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勝仗的背后,是一個又一個平衡點丨【勺子深薦】

    點擊頂部勺子課堂關注 領取200個餐飲必備工具包

    掃碼立即報名

    來源 | 筆記俠(ID:Notesman)

    作者 |冉濤

    01

    組織構建如何1+1+1>3

    美國通過十一年軍改,打造了一個高素質、高機動性、高靈活的作戰體系。而這種靈活的作戰體系其實就是打造流程化組織的基礎。
    所以今天我想先通過“美軍軍改對架構的影響”這個話題,來給大家分享如何優化組織,從而用最少的人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
    在我看來,這對很多企業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我們經常看到,當每一次組織變革結束后,公司人數大量增加,但對公司幾乎沒起到什么效果,這是由于我們的組織變革僅僅只是為了組織變革,但實際上,組織變革不是簡單推動某個東西,它需要系統化的調整。
    每一次組織變革對我們來講都很重要,認知和變革都要以“組織經營戰略目標”為中心,這樣才能提升企業的組織效率。
    第一,我們要做到適度管控;
    很多企業只要遇到問題,就把組織架構往后推,出于謹慎,認為必須加強管控,因此開始抓財務、人力監控。卻又發現,好的業務單元沒有權力,隨之效率開始下降。
    在這種反復的博弈過程中,沒有找到一種度。
    這就是為什么我去年寫《華為灰度管理法》這本書,因為我覺得“灰度”這兩個很精妙,就是說你一定要在這里面找到一種平衡的點。
    不要寄希望既讓公司充滿活力,又讓公司監管到位。這一點不是一步能達到的,只有長期建設才可能會形成這種結果。
    華為做到這件事花了20年,當你設定變革目標時,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比如當我們要求監管到位,那么一定會犧牲基層作戰組織的效率及動力,所以在這兩者之間要做好平衡。
    第二,要有持之以恒的變革;
    軍隊改革不是為了好看,或去定誰的級別高,而是要解決一個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打贏仗。
    美軍軍改歷經十一年,這場變革對我們最大的啟發是要有持之以恒的變革,我們不能只羨慕別人企業有多好,要同時看到他們為變革所付出的艱辛和一路的堅持,這是最為難得的。
    第三,要建立鐵三角組織邏輯。
    工作中要做好分工,不要互相推諉,具體實行時可以和OKR、KPI等管理工具相結合,讓分工對結果負責。
    要想有一個良好的銷售結果,不能僅僅靠銷售,還必須形成一個良好的鐵三角關系(產品經理、服務經理、客戶經理),它們要達到平衡狀態才可以。
    這種平衡要求我們要構成一個面向終端客戶的東西,也就是產品、交付都要好,最終形成的銷售力才會強。
    “銷售”、“產品”、“交付”鐵三角的邏輯關系,不是前后的順序,而是平面關系,從業務角度來看,大家要有面向客戶層面共同承擔訂單的責任,這才是一個鐵三角的概念。
    有的公司的“作戰單元”不是在總部,比如華為,對他們而言,總部只是資源支持部門,一線在哪里,作戰部門就要在哪里。
    鐵三角是面向客戶的人。當然,各行各業都有所不同,但是這其中投射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優秀的產品、優秀的交付結果以及優秀的營銷三者結合,才可以稱之為好結果。
    鐵三角不是簡單的1+1+1,它是要構建出別人無法超越的結構。當規模小的時候,它就是公司的三種力量;當規模大的時候,它就會下沉到一線作戰組織。
    鐵三角是圍繞著極致的產品、優秀的交付和狼性的銷售所構建企業的特點。但是每個公司的規模、情況不同,哪些可以借鑒?哪些不能生搬硬套或者千萬不要用?我們要結合自身的情況去看待。
    02

