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嗎?”這是充滿煙火氣的一句寒暄,也是很多人見面問候的口頭禪。民以食為天,說起吃,總能喚起很多記憶……
《人間種種清香,好想嘗嘗》
作者/汪曾祺
做菜,也是一種輕量的運動,要實踐。要多吃,多問,多看(看菜譜),多做。
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一個人口味最好雜一點,耳音要好一些,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做菜的人一般吃菜很少。我的菜端上來之后,我只是每樣嘗兩筷,然后就坐著喝茶、喝酒。從這點說起來,愿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是比較不自私的。
我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嘗嘗,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異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xiè,一種蔬菜),都吃一點。一個一年到頭吃大白菜的人是沒有口福的。
一塊馬鈴薯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于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的,全國蓋無二人。
北方人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講究和精致,菜品味重色黯,所以真正能上得了席面的很少。不過尋常百姓家也是不需要什么席面的,所以那些家常菜一直是我們的最愛。
節選自遲子建《故鄉的吃食》
家跟房子不同,家是要有氣味的。我一直有一個嗅覺上的快樂,是母親今天她正在切蒜,我就知道今天晚上會吃什么,可能是那個蒜泥白肉,她一直在切,蒜的味道就過來了。我在做功課的時候,是母親在廚房的氣味陪伴我。
母親前幾年高齡過世的時候,我覺得好多氣味包圍在我身邊,我覺得她沒有走,因為那個氣味一直陪伴我長大。我感謝這些氣味,它告訴我生命是值得感謝的,因為有人為你把蒜泥切得這么細,有人為了你吃的螃蟹,切這么細的姜絲蘸醋,我覺得那里面是真正對人的關心。
節選自蔣勛《家應該是有氣味的地方》
吃飯有時很像結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可口好吃的菜是值得贊美的。這個世界有兩件最和諧的事物是人造的:音樂和烹調。一碗好菜彷佛一支樂曲,也是一種一貫的多元,調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濟。最粗淺的例像白煮蟹和醋、烤鴨和甜醬,原來是天涯地角、全不相干的東西,而偏偏有注定的緣份,像佳人和才子,結成了天造地設的配偶、相得益彰的眷屬。到現在,他們親熱得拆也拆不開。
節選自錢鐘書《吃飯》
酒要陳,茶要新,南方人喝茶,自然是最喜新厭舊的。因而每年一過清明,到了新茶上市時節,總有家人和朋友,急切地把新茶寄來。如果喝不上剛上市的龍井新茶,這一年的春天甚至這新的一年,都還沒有開始。
許多許多年,在干燥的北方,綠茶日日呵護我的身心。
許多許多年,在遙遠的異鄉,綠茶伴我,我把家鄉時時帶在身邊了。
節選自張抗抗《綠茶伴我,我就把家鄉時時帶在身邊了》
-E-N-D-
、
可掃碼了解詳情:
或者電話聯系小編:
13331083279(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0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