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星巴克中國架構大調整,王靜瑛升任董事長,全部業務并入“零售”與“數字創新”2大單元。
進化 ,是飲品經營者的宿命。不管街頭巷尾的奶茶店,還是在中國已經3800家店的星巴克,概莫能外。
咖門觀察到,自2017年底上海烘焙工坊開業之后,這家中國飲品業毫無爭議的老大,正在加速自我進化。
作者|國君
-01-
星巴克中國管理團隊架構進行重大調整
剛剛,星巴克中國管理團隊架構進行重大調整:
從2019年6月1日起,星巴克中國首席執行官王靜瑛(Belinda Wong)將升任星巴克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同時,星巴克中國現有全部業務將重組為兩個業務單元——“星巴克零售” 和“數字創新”,直接向新成立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辦公室匯報。
星巴克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靜瑛
現任首席運營官蔡德粦 (Leo Tsoi)將升任星巴克中國零售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和53000名伙伴一起助力165個城市、超過3800家門店,每周為900萬名顧客提供服務。
現任數字創新副總裁劉文娟 (Molly Liu)將晉升為數字創新總經理,加快數字化變革,積極擁抱消費者變化。
他們將分別帶領這兩大業務單元的未來發展。
零售總裁兼首席運營官蔡德蔡德粦(左),數字創新總經理劉文娟(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調整是由星巴克集團總裁John Culver在今早發給全中國星巴克伙伴的一封內部信中首次公布。足以視為星巴克對于中國管理團隊的高度認可。
咖門認為,此次變化意義重大,并非僅僅是人事調整。
為什么這么說呢?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次業務重組,事實上,是星巴克大動干戈的自我革新,因為它和所有的大企業一樣,面臨著3個終極難題: 在餐飲業不斷變化的時候,行業老大如何保持繼續增長?面對消費者的喜新厭舊,如何進行持續的深度鏈接?面對消費者結構的快速迭代,一個飲品品牌如何穿越生命周期?
領跑中國市場20年,星巴克的成功,早已不是“第三空間”、“橫著排隊”、“伙伴文化”這些商學院標配課了。
對于頭部品牌來說 最難的就是突破自己。
面對近幾年風起云涌的國內飲品市場,星巴克早已走出舒適區,從產品、空間、業態、體驗上,一次又一次革自己的命,持續進化豹變。
吐槽星巴克很容易,Diss星巴克的文章也不少,但真正的看透一家企業穿越生命周期的本質,理解一個品牌持續領跑的真相,理智的學習比盲目的吐槽,更有利于成長。
一起來看看,誕生至今49歲、進入中國20年的星巴克,如何解開自己的“人生謎題”?
-02-
星巴克的3道革新命題
產品:一切與咖啡有關
提到星巴克的咖啡,我知道很多行業人,一定又撇起了嘴,認為星巴克沒有精品咖啡。
提到星巴克的茶飲,我知道很多人想起了,被Diss最猛烈的8款玩味冰調。
《一切與咖啡無關》是星巴克前執行副總裁霍華德·畢哈寫的一本書,暢談了星巴克“以人為本”的經營秘訣,曾被誤解成了星巴克“產品不好”的標簽。
拿玩味冰調來說,我們說一個東西好不好喝,其實是根據以往的認知來判斷。喝慣了奶茶的消費者,對茶飲的預判是酸甜和香,但星巴克玩味冰調玩出了一條不同的道路。
以雞尾酒為靈感,拼配茶、咖啡、酒和果肉果汁,做到無添加,低脂肪,是屬于成年人的“食材本味”。沒那么甜,沒那么香,但在產品創新上的玩法是有突破價值的。
產品上不斷突破
西班牙有加了花椒的咖啡、墨西哥人會在巧克力里加入辣椒粉沖泡成一杯飲品,中國消費者應該有更多的選擇,茶飲和咖啡,都應該有更多元的味道。
而在咖啡品質上的提升,星巴克也從未停止。從臻選門店、手沖吧臺對標準化操作的貫徹,到在云南普洱、保山等地深耕產業鏈上游,足見星巴克對“產品力”全方位的重視。
更引人注意的是,今年星巴克還在少數門店測試了Mastrena的新一代機型——Mastrena II咖啡機,可同時提供普通濃縮、SOE單品豆和低因豆三種咖啡豆選擇。參考美國市場之前的經驗,SOE單品豆倉也可用于提供烘焙程度更淺的咖啡豆。
咖啡產品不斷升級
這意味著,淺烘焙、中烘焙以及更多帶有特殊個性風味的SOE豆,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星巴克。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優秀的產品是一切增長的根本。
一切,與咖啡有關。
門店:從寵物友好到手語店,與消費者深度鏈接
星巴克從來不止是一杯咖啡。燦爛的笑容,令人難忘的服務體驗,都曾是星巴克的標簽,是眾多企業爭相學習的地方。
但面對國內的消費者,麥當勞吃多了,就想要Shake Shack;沃爾瑪逛煩了,就想要無人便利店;去年雙十一買的口紅,今年再看就沒那么喜歡了,需要新的。
一句話概括:消費者永遠喜新厭舊,永遠需要新鮮的刺激,再燦爛的笑容終會審美疲勞。
星巴克深諳此道,和消費者的深度情感鏈接,新鮮創意而多元化的新玩法,一直在發生。
