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9期
打開瀏覽器,搜索“吃飯”,彈出的釋義是“維持生活”。
所以想問你個問題:你多久“沒吃飯”了?
我說的是那種徹底地放松自己,忘掉繁忙工作和繁瑣小事,享受時間和食物帶來的寧靜與滿足,而不是五分鐘的工作餐,酒局的應酬。 所以問題已經有答案了,對嗎?你已經太久沒有好好“吃飯了”……
“吃飯”并不難,難的是如何把飯吃的有品質、有儀式感。所以,我們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吃飯關鍵在于有沒有儀式感!
儀式感讓你對生活充滿盼頭,憧憬著即來的幸福與新鮮。
生日那天,挑一家收藏已久的西餐廳,在幽幽燭光中享受一場高級浪漫的格調晚餐;去到陌生的城市體驗當地的美食文化,一座難求的米其林餐廳或是不起眼的路邊攤帶來的驚喜感受;耄耋之年的一個清晨,陪你半生的人出門買菜,回來時拿著一支玫瑰花對你說:情人節快樂。
這些都是儀式感,儀式感讓你對生活充滿盼頭。生活中想做到儀式感其實并不難,從近處著手,譬如好好吃飯。
儀式感是一頓“好飯”的先決條件。
在《蒂芙尼的早餐》里,Audrey Hepburn飾演的紐約上流社會交際花,常常清晨盛裝打計程車來到蒂芙尼珠寶店前吃早餐。她把原本就著咖啡牛角包就隨口吞咽下的生活,硬生生扭成了每日清晨一份珠光閃閃的驚喜。
好好吃飯需要儀式感,在療愈人心的日本美食電影里也是恒久的主題。無論是《海鷗食堂》、《秋刀魚之味》還是《小森林》,他們總把鏡頭給足做料理的時刻,耐心處理食材,以及開動時一句“いただきます”,都是滿滿當當的儀式感。這樣的生活是在煙火氣里浸泡過的,滋味十足。
相比國外的儀式感,國人的儀式感更真實,更講究,也更貼近生活。
愈發火熱的民宿,源遠流長的茶藝都是我們對儀式感的追求。
吳自牧曾在《夢梁錄》中提到的“燒香、點茶、掛畫、插花”,被宋人合稱為生活四藝,“四般閑事”。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論語·鄉黨》里的這段話
點出了國人對于飲食近乎偏執的追求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在吃飯這件“小事”上,我們確實很講究,講究到“偏執”,而這“偏執”的集中體現就是春節。
過了臘八就是年,一年一歲一團圓。
很多年前,過年是從一碗臘八粥開始的:所有材料都要頭晚準備好,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制完成。然后老人會給所有晚輩盛上一大碗,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對聯;三十晚上熬一宿;正月初一上街扭一扭。” 過年習俗一層層累加,細致而繁瑣,每一件看起來都充滿了儀式感。
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頓飯。這天,即便遠隔千里無法到場,家人也會給你留個位置,擺幅碗筷,寓意“合家歡”。
這樣的場景中,儀式感就不是閑事了,儀式感在用一種獨有的方式為我們傳達感情。
在年輕一輩眼中,年夜飯中那些雞鴨魚肉不過是平常吃得膩味的普通食物,但在長輩們心中卻包含著對家人最美好的祝福。親手炮制一桌盛宴,以美食的名義迎接團圓、歡慶祈福,這樣的儀式感,神圣不可侵犯。
儀式感是我們傳遞感情的載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藝術。但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更鐘情于西餐廳的一支蠟燭,切牛排之后沿著手臂灑落而下的鹽粒,更關注日料壽司拼盤上那一朵石斛蘭和維持溫度及口感的一塊冰。
儀式感是一頓“好飯”的先決條件。
研究表明,同價位的餐廳,中餐廳的儀式感淡化的更明顯。不由想問一句:我們秉承了千百年的餐飲儀式感哪去了?
快節奏的都市化生活確實將我們變得越來越忙,但這就能成為我們拋棄儀式感的借口嗎?那些在乎儀式感的顧客就只能饑腸轆轆?那些關注儀式感的餐廳就只能門口羅雀?
恰恰相反,調查顯示更在意儀式感的顧客,就餐評價中給餐廳打分更高,顧客感受也會更幸福;更在意儀式感的餐廳上座率要比一般餐廳高出50%,非但沒有無路可走,反倒形成了良性循環!
