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奴和湊湊近期公眾號上的官宣
– 01 –
疫情催生的火鍋外賣
其次,鍋底也改變了:堂吃是熱鍋,外賣是冷鍋,什么時候加水,什么時候調火,什么時候放配料包,放多少,怎么放,都需要食客們自己來做。
在半個多月的實踐中,鎮三關不斷調整火鍋外賣的湯底和食材的配送方式,比如不同配料從單獨調料包改進為一個綜合調料包,方便食客直接使用;使用說明書也擺在更顯眼的位置……
即便如此,在江波看來,依然有不少可提高的空間。
據江波粗略預計,開通外賣業務至今,外賣營收預計占到同時段火鍋堂吃業務的20%~25%,客單價下滑20%。
“我們線下很少打折,但是在外賣平臺,我們會通過制定雙人套餐給新顧客打折讓利,如果再加上打包費,以及額外贈送的點心、飲料,相當于線下門店價格的8折。”
另一方面,疫情期間,為火鍋外賣投入的人工僅占堂吃的15%~20%。
江波坦言,疫情期間,他們沒有過多考慮外賣業務的利潤率,更多是試水。
疫情后,他們有時間也有計劃,通過這段時間積累的數據,對火鍋外賣產品做更長期的規劃,尋找更合適的模式和渠道。
對于更多的傳統火鍋店而言,火鍋外賣的定位是始終是堂吃的重要補充。
– 02 –
怎么讓火鍋繼續走出餐廳
2015年,有一批火鍋外賣品牌陸續橫空出世,成為融資寵兒。
2017年之后,火鍋外賣因難以為繼,而紛紛退出市場。如今,外部環境的變化能否催生火鍋外賣的二次爆發?
3月16日,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副總裁王景峰,在餓了么商家大會上透露,疫情期間,火鍋外賣的客單價是150元,遠高于一些傳統外賣品類,“疫情期間帶來的新消費場景,刷新了人們對火鍋行業的認知。”
“外賣火鍋最大的特點是,到店的服務性消耗成本降低,有利于提升火鍋產業的利潤點和盈利率。”
小龍坎的市場部負責人蘇小強認為,火鍋外賣要成為一門獨立生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線上推廣,并在線下進行獨立運營和供應,目前來看,短時間內很難有火鍋企業能做到這一點。
對傳統火鍋業來說,關鍵在于既有的運營模式,很難長期維持堂吃和外賣的平衡。
比如,每家火鍋企業通常都設有中央廚房,其原本的角色是通過集裝箱包裝向各家火鍋門店輸送火鍋材料;一旦增加外賣業務,中央廚房就需要額外增加小型獨立包裝的產品,所有流程都需要重新設置。
這意味著,要大力發展火鍋外賣業務,就必須重新建立一套運營、商務、供應鏈體系。
就像巴奴創始人杜中兵堅稱的,疫期做的是火鍋外送,不是外賣,而且近日官宣5月1日正式下線。
他認為,餐企不用放大互聯網的功用,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到企業的本質以及核心業務。“是否利用互聯網降低你的生產成本、提高了和消費者的溝通成本,這才是互聯網應該發力的部分。”
– 03 –
火鍋外賣的3種猜想
關于火鍋的變革會從行業外推進。
根據艾媒咨詢檢測數據,2019年前,火鍋業已經呈現出消費者數量大,但品牌上市比例低,投資事件數量遠低于其他行業的趨勢。
而新模式,有望給火鍋業帶來一些新的變化。
“與火鍋有關的所有環節,配送、打包、上下游,都有可挖掘的市場潛力,都有可能裂變出不同的商業模式。”劉寅斌透露,如何讓火鍋走出餐廳堂吃,目前行業內外有這樣三種設想。
模式一:形成模塊化產業鏈
推動火鍋外賣形成模塊化的產業鏈——接單、中央廚房出菜、配送,拆分成分工產業鏈,以提高火鍋即時配送的效率和品質。
首先,一批火鍋店的菜品,可由一家或多家專供火鍋外賣的中央廚房來定制,中央廚房確保滿足不同火鍋店的菜品需求,專注于提高菜品品質,同時通過規模化降低成本。
目前,在疫情期間,不少半成品消費需求,已經在無形中推進了這個產業的發展。
根據盒馬日前提供的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以來,胡椒豬肚雞鍋、韓式部隊鍋、日式壽喜燒等火鍋類半成品菜,是銷售最好的單品,日均銷量是平時的10倍,半成品菜銷售金額,每周環比增長超50%。
