一片市場,便只能望塵莫及。
想了解更多餐飲資訊可以關注公眾號餐飲解讀
內容來源于網絡及采編于各大媒體,其作品版權歸原作者
如涉及版權請聯系我們
— END —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解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9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