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飲業受經濟危機影響進入有史以來最大的低迷期、頻現“倒閉潮”之際,有著濃厚美食文化沉淀的福州小餐飲連鎖模式異軍突起。
特別是近幾年,福州崛起的小餐飲品牌已高達近百個。眾多品牌自去年初以來大規模對外擴張,目前已有百家小餐飲品牌走出福州,有的品牌在全國各地開出超萬家門店,今年這種態勢仍在延續。
中國最大的本土漢堡連鎖華萊士,已擁有12000多家門店,
比薩連鎖瑪格利塔,擁有1000多家門店
福州新派餐飲醉得意200多家合營店
家常菜連鎖周麻婆,200多家合營店
福建小餐飲連鎖品牌墻
除此之外,令狐沖烤魚、姑奶奶、淳百味、佳客萊、豪客來等眾多品牌擁有幾十到上百家門店。
福州為何能形成獨特的小餐飲連鎖模式?小餐飲模式是如何運作?優勢點在哪里?
01
前端:產品模式“小而美”,
求專不求全,靠單品打天下
傳統餐飲的“大而全”正在慢慢地被“小而精”、“小而美”所取代。因而,福州餐飲連鎖企業都顯示出“小”的優勢:
1、店面“小巧”
在目前發展較快的福州餐飲50強里,大部分店面面積都在100平以下,甚至幾十平。選址的適應能力極強,可社區、可街邊、商場也能進入。
2、菜品“精致”
“定位清晰,細分品類,產品簡單”是福州小餐飲的一大特色,大部分品牌都聚焦一個細分品類,做中式正餐的都有主推的爆款產品。比如瑪格麗特主推披薩;周麻婆桌桌必點的麻婆豆腐;令狐沖烤魚的銷量占了60%的營業額。
3、價格“親民”,性價比高
福州小餐飲品牌的性價比都很高:瑪格利塔披薩人均20元,周麻婆人均30元,橋亭活魚小鎮人均48元,淳百味人均11元。
除了價格便宜之外,菜品的分量也很足。周麻婆3元一碗的麻婆豆腐搭配一碗米飯就能解決一頓午餐。
4、投資“門檻低”
瑪格利塔只要30萬元就能夠開一家披薩店,淳百味只要35萬就能夠開一家,低投資迅速拓店。
可以看出,福州連鎖餐飲呈現四“小”模式,門店“小”、菜品“小”、價格“小”、投資“小”,完美順應三四線城市以下的餐飲消費需求。
下沉消費市場的消費者普遍更關注性價比,人均收入水平不算高,再加上消費選擇相對較少,因此他們普遍對商品的價格變動極其敏感,對于環境的要求不高,干凈即可。
近幾年,福州連鎖小餐飲也更多是在三四線城市進行拓店。福州小餐飲的崛起也是踩中了“下沉市場”這個節拍。
02
中端:特有的“合作連鎖模式”
走訪華萊士、周麻婆、小叫天、姑奶奶等在內的三十多家福建省連鎖餐飲企業后發現,福州餐飲品牌連鎖化發展受益于以“門店眾籌、員工合伙、直營管理”為核心的“合作連鎖模式”。
“門店眾籌、員工合伙、直營管理”的合作連鎖商業模式是脫胎于傳統特許經營和直營模式的、更加適應福建小餐飲企業快速發展的新型經營模式。
公司通過門店眾籌的方式將股份下放給員工或者外部合作者,讓其與公司形成利益共同體,公司提供技術、原料、物流、品牌輸出等支持,通過直營管理確保經營標準的統一,配合門店眾籌,優勢互補,實現雙向持股的深層次合伙。
(1)對內眾籌
對內眾籌指餐飲企業將公司高管、核心店長及員工變為“同路人”,即從雇傭關系,轉變成合伙關系。
華萊士每個店店長可享受優先投資入股權,員工可靈活投資,入股2.5%~40%不等;小叫天的優秀員工、主管及店長占比大概20%左右;淳百味門店店長平均持有80%的股份,有的甚至達到100%股份,真正做到“成人達己”。
同時,福建省連鎖餐飲企業針對員工資金不足問題,提供向公司申請貸款的權利,形成內部融資機制,規避外部資本市場融資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升資金周轉能力。
(2)對外眾籌
部分餐飲企業將供應商、門店房東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納入眾籌對象。
如華萊士參股的上游供應鏈企業達8~10家;瑪格利塔賦予房東“投資者”的角色,房東可以根據他們的意向和能力選擇參股投資,房東在收取租金的同時,每月還能夠獲得相應比例的利潤分工,大大減少了漲租的風險。通過股份共享,把一次性的合作變成更具穩定性的合作,實現“共擔、共享、共創”目標。
餐飲連鎖經營的關鍵在于“標準化”,員工的強流動性也是餐飲的掣肘。而“門店眾籌、直營管理”的獨特模式不僅留住了人、籌集了錢,還實現了門店硬件和軟件的標準化,實現快速復制和擴張。