    分好錢,做好價值平衡

    關于分錢機制,它是大家普遍都特別關注的,因為分好錢,對于很多公司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為什么會有分錢的困難?
    從本質上來講,分錢本身是要把公司所形成的價值,在員工和老板之間做分配。
    這兩者之間,我們要清楚在總量中要拿多少分給大家?在分配過程當中,公司要賺多少錢,公司的利潤是多少,股東該拿多少?整個員工該拿的薪酬總包是多大?這兩者之間該怎么去平衡?
    這些不僅僅涉及從財務角度,還涉及經營角度的分配。
    所以四步分錢法中的第一步就是:鎖定一個薪酬總包的占比,這個占比可以鎖定整體收入,也可以鎖定毛利潤,但我不建議去鎖定利潤,因為這里面有復雜的計價模式。
    測算預算之后,我們就看到總人工成本占比為多少時,利潤水平怎么樣?
    如果這個水平是合理的,也就意味著勞資雙方對于價值的分配是合理的。
    如果分配不合理,企業占比太少,會直接影響企業未來核心競爭力的打造,蛋糕是做不大的。
    還有一種極端情況,就是薪酬總包的增長呈現出長期沒有增量的趨勢,這種情況會導致大家都缺乏動力,因為企業不論是達到一個億還是十個億,對于員工來講全是成本,員工自身沒有動力去挑戰那么高的目標。
    因此從底層來講,分錢說的是在蛋糕做大的情況下,如何合理分配員工和股東的利益,這兩者之間怎么去平衡。
    企業在形成利潤當中,持續的研發以及市場投入關系著企業的生死存亡,因此在激勵分配機制里面,研發和市場的支出一定要有所保障,從企業持續發展中去構建總體分配的盤子,不要只考慮短期的利益。
    我個人是堅決反對隨便用股權作為工具的,因為每個企業每個階段、每個行業創造價值的源泉動力不一樣,不能簡單一刀切。
    比如高科技行業、互聯網行業,它是個人驅動的行業,所以薪酬占比高一點,拿一些股權、期權、激勵都沒有問題。
    但在制造業,價值創造的驅動因素在于產能、工廠的門檻、投資額的大小,如果只是靠股權激勵,對員工而言意義不是很大。
    再比如說房地產這類工程資源型企業,做工程、裝修都需要先墊資,這種情況下,想給員工激勵也不是股權就能解決的。
    所以我們要在不同的行業中找到驅動的因素,然后再去找到如何把蛋糕做大的動力以及做大蛋糕后的分配方法。
    03

    做好績效,激發員工積極性

    僅僅有良好的分配機制是不夠的,績效管理也要同步跟上。
    在整個行業里面,大家對績效這個詞的理解偏差非常大,很多人把績效等同于績效工資,把績效考核等同于發績效工資,這是非常錯誤的認知,為什么?
    比如某個員工月薪1萬,公司把它拆解成了8000+2000,我個人是非常反對這種簡單的拆法。
    因為當把拆解后的2000元作為績效工資進行考核時,其實也就把這些員工的激勵限定在2000元上下,對于員工而言,就意味著什么時候能賺2萬或者賺20萬,都是沒有感知和遙遙無期的,員工就會覺得干多干少都差不多。
    在他們看來,所有的管理動作和目的,就是要把自己2000元的績效工資拿回來。這樣的考核是制度上的錯誤,是絕對沒有結果的。
    考核首先是在于評價,就是要有科學的目標,評價要有相應的柔軟性。
    銷售管理過程已經有了,那么績效工資按步驟達成,各個環節有利潤可以分。
    比如說老產品、成熟市場這些都是多年積累的,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所以績效不是簡單和結果掛鉤,一定要和崗位上的人努力達到的結果掛鉤,這是一個重要的區別。
    在依靠提成制方式的前提下,一個人只是依靠老產品或者成熟的市場,那公司就只是在養懶人,在這種情況下,是沒有優秀的員工愿意去開辟新市場、推廣新產品的,因為分配是基于運氣的,不會起到激勵的作用。
    現如今,普遍的市場狀態都是按照這種提成的方式,特別是保險公司的銷售團隊,有一個銷售層級,這一個人的層級就看你能發展多少下級,在過去的時代,下級的訓練和培養是非常有效的。
    但是到了今天這個時代,我們要考慮到,將來更多的客戶是90后、00后,他們需要的是什么?會不會優先選擇互聯網入口?如果這樣,要不要互聯網化呢?
    我知道有一個保險公司,因為擔心損壞自身線下業務,于是封殺了自身的互聯網業務,這種做法就出現了左手搏右手的情況。
    從這個點上來看,我們不能基于管理工作,只考慮當下,而是要盡可能深入地去思考。
    04

