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餐飲精英們關注的公眾平臺
7月11日,食學學科體系奠基人,第三屆世界食學論壇創辦者劉廣偉接受中國經濟網、中國日報網、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導報、中國食品報等媒體專訪。深度解讀在大阪G20首腦峰會第三屆世界食學論壇上面向國際社會發布的《淡路島宣言》。
據悉,第三屆世界食學論壇于2019年6月24日至26日在日本兵庫縣淡路島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SDGs與食物問題”。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日本外務省的支持下,來自二十國集團成員的食物領域專家學者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追溯人類與食物關系的起源,討論76億人如何通過合理飲食實現健康與長壽。
會上形成了4大食事共識,其中之一便是:食事問題的有效解決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前提。2015年9月,聯合國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了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有12項與食事問題高度相關。食事,不僅是文明的起源,更決定著文明的當下和未來。
食事發展滯后影響國民健康
新時代背景下,科學監管食品安全的水平將實現高臺階跨越。與層出不窮新技術、新業態高速發展相呼應的,是各類食品安全新問題層出不窮。《食學》一書的出現,使得這些問題的解決看到了曙光。食學是為了解決現實中的食事問題而產生的,食事問題是食學研究的真正起點,食學的任務就是解決食事的問題,涵蓋人類所有的食事問題,既包括老問題和新問題,又包括局部的問題和全局的問題,還包括近期的問題和長遠的問題。
食品制造業不僅關乎經濟社會發展,還關乎國民健康水平,應逐步淘汰垃圾食品,發展健康食品,改善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才能加快高質量發展。
劉廣偉先生所著《食學》一書中認為人類食事問題的實質就是食事矛盾,誰發現了矛盾,誰就發現了問題。當今諸多食事問題均是由不當的食為帶來的,它們之間是因果關系,食為是因,食事問題是果。劉廣偉先生從空間角度和時間角度兩方面分析了食事問題。
從空間角度上看,他認為食物問題分為食物的生產問題、食物的利用問題、食為的秩序問題。生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數量、質量2個方面;利用問題主要體現在食病廣泛存在、食用方法不當,壽期不充分3個方面;秩序問題主要體現在因食物引發的爭端與沖突不斷、人口數量暴增等方面。
從時間角度上看,以20世紀元年為節點,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食事問題屬于“食事老問題”;第二個階段的食事問題屬于“食物新問題”。這樣的區分,有利于我們看清食事問題的復雜性,有利于看清解決食事問題的艱巨性。
食業將推動整個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提升
和“食”有關產業長期一直被拆分認知的,不僅體現在食物生產與食物利用的分離,就是在食物生產領域內也是割裂的,從而導致目標分散,利益分散,整體效率低。
這種分散的行業概念,帶來的直接危害就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
我國糧食總產量從1982年的3.54億噸增長到2017年的6.18億噸,當人們不再為基本的溫飽而發愁的時候,“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需要被不斷滿足。
由于食品生產、農業管理部門等績效考核點不同,缺少相互間的協調,監管環節放松,從而威脅到食物的質量,影響食物的利用。如果由未來的“食政部”以人民健康為考核點,做出切實有利的行動,食品安全問題也會得到解決。
在《食學》一書中,首次提出了:食業是指人類與食事相關的所有行業。包括食物生產行業、食物利用行業、食為秩序行業。食業概念的提出,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性的重要意義,它不僅能夠進一步推動產業的良性發展,在提高人類健康與壽限方面做出重要貢獻,還將推動整個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提升。
食學與每一個人的健康息息相關
健康與食緊密相關,這不僅因為食是維持生命的必需條件,也因為對食物和進食方法的選擇是否得當,會直接影響到人體的健康指標,影響壽期。有人會問了,食對于健康壽期有那么重要嗎?首先說明的是這里的“食”,不僅是指食物,還指進食方法,簡稱食法。讓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眾所周知,長壽需要兩個方面的支撐:生存要素和健康要素。
生存要素有3項:空氣、飲食和溫度,缺少它們生命便無法延續;健康要素有6項:食法、基因、運動、環境、心態和醫療。缺少它們,生命可以短期延續,但不會有身心健康。在生存三要素中,食物三分天下有其一;在健康六要素中,不僅包括科學的食用方法,醫療有一半也是依靠食物(本草、合成食物)。由此可見,食物與食法對于人類長壽的重要性。
往期精彩內容:
想看更多精彩干貨可購買:
《餐飲經理人》月刊
訂閱電話:13331083197
也可長按下方二維碼訂閱
《烹飪藝術家》月刊
訂閱電話:13331083197
也可長按下方二維碼訂閱
給我在看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1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