福州連鎖餐飲品牌大部分門店都是通過這種合作模式開出,華萊士在早期發展的時候就已經采取這種模式。
這也與福州的文化有關,福州人信仰佛教,為人隨和。而佛學有一條教義就是“散財聚人”。
在福州,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兩家同品類的餐廳距離不到20米,在同一條街上搶生意。而他們的老板卻坐在茶館里一起喝茶聊天,因為他們相互“持股”對方的餐廳。
福州很多連鎖餐飲品牌都交叉持股。
03
后端:共享供應鏈
形成生態圈
未來餐飲品牌的競爭最終都將升級到供應鏈的競爭。后端極致效率化,前端極致差異化,形成“前店后廠”的模式。
但供應鏈投資重,產能低,做起來相對困難。福州餐飲連鎖主要通過下面幾種模式,強化后端供應鏈。
1、自建供應鏈
有實力的品牌自建供應鏈,供應給其他餐飲品牌。
比如:華萊士就建立了專門負責包裝的工廠南王,以優惠的價格供應福州大部分品牌,牛排的聚元已上新三板。華萊士還建立了桌椅工廠和供應面包片(漢堡上下兩片面包)的工廠。
2、合資建供應鏈
幾家品牌共同投資建設供應鏈,不僅解決了資金問題,同時提高了產能,一家企業建供應鏈只供自己的品牌,很多時候都是閑置狀態。
通過這種模式,很多小企業也能做標準化,中央廚房出半成品,店面少量加工。
瑪格利塔從第二家門店起便實施“中央廚房”。
“開第一家店的時候,我就搞了中央廚房”。淳百味創始人張萬說。
3、集約化采購
還有一些食材自己做不了的,就通過集約化采購。共同采購一種食材或同食材不同部位。
比如:幾家企業一起向中糧采購東北大米;幾家企業共同采購一頭牛,A要外脊,B要上腦,C要臀肉。
福州連鎖餐飲通過上述模式來補強后端,夯實基礎。
除了共享供應鏈之外,福州連鎖餐飲還致力于打造餐飲生態圈
通過交叉持股的方式與餐飲產業鏈條直接相關的品牌商、供應商、服務商,以及相關聯的資本服務、法務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多個環節實現緊密合作。
諸多餐飲產業鏈整合平臺問世,為企業提供包括供應鏈服務、人才培訓、資本運作、電子商務等在內的多項服務。
正因如此,福建連鎖餐飲才能夠在千變萬化的行業競爭中迅速崛起。
04
頂端:平臺與協會孵化賦能
福州連鎖小餐飲快速發展,除了與前端產品、中端合作模式、后端供應鏈生態圈的運營層面因素有關外。
更離不開背后推手,餐飲平臺與協會的孵化賦能作用!
1、福建省餐飲文化促進會
由橋亭小鎮、巨匠廣告、福州大學教授共同發起成立!
2015年12月29日成立,向全國推廣并輸出福建優秀的餐飲品牌和福建餐飲文化,提高福建產品品牌的知名度。
同時,促進會將定期舉辦食品安全管理培訓,減少食品安全風險;集中采購食材品類,降低采購成本,扶持福建食品供應企業做大做強;
2、餐議院
福州小餐飲模式締造者。由曼象單品、深土文案、藍璞空間、禾尖,以及令狐沖、姑奶奶、小叫天等上百個小餐飲連鎖品牌創始人,共同發起組成的小餐飲圈子。
3、餐享匯
由餐飲品牌老福州徐小燕、醉得意彭林明、麥大叔賴其輝、汀州佬林福水于2017年06月12日創立。
以匠心直營,穩步拓展,扎實經營的品牌為主要會員,展現出福州不同于小餐飲模式的多元化餐飲結構。
得益于眾多協會和平臺的共同孵化賦能,福州小餐飲模式得以快速發展,走向全國。
這也是福州小餐飲模式背后的重要推手。
05
小 結
隨著共享經濟時代的到來,福州餐飲行業更多選擇抱團取暖、共謀發展、合作連鎖的創新商業模式,這已然成為福建省餐飲業發展的標桿模式,其在餐飲業態之外的推廣和應用,將進一步推動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
除了創新的合作模式,福州擁有全國最完整的小餐飲生態圈(產業鏈),供應鏈、服務商,這造就了福州小餐飲業做強做大的土壤。
11月底,餐飲O2O將帶領一批餐飲人深入福建考察小餐飲連鎖模式,有意愿前往交流的餐飲人可以掃下方二維碼。
– END –
作者 | Lilo
來源 | 餐飲O2O
整編 | 小貝
更多精彩干貨
▼
點擊關鍵詞,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6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