其次,配送環節同樣有機會形成獨立產業,通過垂直專業團隊解決火鍋配送難。
除了配送時效外,如何提升火鍋配送品質,同樣有很大發展空間,比如冷鍋可以用冷凝技術處理;熱鍋,是用保溫杯還是保溫缸?送完之后,保溫缸怎么處理等等。這里面涉及到許多細節問題,可以集中在一個細分行業內完成。
上海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劉寅斌認為,火鍋外賣作為一個獨立產業,每個環節都有痛點,這也給產業發展提供了空間。
模式二:周期性預訂模式
借助新零售的技術力量,推動火鍋完成消費者觸達渠道的變革。
根據美團大數據顯示,20~40歲之間的火鍋消費用戶占比90%,年輕化趨勢明顯,其中63.6%的消費者,每月可支配收入集中在3000元~10000元。
這為打造預定式火鍋的新零售商業模式,創造基礎條件——周期性預定模式,用戶可以通過手機App預定火鍋菜品、湯料,由相關企業定期配送上門,或者在社區的自動售貨機或者無人便利店內,根據社區內用戶的預定情況,定期銷售火鍋相關半成品。
根據現有市場模型,在重慶等火鍋高消費地區,按照500人規模的小區設置20個自動收貨倉位計算,消費頻次可以達到每天補貨三次,一天有望送出60頓火鍋。
相對傳統模式,這是一條與線下火鍋店完全不同的商業形態——從顧客、運營方式、業務形態,到收費模式都發生了變革。
模式三:打造火鍋界“京東平臺”
火鍋業是一個擁有上百個sku的餐飲行業,從蔬菜、肉類,米飯,甚至飲料、酒水,覆蓋的品類不亞于一個電商平臺。
因此,第三種構想,是打破火鍋品牌的界限,打造火鍋界的“京東平臺”。
目前,火鍋店種類繁多,有重慶火鍋,臺式火鍋,粵式邊爐,每家都有各自的王牌產品。對消費者來說,很難一次吃遍。
這就為打造一個垂直類火鍋零售平臺創造了條件。這一零售平臺統一集采各家火鍋品牌的特色產品,根據消費者大數據實現對菜品的篩選,形成采購最優方案。
消費者不用挨個去不同平臺選,在一個平臺上就可以買到小天鵝、海底撈、小龍坎等不同品牌的火鍋產品,一站吃遍全網。
作為火鍋外賣的自營平臺,優勢在于產品入庫,直接配送。但缺點是一家平臺,需要同時保證多家品牌配菜的品質。這對于平臺而言,是一大挑戰。
– 04 –
切傳統火鍋店的蛋糕?
有市場統計數據預計,到2022年,火鍋行業市場規模近8000億元,品類細分趨勢會明顯加強。而新模式的火鍋生意,或將與傳統火鍋業形成正面抗擊。
“用戶總量可能被分割,因為蛋糕就這么大。”在劉寅斌看來,未來,火鍋外賣的蓬勃發展,或多或少會分流傳統火鍋業的客流。或許短時間內,還很難對抗傳統火鍋業,但競爭一定存在。
比如,在繁榮的火鍋業背后,一部分利潤來自酒水飲料產業,而火鍋外賣則會直接影響這部分利潤。
據了解,目前,已經有一些投資公司對作為單獨產業的火鍋外賣產生了濃厚興趣,但具體如何落實,依然需要時間。
“誰先做,誰就有希望。目前,只看到各種優點,缺點還沒有暴露出來,要琢磨,中間有很多學問。”
在業內人士看來,火鍋外賣是一個比奶茶大得多的行當,運營起來難度很大,但未來市場廣闊。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火鍋外賣將作為一個新物種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它會長成什么樣,能長多大,讓我們拭目以待。
前段時間,《火鍋餐見》邀請餐飲增量運營專家、餐盈動力創始人凈海鷹老師,開展了一場為期三天的火鍋外賣課,具體內容如下圖。需要課程回放的餐飲人,公眾號內回復:“課程回放”獲取。
統籌|語嫣 視覺丨馬亞丹
往期精選
商務合作:18637183183(同微信)
文章轉載:txg13333832182
覺得內容還不錯的話,給我點個“在看”唄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2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