儀式感在日常生活中傳遞著細微的情感,在餐飲業也是一樣。
儀式感可以傳遞給顧客一種被重視、被尊重的感覺,可以提升菜品的價值感與趣味性,顧客參與其中,親身經歷,于是對你的餐廳有了記憶點。好東西就要一起分享,儀式感會引領顧客主動把你的產品發到社交媒體上宣傳。
網紅甜品的“拍花”儀式
顧客食用甜品前,拍打被液氮急速冷凍的玫瑰花,完成最后一道制作工序。落英繽紛的瞬間,被許多網友記錄下來,上傳到抖音,店鋪一夜之間成為網紅。
充滿文化氣息的就餐環境,移步換景,光影陸離,每一隅都值得用心感受,引得顧客爭相拍照。你本來只是想通過儀式感招攬顧客,最后卻能讓顧客主動幫你做宣傳,這就是儀式感的魅力,也是設計的魅力。
品牌要想有其持久的生命力,就不能為了設計而設計,在空間呈現上除了要有表象力外,背后更要有故事,有文化內涵,這樣才能提升消費價值。
一個成功的餐飲品牌,一定是更貼近消費者的生活習慣和服務方式,讓消費者產生吃的有氛圍,有共鳴,有感覺,讓吃飯之外的“附加值”提高了,這也是儀式感的一種體現。
70年代,外國人買不到圣誕火雞,只好到肯德基買炸雞替代——這個行為被肯德基發現,74年起,肯德基就開始以“圣誕節就要吃肯德基”為營銷賣點,每年節日季都持續投放傳遞同樣信息的廣告。把你灌輸給顧客的習慣變成他的儀式感。
在他的營銷炮轟下,如今圣誕節買肯德基已經是許多人的平安夜必備,資料顯示日本肯德基稱,其23、24、25日的銷售額相當于平時月度銷售額的一半。
餐前,一般餐廳都會提供茶水和小零食,但這還不足夠,即使服務員再熱情,顧客也感受不到一丁點兒的儀式感。
我們可以通過擺盤藝術,利用餐桌和餐碟的紋理、形狀、結構來平衡視覺,讓顧客還沒嘗到美食,就先醉在這創作藝術里。
另外,暖黃的燈光、別致的茶具器皿、有質感的零食盒,這樣可以營造出一種悠閑雅致的感覺,或許這就是在塑造一種儀式感!
酷暑時,顧客進入餐廳后,用大碗盛著冰鎮的綠豆湯代替一般茶水,外帶一小碟白糖,寒冬時顧客進餐廳后喝到熱乎乎的豆漿,這樣會深受我們顧客的歡迎,為我們餐廳樹立了口碑。
我們餐廳在上菜的過程中,要通過給顧客增加一些服務動作,也能營造出儀式感。
比如特色菜品時,重慶貴州菜在隱廚師傅的一氣呵成的吆喝, 撒粉、擺盤等動作,賦予了貴州菜更濃厚的民族儀式感。
海底撈的吃火鍋儀式
海底撈在這一點做得最成功。用更具儀式感的復雜形式去呈現:撈面表演把原本簡單普通的吃面變成了節目,餐布、眼鏡布、手機袋,讓吃火鍋的過程多了“人情味”。不少顧客慕名而來,甚至為了體驗而專門在海底撈過生日。過程中與顧客的每一個接觸點都經過精心設計,所以海底撈的吃火鍋儀式會被眾人熟知而稱道。
火焰竹筒雪花牛肉
將烹飪好的牛肉用錫紙包住放在竹炭筒中,外面淋上高度數的朗姆酒,點上一把火,待酒精熄滅后,拿來大勺子輕輕一敲——受熱后的竹筒應聲而碎,象征歲歲平安;再剝開錫紙,美味的牛肉就可以享用啦!
設計儀式感的技巧還有很多,上述只是最基本的幾點建議。在儀式感的設計上,需要抓住關鍵點,而不是越多越好。這一方面是動作太多、門店無法執行到位,另一方面也跟體驗上的“峰終效應”有關。也可以說,體驗過程的儀式感,很大程度上有可能形成過程中的最強體驗。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儀式感在我們餐廳體驗中的重要性。
summary
儀式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餐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一直強調給顧客營造出賓至如歸的感受,如今餐飲業的賓至如歸,不僅僅是菜品的味道,服務的細心,儀式感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要真正了解到顧客的關注點所在。
抓住顧客的胃,只是第一步。要想品牌走得更踏實,還是要抓住顧客的心。投其所好,才是關鍵。你賦予顧客儀式感,慢慢你會發現伴隨這些儀式感,很多原本無關緊要的過程就會被賦予意義,更得顧客喜愛,也更容易變成他們的習慣,甚至是生活的態度。最后,顧客光顧你的店,就不單單是為了飽腹,更是一種習慣。他愛的不只是你的菜,更是和你在一起時的那個擁有儀式感的自己。
新書搶購
小編推薦: 個人認為,這應該是每一位食物領域從業者都應該人手一本的食業指導書。
購買方式↓↓↓↓
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訂購
也可致電或微信小編13331083279(微信)
小編推薦: 個人認為,這應該是每一位食物領域從業者都應該人手一本的食業指導書。
購買方式↓↓↓↓
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訂購
也可致電或微信小編13331083279(微信)
看趨勢、站風口 3月份訂閱,驚喜多!
《餐飲經理人》月刊
訂閱電話:13331083197
也可長按下方二維碼訂閱
《烹飪藝術家》月刊
訂閱電話:13331083197
也可長按下方二維碼訂閱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4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