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串問題解決啦》
平時經常有打算做餐飲的朋友來找我咨詢,希望我能給他們一些從業建議和意見,在涉及到選品問題上,我以前都會勸諫他們放棄兩個品類,一個是中餐,一個是串串。建議他們放棄中餐,是因為它對廚房的要求太高,經營難度非常大,完全沒有廚師資源和管理能力的餐飲小白,一上來就干中餐,風險太大了。
那為何我要勸新手朋友別碰串串呢?按理說,串串和火鍋一樣,味道和鍋底都是全標準化的,做起來應該很簡單呀,沒錯,這方面確實有他的優勢,但與此同時,串串存在兩個嚴重的問題:其一是對基礎工人的高度依賴;其二就是毛利率的不可控問題。
先說第一個問題,也就是基礎工人的高度依賴,這里主要是指穿簽的工人,就在下午,我一個做串串的學員還在給我留言,說他們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每天穿簽簽的阿姨太緊缺,他們已經想盡一切辦法,這方面的人力都很欠缺,我相信,這不只是一個品牌的問題,而是這個品類的問題。
每天的流水如果能賣1萬元,去掉酒水,就算串串的流水一共9000元,按照平均一根串串0.5元計算,那就相當于每天最少需要穿18000根串串,這些行為目前無法依靠機器完成,完全依賴于手工,它對于人工的要求就可想而知,這還是一萬的流水,萬一是兩萬,乃至三萬的日營業流水呢?
串串這個品類對人工的高依賴性,決定了它有盈利天花板和未來成長空間的天花板,并且成本只會增長,不會下降,所以,單純從人力成本來看的話,串串就不算是一個好項目和好品類,當然,這僅僅是從長期角度來判斷,如果不考慮長期性,那這個理由不成立,尤其是在成都,串串是僅次于火鍋的大品類。
第二個問題是毛利率的不可控,就是因為充分的市場競爭現狀,串串店內每根簽簽的售價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每一串食材也能完全標準化,比如牛肉,如果可以做到每一粒牛肉都是10克,那毛利率當然是可以固定的,可遺憾的是,串串店多達幾十個菜品選擇里,有多少是可以做到標準化的?
當售價固定后,食材的初加工變動會直接影響毛利率變化,完全依賴人工的初加工,這方面完全不可控,比如土豆,一串土豆兩片賣0.6元,一個大土豆如果切薄一點,可以切40片,那就意味著可以賣12元;但如果稍微切厚一點呢,可能只能切到20片,那就變成只能賣6元錢,同樣成本的一個土豆,售價相差兩倍。
有朋友說可以用工具來確保厚薄一致,OK,就算是根莖類的可以用機器代替,那其他那些無法用機器的呢?或者土豆本身大小差異帶來的差異呢?這背后全是損耗和浪費上面的坑,與其他餐飲品類相比,串串店的毛利率很難精確,只能是控制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內。
上述兩個問題的存在,決定了串串并不是一個好的品類,當然,這里需要再次強調:品類的好壞只是個相對概念,不是絕對概念,而且,有一定的地域性和階段性差異,比如在成都,串串是食客不可回避的選擇,所以哪怕有這兩個問題,成都市場也一定要做串串,以及現在人工成本還不夠高,所以大家還承擔得起。
但拋開地域性和時間階段這兩個特例,放眼全國市場,從長遠來看,串串的上述兩個弊病是比較致命的,尤其是想做全國連鎖的話,串串身上更是擁有不可回避的致命缺陷,那就是品牌方對各地門店產品品質的把控,將完全失效,出品標準將淪為空談!
一個合格的連鎖品牌,不能只是商標一致和味道一致,最好是出品品質也能一致,但串串在出品品質上,品牌的掌控力非常弱,門店的自由度太大,當然,這里不是說門店的老板要故意搞鬼,就算是所有老板都是老實人,都想按照公司的要求好好做,但在執行層面會出問題,因為各地的用工成本是完全不一樣的。
比如在成都,請一個穿簽的阿姨,只需要2800~3000元就夠了,就算是把她們的住宿和生活成本考慮進去,人均的用工成本也不會超過4000元,但是,換到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這樣的城市呢?一個阿姨的綜合用工成本可能高達6000以上,甚至8000以上,請問他們如何保證每天能穿出那么多串串?
更何況,在食材的初加工上,還需要有一定手藝基礎的墩子,如果是完全沒有任何技能基礎的普通人,他們在食材初加工上,不僅切出來的東西大小不一,厚薄不一,導致成本不可控,更可怕的是因為不熟練導致的速度慢,背后就是整個門店的效率被拉低,最后很可能出現很多客人,但菜品準備不出來的情況。
因此,從全國性品牌發展和布局來看的話,串串品牌走向全國時,到各個城市都必然面臨上述兩個基本問題,品牌公司無法掌控出品品質,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這幾年來,成都串串品牌風起云涌,從四川走向全國的也非常多,但結果呢?幾乎都是一段時間后就急轉直下,其背后其實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很早以前,就已經有人在考慮,是否可以有公司專門來做穿簽簽這件事情?有朋友甚至算過一筆賬,覺得如果能把穿簽這個純人力勞動的事情集中起來解決,然后為各個串串門店提供標準化的產品,那將是一個多么龐大的市場呀?光是成都串串就有上萬家,但結果呢?很多嘗試都失敗了。
(鄭總微信,做烤串的同行朋友可以聯系)
下午,小老板學員何總也恰好也給我說到這個問題,他們在后端擁有自己的串串底料廠,同時在前端還擁有自己的串串品牌,全國也有不少加盟店和合作店,他們就一直想在食材供應上也做到集中配送,但多次嘗試都發現成本降不下去,到現在也沒解決。
機緣巧合的是,這個問題被我另外一個河南的學員,也就是上一期過來上課的鄭總給解決了,鄭總進入串串供應才一年多時間,但因為它是解決的行業超級痛點,所以一上來就贏得了很多客戶的訂單,而且還在快速增長,不過,他的客戶主要是烤串,而不是煮串。
我沒問具體的原因,可能是烤串的市場空間更大吧,煮的串串是我們四川特色,但烤串卻是全國通殺的品類,市場規模和市場容量上,兩者都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所以鄭總鎖定烤串的代加工發力,我覺得這是很務實的選擇,但這其實也給了其他朋友以啟發:既然烤串都行,煮串的代加工也一定是可以的。
如果有人能解決煮串的人工穿簽和每一串的成本管控,可以實現讓串串店不用再招募阿姨穿簽,并且可以把毛利率穩定下來的話,那串串這個品類一下就變得非常有意思,未來的市場空間也將擴大很多倍,呵呵,這樣的話,我就再也不用勸新手不用不要做串串,而是相反:勸別人就選擇串串作為入行的敲門磚。
因為它變成了好品類!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