    理清思路,不迷信管理工具

    我們再來聊一聊KPI和OKR這兩種管理工具,首先,我不迷信任何工具,因為工具只是幫我們去更好理清思路,降低運用成本,但工具不是唯一的。
    有的人在講OKR時,把KPI說的一文不值,可實際上,誰說KPI就不能做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討論呢?在我看來,沒必要非要把兩種工具對立起來。
    華為實行了十幾年的KPI,它在承接公司目標當中明確要做的、要承擔的的目標值,就是一種雙向溝通的方式。
    不管是用什么方法,最重要的是要看到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然后使用平衡積分卡這個工具來達成戰略目標,平衡積分卡讓我們從四個維度去思考結果。
    比如說把銷售目標分解之后,要找到銷售目標背后的動因以及大家要為這個動因做哪些準備,這是一個非常全面的思考。
    沒有必要去追究OKR、KPI這兩者的區別,因為從根本上而言,它們都是用一種溝通的方式,最終將公司戰略發展的目標層層分解。
    那么績效評價到底要應用到什么方向?首先,找到創造價值以及價值創造過程中人對于價值創造的貢獻,這是通過考核績效目標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比如我們要實現2億的營收,或者未來戰略需要實現10億的營收,我們要做哪些準備?2億代表著什么?10億代表著什么?可能10億就意味著在行業的未來發展機會當中,占有20%的市場份額和行業領先的標準值。
    我們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要知道數字背后代表的是什么,這種指標怎么一步步去實現。在所有產生價值的各個鏈條中,大家都該去做什么,這是重要。
    前段時間,我給一個公司進行KPI輔導,他們的創始人說了一句話:
    “企業其實沒有看客之說,老板和員工都是這條船上的乘客,只有共同奮力劃槳,才能駛向成功的彼岸。那么KPI是什么?KPI就是哨子,讓我們共同攜手朝著目標一步步抵達彼岸。”我覺得他講得很好。
    現場互動:
    Q1:績效反饋多久做一次會比較好?如何做績效目標?
    冉濤:績效反饋這件事,不要把它當做必須是評價才反饋,而是隨時有問題,就幫對方做輔導。
    績效評價的目的,是要讓他把績效目標達成,不是說定了目標之后,看他一個月或者一個季度能否完成,再給他打個分數。評分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達成。
    有一些員工就是不做報告,把自身的問題掩蓋,這樣一來肯定是沒有好的結果的。這種員工就要及時督促,預估他哪個點上可能遇到什么問題,到了那個點上的時候就讓他做反饋。
    比如交付如何?遇到了什么困難?可能有時候他會說沒什么困難,此時你需要進一步追問。不要相信他說的10個月之后可以給出一個性價比很好的產品。
    目標一定是要有階段性的考核,我們要知道對方第一個月工作如何?如果第一個月什么都沒做,那么第10個月也肯定也做不出什么。我們要把目標分解到過程中,然后要在關鍵點上看他是否完成。
    Q2:績效考核一般性都是分定性和定量,那么定性崗位如何在設計中與公司的經營戰略目標相結合呢?
    冉濤:我們不一定要去設置定性和定量的指標,我覺得應該是,為了達成這個戰略目標,我應該做什么?
    比如說以培訓學校為例,從數字上來講,招生目標能夠看得很清楚,一個學生一年學費16800元,招100個學生,今年的營收168萬,減去成本費用之后就是利潤,這個賬目不難算清楚。
    這里最難的問題是要想招來學生,要考慮應該用怎么樣的課程交付,去實現、去支撐,從而達到效果?能不能讓用戶覺得學費是值得的,這些可能是很難去定量的。
    因此找老師的動作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不構成所謂的定性指標內容。
    那么定性與否,就是我們對于核心點的梳理,這對最終目標的實現是非常有價值的。這里不是區分定性和定量,而是區分真正達成戰略目標的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明確了,很多定性的目標就解決了。

    勺子課堂特邀請邊江老師聯合打造《長效盈利菜單實操班》,5月19日-22日,續4天線上深度直播,教你打造一本適合自己的菜單。
    ?掃碼立即報名

    掃碼立即報名

    ?安裝勺子課堂APP,系列課程免費學習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4757.html

    (0)
    上一篇 2020年5月14日 07:00
    下一篇 2020年5月14日 07:43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