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八條”的出臺,讓高端餐飲的生意一落千丈。同時,大眾餐飲以其小而美的特性迅速在餐飲業里登上高地。其中,單品經營的餐飲勢頭更為強勁,憑借價格實惠,產品特色鮮明等優勢,受到不少80、90后消費者的喜愛。甚至在餐飲業中出現了不少“單品為王”的言論,足見單品餐飲市場的強大魅力。
看著單品餐飲市場的一片火爆,不少餐飲人為之心動。但餐飲走單品化路線究竟有什么樣的優勢?是什么助力這些單品餐企成為了行業的“王者”呢?
對于餐廳而言,留住食客的最重要手段便是產品。相較經營全品類的餐廳而言,單品店對產品質量能有更多的把握,針對市場反饋進行專一的研究和調整,逐步優化單品質量,提升消費者對單品的滿意度。
兩年前,一家專賣烤豬蹄的,名為“小蹄大作”的單品店在京都迅速躥紅。創始人李功福在了解了豬蹄的市場需求后,選擇了烤制的方式來處理豬蹄,而腌制和鹵則是烘烤前必備的步驟。但作為一名餐飲門外漢,張功福對這些制作工藝并不熟悉,于是為了學習技巧,他在各種燒烤店和鹵肉店里一邊兼職,一邊學習配料等制作工藝,閑暇時就學著自己調試。
最后經過一百多次的反復試驗,期間不知道吃了多少豬蹄,終于將烤豬蹄的口感慢慢定型,并在正式推出市場后得到了廣泛的好評。另一方面,為了保證產品的口感,“小蹄大作”只選用歐美進口的豬蹄,而且全都是口感更佳的豬前蹄,這也是張功福在試驗了幾十個國家的豬蹄產品后得出的結論。
多數顧客上門都是沖著店里的美味烤豬蹄而去,而“小蹄大作”之所以能制作出如此優質的產品,全憑著創始人的一顆匠心。但同時不可忽略的一點,正是其單品店的性質。因為餐廳只需要做好烤豬蹄這一個產品,作為餐飲管理者,尤其是初創者,精力和資源等條件都有限的情況下,想做到全方位極致是很困難的。相反的,將資源和注意力全部集中于一個方向、一個單品,自然能實現更高的效益,帶給消費者更極致的享受。
關于標準化,不僅僅餐飲行業,各行各業都在追求。餐廳實現標準化,既能簡化采購等運營環節,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又能保證產品質量處于較穩定的狀態(味道、分量等出現較大偏差會導致消費者產生心理落差,不利經營),有助于餐廳形成規模化經營。
2015年的冬天,曾經只是30平米的街邊小店,竟在7天內一氣呵成地開出了三家分店,這就是去年小面界的傳奇——“遇見小面”。餐飲業里做川渝風味的餐廳并不少見,為何這家以重慶小面為主打的面館卻能突圍而出,受到天使投資的青睞呢?
就在重慶小面廣州萬科里店開業之時,僅104平米的店面、44個座位便帶來了33.8次的翻臺,刷新了中國餐飲品牌在商業地產項目里的翻臺記錄。提到“重慶小面”的成就,創始人宋吉常常提到企業的“三好思想”,即好品質、好口味與好價格。
其中關于“好價格”,宋吉認為并不意味著便宜,而是將產品價格控制在一個消費者可接受并有動力重復消費,而商家也能接受的有足夠利潤的范圍之內。商家要盈利,并不一定是通過提高產品價格來實現,還可以通過提升效率來擴大利潤空間,再將部分利潤返還給顧客,這才實現了顧客與餐廳之間的雙向“好價格”。
參某認為,“重慶小面”實現高效率的一個前提是其高標準化的單品經營模式。易于統一采購、易于統一制作、易于統一工藝,自然也就易于復制。在這樣的條件下,加上資本的青睞與支持,在七天內實現三家分店的有序經營變成了可能,也奠定了重慶小面今后的規模擴張之路。
我們常說餐廳的名字很重要,當然不乏有花里胡哨者圖個噱頭,但多數餐廳會將自己的經營特色或產品特色融入品牌名稱中,讓目標消費者能一眼相中。針對做單品的餐廳更是如此,而且相對來說,單品餐廳的特色點更為突出,在消費群體中的辨識度和認知度也更高。
近幾年,小龍蝦開始在大江南北風靡,這讓不少餐飲人看到了契機,于是各地的小龍蝦單品店也隨之興起。今年,本該于秋季方至的小龍蝦黃金戰,竟在春節后便開始彌漫硝煙,各家企業欲將開啟強烈吸金模式。
北京一家小龍蝦單品店——“夾克的蝦”在獲得了600萬投資后,估值更是達到了一個億。憑借受到廣大食客們喜愛的小龍蝦產品及互聯網經營思維,在餐飲行業中迅速提升了知名度。“夾克的蝦”很快成為了小龍蝦單品行業中的名片,當消費者聊到小龍蝦時,就免不了要帶上幾句對“夾克家”的評論。
單品經營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消費群體,但同時也精化了消費群。在品牌傳播的過程中,除了單品本身具備的高認知度能促進傳播外,企業對單品的宣傳也能幫助品牌更精準地鎖定目標消費群體。
原創聲明:本文作者Joyce,屬餐飲界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餐飲界,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3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