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你可能叫著 8 塊錢的專車去公司、中午吃著 15 塊送上門的午飯、周末花 39 塊就能做個上門美甲。
讓這些低價成真的,并不是什么神奇的技術突破。總會有人為此埋單——不管是創業公司背后的風險投資,還是上市后高估了企業表現的股市投資者。
2016 年春節后第一周,嘟嘟美甲被 58 到家收購。
這家 2014 年 6 月成立的公司一度自稱做到“上門美甲行業第一”,并在短暫生命里拿到兩筆融資,共計上千萬美元。
而這樣一家公司在賣掉的時候據稱只有 200 萬人民幣。一年多時間里,嘟嘟美甲燒掉幾千萬人民幣總少不了。
而這樣的一個數字,放在近期熱門的互聯網創業生意里已經不太嚇人。
見多了幾千萬、幾億甚至幾十億在一兩年內消失的故事,大多數人對這些自己一輩也未必能賺到的數字也已經習以為常。
但是,錢都是怎么燒掉的?
曉露是一位美甲師,在 2014 年 12 月在嘟嘟美甲上接單之前,她自己開了一家美甲店。
回憶起剛剛加入美甲平臺的那幾個月,印象最深的還是收入。“公司剛成立的那兩三個月,多的時候一天能拿到 2000 多元,一天做滿 3 單、5 單都有獎勵,我最多的一天能做二十多單。每天差不多七八點出門,一天下來連飯都沒時間吃,晚上十一二點到家后才喝點水吃點東西。”
嘟嘟平臺上最便宜的服務是 80 元一單,即使只做基礎的手部護理,也需要半個小時到四十分鐘的時間。如果是做更精細的美甲款式,價格也隨之不同。
而像曉露一樣的美甲師想要多少活就能接多少,靠的是嘟嘟給用戶開出的各式低價折扣:
轉發微博就送 100 元優惠劵、或是新用戶首次下單只需 39 元的活動、優惠劵 1 元做基礎美甲、原價 119 元的法式美甲也只需要支付 19 元就可以體驗……
無論用戶花的是 39 元,還是 1 元,用戶支付金額和實際定價之間的差價,都是由平臺補貼給手藝人。收入最高的一個月里,曉露到手的收入達到四萬多。
但這樣的好日子沒能持續多久,優惠下降隨之到來的是用戶快速流失。
“到了后面補貼、獎勵就變少了,隔兩三月減一點,去年六月份我離開的時候就沒什么了。”曉露說道。又過了半年,嘟嘟賣給了 58 到家。
在互聯網上門服務工作的手藝人,大多有著相似的故事。在上門按摩平臺宜生到家工作的周師傅說,補貼最高的 2015 年夏天,他一個月也能賺 2 萬多。
宜生到家一度向用戶提供了首單 9.9 元的體驗活動。周技師表示,當時一天能接到 8、9 個訂單。現在活動結束了以后,每天的訂單量已經回落到了 5 單左右。
而大部分服務項目的標價都在百元以上,其中的差價就是由宜生補貼給技師們。在扣除交給平臺的抽成之后,一天下來周技師就能賺到 700 多塊錢。而在之前 7 年時間里,他在門店打工一個月的收入不過八九千元。
補貼燒在了用戶看不到的地方
每到飯點,你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外賣小哥開始奔波在寫字樓、小區和餐廳之間。
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外賣小哥告訴我們,他會同時使用多個眾包配送平臺,“最多時一個月能掙 1 萬 5 ,就是挺累。”
沒多少人愿意為了省幾步路,每天多花二三十塊吃頓飯。所以這些錢大多由美團、餓了么、百度外賣這樣的平臺承擔。
同樣一家餐廳,如果通過外賣平臺點餐,可能會比堂食還便宜幾塊。這背后沒什么神奇的技術,就是有人幫你埋了單。
