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的外賣,我算是一個全程的經歷與見證者,而且,也應該算是成都餐飲行業里面,對外賣這個板塊相對了解比較多的人,原因在于從2012年開始,我就為豪蝦傳組建了一只外賣隊伍,這支隊伍到現在都還在正常運轉,其生命力超過很多專業的外賣公司。
總結前面這幾年餐飲行業外賣的發展,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探討這個話題,其一為外賣的演變,主要分三個階段;其二為互聯網餐飲外賣平臺對餐飲企業意味著什么?如何合理的運用這些第三方平臺;其三就是目前對于互聯網第三方平臺毀譽參半,對它未來的發展我們應該怎么來看?今晚的日志分享第一個話題。
根據我這幾年對于外賣的參與和研究,我認為餐飲行業的外賣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012年跑腿公司出現之前;2012年專業的跑腿公司出現之后,以及互聯網第三方外賣平臺的強勢登錄,現在正處于第三個階段,而前面兩個階段,這一兩年進入餐飲的新手朋友,可能了解的不夠多,下面我們來一一回顧:
第一個階段:自力更生
2012年之前,作為一個消費者,對于美食的選擇,主要是選擇堂食,以前所謂的打包,主要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是堂食時菜品點多了,吃不完的情況下,打包回家避免浪費;其二就是專門去打包某一種美食回家,我把這個階段之所以命名為“自力更生”,是什么原因呢?
那就是因為當時,社會分公還沒有細化到專門有人來幫別人去打包美食,一個人想在家吃某一種美食,他只能選擇自己上門去打包,或者讓家屬下班時順便帶回來,而不太可能專門委托別人去為自己打包,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當時速度最快的只有同城快遞,而同城快遞的商業模式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做這個工作。
這個階段的餐飲外賣,沒有形成一個規模化的市場效應,單量相對來說比較少,沒有引起餐飲行業的重視,很少有餐廳設立專門的外賣窗口,更不可能說是有專門的外賣部門,餐飲老板整體來說,還處于無視和忽視外賣市場的這種一種市場認知。
因此,饞嘴的好吃嘴就只能選擇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打包,在交通方便,車流量不太大,停車位不太緊張的情況下,自己跑一趟倒也無可厚非,但是隨著交通越來越不方便,下班高峰期擁堵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停車越來越不方便的情況下,尤其是“懶人經濟”開始出現時,必然需要新的外賣模式出現,來適應市場之需要。
第二個階段:跑腿公司
2012年5月,成都出現第一家專業的跑腿公司,準確說是一個跑腿的小團隊(幾個月以后才成立公司),這幾個人就是看中了懶人經濟的價值,切中一個市場的需求點:消費者如果要去打包一個東西嫌麻煩的話,沒關系,我可以替你跑腿專門去買你要吃的東西,你給我一點勞務費即可。
作為消費者來說,一算賬覺得也劃算:自己去打包的話,下班高峰堵車就不說了,光是來回的路費和停車費,可能并不比跑腿費少,選擇跑腿人員的話,自己可以坐在家里坐享其成,因此,在最開始跑腿費比較便宜的情況下,這種模式從2012年一出來,就非常受歡迎。
當然,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因為跑腿買美食是一種新興的模式,因此普及率并不高,外賣跑腿主要鎖定在一些比較方便打包的食品上,比如干鍋,比如鹵制品,其中最高頻的就是龍蝦,在2012年的成都,正是我們豪蝦傳的爆發期,每天店里超級排隊,消費者過來排隊比較久,因此,很多人都選擇找人來打包。
最開始我并沒有想設立外賣團隊,而是被動的接受別人的上門打包,最開始,我們也并沒有區分來打包的到底是跑腿人員還是消費者自己,反正你給錢我提供龍蝦即可,結果隨著我們的訂單量越來越大,跑腿公司居然跑來給我們談條件,要我們給回扣,我支撐你們一半以上的業務,居然來給我玩這一套?
