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吃什么


    “吃了嗎?”這是充滿煙火氣的一句寒暄,也是很多人見面問候的口頭禪。民以食為天,說起吃,總能喚起很多記憶……


    《人間種種清香,好想嘗嘗》

    作者/汪曾祺


    小時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鄭板橋是興化人,我的家鄉是高郵,風氣相似。這樣的感情,是外地人們不易領會的。

    許多東西,乍一吃,吃不慣,吃吃,就吃出味兒來了。


    做菜,也是一種輕量的運動,要實踐。要多吃,多問,多看(看菜譜),多做。


    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一個人口味最好雜一點,耳音要好一些,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做菜的人一般吃菜很少。我的菜端上來之后,我只是每樣嘗兩筷,然后就坐著喝茶、喝酒。從這點說起來,愿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是比較不自私的。



    我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嘗嘗,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異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xiè,一種蔬菜)都吃一點。一個一年到頭吃大白菜的人是沒有口福的。


    一塊馬鈴薯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于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的,全國蓋無二人。



    人間種種清香,好想嘗嘗。嗅覺和味覺是很難比方,無法具體的。昔人以為荔枝味似軟棗,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及。我所謂的“清香”,即食時如坐在河邊聞到新漲的春水的氣味。





    北方人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講究和精致,菜品味重色黯,所以真正能上得了席面的很少。不過尋常百姓家也是不需要什么席面的,所以那些家常菜一直是我們的最愛。

    節選自遲子建《故鄉的吃食》




    家跟房子不同,家是要有氣味的。我一直有一個嗅覺上的快樂,是母親今天她正在切蒜,我就知道今天晚上會吃什么,可能是那個蒜泥白肉,她一直在切,蒜的味道就過來了。我在做功課的時候,是母親在廚房的氣味陪伴我。 


    母親前幾年高齡過世的時候,我覺得好多氣味包圍在我身邊,我覺得她沒有走,因為那個氣味一直陪伴我長大。我感謝這些氣味,它告訴我生命是值得感謝的,因為有人為你把蒜泥切得這么細,有人為了你吃的螃蟹,切這么細的姜絲蘸醋,我覺得那里面是真正對人的關心。


    節選自蔣勛《家應該是有氣味的地方》




    吃飯有時很像結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可口好吃的菜是值得贊美的。這個世界有兩件最和諧的事物是人造的:音樂和烹調。一碗好菜彷佛一支樂曲,也是一種一貫的多元,調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濟。最粗淺的例像白煮蟹和醋、烤鴨和甜醬,原來是天涯地角、全不相干的東西,而偏偏有注定的緣份,像佳人和才子,結成了天造地設的配偶、相得益彰的眷屬。到現在,他們親熱得拆也拆不開。


    節選自錢鐘書《吃飯》



    酒要陳,茶要新,南方人喝茶,自然是最喜新厭舊的。因而每年一過清明,到了新茶上市時節,總有家人和朋友,急切地把新茶寄來。如果喝不上剛上市的龍井新茶,這一年的春天甚至這新的一年,都還沒有開始。


    許多許多年,在干燥的北方,綠茶日日呵護我的身心。


    許多許多年,在遙遠的異鄉,綠茶伴我,我把家鄉時時帶在身邊了。


    節選自張抗抗《綠茶伴我,我就把家鄉時時帶在身邊了》




    許多人想,揚州是吃得好的地方。這個保你沒錯兒。北平尋常提到江蘇菜,總想著是甜甜的膩膩的。現在有了淮揚菜,才知道江蘇菜也有不甜的。不但味道鮮美,顏色也清麗悅目。揚州又以面館著名。好在湯味醇美,是所謂白湯,由種種出湯的東西如雞鴨魚肉等熬成。也有清湯,就是一味雞湯,倒并不出奇。內行的人吃面要“大煮”;普通將面挑在碗里,澆上湯,“大煮”是將面在湯里煮一會,更能入味些。

    節選自朱自清《揚州是吃得好的地方》



    一日和幾個小演員在重慶閑逛。遠遠看見一堵白墻,黑漆刷書三個顏體大字:“麻辣燙。”走近一看,是個賣面條的小館子。川味吃食都是辣的。這幾個女孩子辣怕了。有一次我帶她們去吃湯圓。一個唱老旦的,進門就嚷:“不要辣椒!”賣湯圓的師傅白了她一眼:“湯圓沒有放辣椒的!”

    節選自汪曾祺《生活的滋味,就在“安逸”二字》




    兒時,里巷中到了午后常聽見有擔販大聲吆喝:“餛飩——開鍋!”這種餛飩挑子上的餛飩,別有風味,物美價廉。那一鍋湯是骨頭煮的,煮得久,所以是渾渾的、濃濃的。

    節選自梁實秋《雅舍談吃》




    隨著蕭瑟秋風,凜冽寒冬的來臨,北京街頭正是冰糖葫蘆上市之時了。這種賣糖葫蘆兒的吆喝,在廟會上,在戲園子門口,在前門外各家棧房、旅店中,時時會聽到,清脆響亮,抑揚動聽。

    拿起這些山里紅,遍體都被晶瑩的糖衣包著,透明耀眼,十分引人,這就是新蘸得的冰糖葫蘆。一些帶水分的,吃起來又甜、又脆、又涼,真是別有風味。

    冰糖葫蘆是冬令食品,夏天不吃,也無法做。《燕京歲時記》在十月中記京師食品時,記到冰糖葫蘆,并云:“甜脆而涼,冬儀食之,頗能去煤炭之氣。

    節選自鄧云鄉《云鄉話食》




    從前聽人說:中國人,人人具有博士的資格:拿筷子博士、吃瓜子博士。

    拿筷子,吃瓜子,的確是中國人獨得的技術。其純熟深造,想起了可以使人吃驚。這里精通拿筷子法的人,有了一雙筷,可抵刀鋸叉瓢一切器具之用,爬羅剔抉,無所不精。這兩根毛竹仿佛是身體上的一部分,手指的延長,或者一對取食的觸手。用時好像變戲法者的一種演技,熟能生巧,巧極通神。不必說西洋了,就是我們自己看了,也可驚嘆。

    節選自豐子愷《吃瓜子》


    源:央視新聞微信、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E-N-D-



    可掃碼了解詳情:


    或者電話聯系小編:

    13331083279(同微信)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0635.html

    (0)
    上一篇 2019年10月17日 20:30
    下一篇 2019年10月17日 21:0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