同樣默默幫你付錢的還有 Uber。除非是第一次注冊的用戶,否則這家公司幾乎不給任何優惠券。但為了乘客能夠叫到低價專車,Uber 交到司機手上的錢遠遠超過了乘客所支付的金額。
在 Uber 補貼力度最大的 2015 年,北京一個司機如果一周能拉滿 70 單,不管實際交易額有多少,都能獲得 7000 元保底收入。這種保底補貼維持了差不多三個月。
除了保底補貼。在用車高峰時段, Uber 為了鼓勵更多的司機上線,還會額外給出最高曾達到 3 倍的補貼——這還不算上乘客給出的溢價費用。
接單量大的司機,平臺也會根據情況有額外的獎勵——如果接滿 105 單,還能再獲得 1400 元行程補貼。
創業公司到底燒了多少錢
如果不是缺錢,創業公司其實并不愿意進行頻繁的融資。因為融資意味著放棄股份,這不僅會影響到創始團隊對于公司的控制權,也會影響公司上市或者被收購之后創始團隊能獲得的回報。
我們可以認為,在競爭激烈的生活服務領域,各家公司最新一輪融資之前,所拿到的大部分錢都被燒掉了。
這樣算的話,餓了么成立五年來,至少花了 12 億美元。
數額最高的是滴滴出行。在最新一輪融資前,滴滴出行以及合并前的滴滴和快的打車,總計拿了 47 億美元。
燒錢時間最長的兩家公司是去年合并為“新美大”的美團和大眾點評。在最新一輪融資前,兩家公司已經花了 29 億美元。
給用戶和服務者的補貼,也不是這些創業公司巨大開銷的全部。廣告和應用推廣的花銷同樣是燒錢的大頭。
2015 年 9 到 11 月,趕集網旗下的瓜子二手車,宣稱在全國一二線城市投了 2 億元廣告。
另一家優信二手車在好聲音決賽里則為了 60 秒廣告付出了 3000 萬元,隨后又以 1.8 億拿下了《奔跑吧兄弟 3》的愛奇藝網絡獨播冠名權。
為了爭奪用戶的目光,人人車則花重金請來了明星黃渤來做代言人。
同時,應用商店推廣位的價格也水漲船高。
2014 年魅族應用中心的首屏大圖廣告位還是 6000 元/天,如今同樣的位置,價格已經翻了 9 倍,達到 55000 元/天。
360 應用商店也差不多,同樣的廣告位報價也已從 2014 年每個工作日 14000 元,漲到了如今的 55000 元/天。
燒到最后是為了壟斷
不管是像嘟嘟那樣給折扣券,還是像 Uber 那樣補貼司機。本質上都是用更低的價格吸引用戶,同時用更高的價格吸引手藝人。
如果公司自己想賺到錢,只能取其一。但為了搶占市場份額,打車、外賣、團購之類的生意,前幾大公司都還只能靠倒貼錢同時滿足兩方。
燒錢參與者所看重的也都很簡單,如果競爭對手撐不下去,它們便能壟斷市場。到這時候,盈利就有希望了。
在美國市場,Uber 已經做到了這樣。它也曾經靠低價補貼搶市場,雖然從未到中國這樣的力度。甩開對手后,Uber 便開始從司機那兒抽更多錢。今天 Uber 在美國市場已經盈利。
不過即便能夠走向壟斷,燒錢也是有代價的——燒得越多,創始團隊、投資者在上市后能夠拿到的回報就越少。
而具體到一些業務,比如外賣,如果不再補貼,是不是還有那么多人寧愿等上 1 小時、自己為送餐埋單也是問題。
如果燒錢大戰看不到頭,公司和投資人就會尋找新的解決辦法——并購。
當處在行業第一、第二地位的兩家公司融為一家,互相燒錢也就沒必要了。市場份額排在后面的公司也很難與合并后的新巨頭競爭:這個市場就被完全拿下了。
過去的一年里,許多企業的合并都是在這樣的思路下完成的。滴滴和快的、美團和大眾點評、58 和趕集、攜程和去哪兒、蘑菇街和美麗說。
來源:好奇心日報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0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