4月份開業的星巴克臻選?咖啡·酒坊,2月份開業的星巴克臻選?咖啡·焙烤坊,一層咖啡、一層茶飲、一層酒的北京坊旗艦店,每一家都能在上海烘焙工坊找到靈感來源,但又比工坊更“進化”,這都是為了給消費者更多新鮮的場景、產品體驗。
布局社區店,開設寵物友好門店,不斷創新的臻選店,以及感人至深的手語門店,都是星巴克想用個性化的服務,深度打通小眾人群。
布局各種類型門店,與消費者深度鏈接
看起來,下一個階段星巴克想要的是:不止是100個“非常愛它”的顧客,還有1000個覺得它“有點喜歡”的顧客,以及10000個對它“略有好感”的顧客。
場景:從第三空間到第四空間
長久以來,第三空間是星巴克最大的標簽。
2018年的 8月2日,“兩個爸爸”正式聯姻,星巴克依托餓了么配送體系,正式上線外送服務。這一步,對星巴克來說,走得尤為不易——當它與阿里啟動接洽時,瑞幸尚未成立。而當專星送上線時,后者已經橫空出世了。
彼時,站在臺上的星巴克中國領導團隊中,就有星巴克中國數字創新副總裁劉文娟 (Molly Liu)的身影。從6月1日起,她將晉升為星巴克中國數字創新總經理,全面領導和負責數字創新業務單元的發展。
上周,星巴克中國正式推出了在線點,到店取服務“啡快Starbucks Now”。事實上,在星巴克的北美市場,這項服務早在2015年就已上線,名叫Mobile Order。到5月底,“啡快”會覆蓋京滬300家門店,并計劃逐步擴至全國。
剛剛上線的啡快業務
從專星送到啡快,看似星巴克是迫于市場壓力而被動改變。實則是品牌勢能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消費粘性提高,空間價值不再關鍵,產品和便捷凸顯為第一順位。
從第三空間到第四空間,品牌與消費者的關系仿佛從愛情到親情,從炫耀的玫瑰到每天必吃一把的青菜,是星巴克變成日常的開始,是品牌穿越生命周期的必然。
-03-
星巴克的“飛輪效應”
也許你會覺得,這沒什么了不起啊,并沒有什么前無古人的創舉。
是的,善弈者通盤無妙手、善戰者無赫赫戰功。臨危受命、力挽狂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是星巴克的戲碼,而通過一個科學的組織體系,化危為機,治未病于無形才是星巴克真正的功力。
亞馬遜有個著名的“飛輪效應”,是指:一個公司的各個業務模塊之間,會有機地相互推動,就像咬合的齒輪一樣互相帶動。而且一開始,從靜止到轉動需要花比較大的力氣,但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一旦轉動起來,齒輪就會轉得越來越快。
這就是企業組織力最好的樣子,一旦啟動了這個飛輪,就會無限裂變。很顯然,從2017年上海烘焙工坊開始,到與阿里的聯姻,再到今天高層架構徹底變革,這個飛輪開啟了加速度。
組織力開啟加速度
-04-
結 語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提到,大企業常常會被不知道從哪里跳出來的創新型企業擊敗,或者失去了原有的競爭優勢和市場地位。
去年曾有媒體表示,星巴克在中國遭到了新茶飲、互聯網咖啡的“圍毆”,對標星巴克、挑戰星巴克成了最討好VC的故事腳本。
實際上,從星巴克最近連續三季的財報來看,依舊保持穩健增長,中國已經坐穩除美國之外最重要市場的位置。
國內飲品行業的格局變化,或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速作用,但最根本的內因依然是星巴克20年持續自我革新的基因。
互聯網咖啡品牌或許在概念塑造、擴張方式、營銷推廣方面有自己的贏面,但如果沒有回歸本質,著力于一家企業最核心的組織力、運營力、文化力,挑戰者可能連真正的牌桌都還沒上。
星巴克也不是從未犯錯的,在茶瓦納上折過戟,在美國因種族問題閉過店,也曾做出過沒人要的新品白白倒掉,也為“要不要讓三明治滾出星巴克”反反復復。
但做正確的事,很多時候要比正確地做事重要得多。
星巴克做得正確的事就是:不斷顛覆從前的經驗,敢于讓第四空間顛覆第三空間,敢于讓一切恢復初心,只與咖啡有關。
正是這種面對新市場、新形勢,快速擺脫固有經驗束縛,內部自我驅動革新的思路,讓星巴克跳脫出了《創新者的窘境》。
從開店數量、盈利預期、品牌影響力來說,在中國咖啡市場的頭把交椅上,星巴克仍是當之無愧的老大。星巴克的下個十年,也是中國咖啡市場的下個十年。
這盤棋局,會不斷有更多人加入,不要輕易去預測誰的終局,因為棋盤還在不停地擴大。
在持續重磅加碼中國星巴克這里,我們似乎已經看到了未來的方向。
識別下圖二維碼,
6月5日參與創飲Talk全國巡回課深圳站。
統籌|政雨 編輯|若云 視覺|江飛
文章為咖門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識別圖片二維碼,了解更多內容
臺灣飲品探尋之旅:
新茶飲研發必修課第5期:
抹茶研究院專欄:
— 商務咨詢 —
18339988529(同微信)| 17310709150(同微信)
— 課程咨詢 —
18637102212(同微信)| 13253329903(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7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