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改增不但和企業有關,和每個普通人的生活、工作也息息相關。 楊先生在江門新會開了一家小面館,對于營改增前后的稅負情況,他心里早有一本賬。小面館每個月的生意都比較穩定,營業額大約5萬元,營改增以前,他所需繳納的營業稅和其他稅費加起來大約2800元。“營改增”后,他所需繳納的增值稅不到1500元,加上其他稅費總計約1600元,同比稅負下降了不止40%。
營改增后 餐館負擔減輕
今年剛和人合伙開餐館的陶杰告訴記者,他趕上了營改增好時機:“除了平時的日常材料、人工、水電費等,開餐館時購買的設備等各種開銷也是一筆大數目,營改增后,這部分的稅可以進行抵扣,我們的負擔減輕了不少。”
一些餐飲店老板介紹,營改增后他們少了被客人多要發票的苦惱。在荷塘附近經營一家農家菜的陳先生介紹,每天晚上都有大批顧客前來消費。由于此前使用的是固定發票,但往往消費額和發票固定而不一致,消費者都喜歡多要發票,導致陳先生要多交一些稅。他說,實行增值稅發票后,消費多少開多少發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他的負擔。
部分進貨渠道無增值稅發票
不過也有不少餐飲企業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營改增對于他們來說頗為“尷尬”,日常采購等支出是餐飲行業成本的“大頭”,因為餐飲業進貨渠道多為農戶和個體工商戶,基本無法索取增值稅發票,導致無法抵扣進項,稅負反而有可能提升。
在蓬江、新會有多家特色餐館的呂先生坦言,營改增剛開始,很多事情他都沒有搞清楚,前后這筆賬將有何變化,他自己還“蒙查查”。他說:“餐飲企業很多的材料都在市場購買,沒有發票,所以沒有辦法抵扣稅,這個問題目前很難解決。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0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