再加上訂單太多,跑腿公司并不只為我們一家服務,經常會出現客人下單后,要等很久才能吃到的情況,而投訴則全是投訴到我們店里來,因此,我開始認真思考這種跑腿公司的商業模式,結果一研究,發現里面問題非常嚴重,我們必須組建專門為豪蝦傳送蝦的獨立跑腿團隊,不能和跑腿公司這樣合作。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從商業邏輯的底層出發,發現單獨的跑腿外賣這種商業模式完全沒有商業未來,屬于“短命鬼商業”,如果我們與這樣的商業模式合作,那后果會非常慘,于是立即著手組件專門為豪蝦傳服務的外送團隊,然后一直持續到現在都在正常運轉。(關于我對跑腿模式的分析,曾專門寫日志說明)
跑腿公司屬于餐飲外賣業務的小打小鬧,而且從商業邏輯的底層來看,它完全沒有商業價值,因此,其最終的結果只有兩條路,那就是要么粉絲積累到一定程度后,自創餐飲品牌,比如我積累到幾千經常打包龍蝦的粉絲后,我可以去開一個龍蝦店,那這些打包的消費者就是現成的客源。
要么就只能是等著被別人收購,也就是達達外送被京東收購這種模式,但前幾年全國蜂擁而至的各類跑腿公司,最后能被收購的能有多少呢?數量微乎其微,現 在還存貨的很多跑腿公司,都茍延殘喘,盈利空間有限;而絕大多數跑腿公司和團隊,都被淘汰掉了,被誰淘汰?
第三個階段:互聯網外賣平臺
在2012年以前,還有一個比跑腿外送更短命的商業模式,也就是“團購”,2010年就已經在做餐飲的朋友,以及消費者,可能對當年的千團大戰很熟悉,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全國幾千家團購網站上線,結果短短一年半時間就銷聲匿跡,最后只剩下一個品牌,也就是美團。
美團在團購模式走下坡路時就開始思考轉型,但中間也經歷了很多波折,如果不是依靠電影票這個板塊給它支撐半壁江山,美團這個“碩果”可能都無法僅存,到2013年開始,美團開始發力于餐飲的外賣板塊,在之前雖然也一直有外賣板塊,但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發展。
為什么2013年才開始著力于這個板塊呢?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美團自己也有一個市場摸索和尋找的過程,他們耗費幾年時間來尋找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其二就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催生了“懶人經濟時代”的到來,某種程度上來說,餐飲行業的懶人經濟,也就是從2013年開始的。
如果時間節點不是進入懶人經濟時代,餐飲行業的外賣不會發現到如今的規模和速度,餓了么就是最典型的佐證:餓了么是2009年4月就成立了的,一直致力于做餐飲的外賣市場,但是在2013年以前,僅僅北上廣一些很小的區域內知道餓了么,在成都這樣的內陸城市,它們并不知名。
但是,2013年開始,隨著懶人經濟的強勢崛起,尤其是美團與餓了么同時發力于外賣市場,再加上背后資本方對餐飲外賣的突然推動作用,導致餐飲的外賣市場,進入一個各路諸侯蜂擁而至,大家通過燒錢來培育市場,教育客戶,打開市場空間,最終看誰能吸納到足夠多的目標用戶。
通過這種不要命的燒錢和拼殺,餐飲的外賣市場不僅成功在全國打開,促成懶人經濟的更進一步縱深發展,而且最終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態勢:美大聯盟(美團大眾點評)、餓了么和百度外賣,各自背后都有大佬撐腰,執掌國內龐大的外賣市場,以后不排除會有第四個平臺(比如作為潛伏者的京東),也不排除這三者之間,彼此再做合并。
通過資本的力量,借助美團,餓了么和美團這些年的瘋狂燒錢行為,國內餐飲的外賣市場,在短短三年時間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引領出一種新的消費和餐飲模式,那就是“純外賣餐飲”,而且,也進一步推動了懶人經濟,使得消費者越來越不愿意出門,越來越享受方便快捷的就餐方式。
概括起來看,餐飲在外賣上的演變,在這7年時間內,就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消費者由曾經必須要親自上門去打包,演變成委托跑腿公司給自己打包,再到最后不需要跑腿公司,直接在第三方平臺上下單,由平臺方來協調或解決配送上門的問題,這種演變反過來也給餐飲的經營帶來很多沖擊和思考。
在可預見的未來,餐飲的外賣市場會越來越龐大,互聯網外賣平臺耗費幾百上千億的真金白銀,通過長達好幾年的時間來培育這個市場,他們的目的可不是短短的賺這一兩年的所謂服務費,而是看中餐飲這個剛需市場的未來可持續性和穩定增長性,在他們的推動下,餐飲的外賣會越來越普及,甚至在以后成為新興消費者的首選。
這就需要我們餐飲老板改變陳舊觀念,與時俱進的去深度思考:餐飲外賣市場的這種趨勢和變化,對我們餐飲經營者意味著什么?這些提供平臺的網絡第三方對我們餐飲企業意味著什么?彼此之間應該是以一種什么樣的姿態存在?是走向合作?還是保持相對獨立?是跟上潮流與他們擁抱,還是堅守陣地,冷眼旁觀?
下一篇日志再來分享哈!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