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行業內對于“茶飲升級”這個話題談及越來越多。高端店似乎被認為是未來2年內,行業的發展方向。但同時,也有人開始思考:面積大、價格高、原料優,就是高端店的終極形態嗎?
或許,這個8小時賣出30000盒、日銷售額過15萬的奇葩酸奶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這款創造高營業額的酸奶叫“樂純”。在靠電視廣告、超市為主要展示渠道的酸奶業里,許多人認為樂純能夠在紅海中殺出一片天地,并受到大量高端酒店的認可,其主要原因除了獨具一格的產品外,更為重要的是在與客戶之間的“無間隙”互動上。
1
通過人物建立品牌認知
在微博中,樂純講述了一個好酸奶如何煉成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則是樂純酸奶的發起人張喃喃,講故事的則是曾在大眾點評擔任品牌營銷負責人的劉丹尼。
文中這樣描述到:
張喃喃喝過120種不同口味的酸奶,閱讀了大量關于乳酸菌,發酵工藝等的論文,經常向行業專家討教……
她消耗掉了四百多罐試驗品,不斷地調整配方和工藝”。熱愛、專注、精益求精,這顯然是一個手藝人對待產品的態度。
”
通過描述,微博的受眾將獲得一個概念,“這樣的人做出的產品應該不錯!”
同時,文章也會羅列出食品安全問題,讓那些追求“自然健康”的受眾產生共鳴。并且,在文章中會不斷描述出“真正的酸奶口感為何”“選擇新鮮水果和天然食材的必要性”等等。通過這些細節,將“做天然健康食品”的口號落實到了實處,也讓樂純酸奶打上了“天然健康”的烙印。
回顧現制飲品店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行業中對于新鮮水果、鮮茶等原料進行反復提及。而奶蓋茶中的塊狀芝士、水果茶中的鮮果,甚至有的品牌必會提及其原料產地,都與樂純在宣傳產品的思路上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對于塑造一個為產品癡迷的匠人形象上,卻略有欠缺。行業將這種精神更多的體現在了品牌,而非單獨的個人。
2
全程透明
樂純的透明體現在產品配方、制作流程、客戶研發參與、包裝設計上。
2016年10月26日在今日美術館旁邊正式開放“樂純透明辦公室”。在樂純的“透明辦公室”,用戶不僅僅可以透過大大的透明落地窗,看到樂純的員工如何開頭腦風暴會議,如何分析數據,如何設計出好看的包裝和好吃的口味……
用戶還可以還可以走進辦公室,和樂純的員工們聊聊最愛什么口味,希望樂純在哪里做得更好,喜歡什么時候吃樂純……
用戶還可能遇到內部試吃,還能品嘗到一些從未出現在世界上的奇葩口味,并參與決定哪種口味能夠上線。
從2015年開始,樂純把酸奶包裝盒的背面變成了一個人人可以投稿的“雜志”,推出不同的主題讓用戶進行創作。
比如,某期主題是“寫一些正能量給下個月打開包裝的朋友”,用戶把創作的內容通過手機拍照或門店投遞的形式,寄給樂純。
樂純從中精選出一批作品放到線上投票,選出得票最高的四件作品印在新一期的包裝上。
以樂純堅果谷物零食為例:
樂純發現,從濾乳清酸奶產品進入市場以來,超過60%的樂純用戶希望在吃酸奶的時候能夠搭配堅果谷物。于是,樂純召集了在網絡上的知名吃貨達人加入樂純的研發,并面向所有的樂純用戶發布了堅果谷物零食研發的召集文。
這個內容幫助樂純收到了5000+加入零食研發的申請,其中不乏美食博主、注冊營養師、美食攝影師、營養學教授等……
在行業中,互動似乎只在微信公眾平臺和朋友圈中。有許多品牌連鎖會去研究顧客的喜好,但大多數是止于自己的經驗判斷之中。而許多試吃活動,更多的是以品鑒為主,能讓顧客參與發言的并不多。
類似樂純這樣以顧客為導向,參與決定產品、設計的品牌似乎并不多見,更有人認為消費者需要引導,而非被消費者帶動。但對于顧客來說,他們會有一種認知“自己設計的產品,為何不買?”在顧客個性十足、創造力爆棚的今天,或許樂純的做法正好給了他們空間,也促使樂純成功。
當然,樂純的成功也不僅僅只是這兩個互動這么簡單。在線上,徐小平、王珞丹、馮紹峰等名人也參與轉發文章;在線下,參與黃磊的“黃小廚noob市集”也讓其吸粉無數;半島酒店、華爾道夫酒店等“超五星”酒店開始采購樂純,用于零售以及意面、沙拉等餐點的調味也讓其身價自抬。
獲得IDG資本、真格基金、英諾大河、華創資本等國際頂尖投資機構的連續三輪融資,曾投資特斯拉、SpaceX、Skype等的硅谷教父級投資人Tim Draper同時擔任樂純的戰略顧問等因素也是其快速發展的原因。
但是,我們無可否認與消費者形成良好互動、具有差異性的產品是樂純的根基。
有人總結:
星巴克的成功是用與客戶緊密的互動,讓咖啡廳變成了他們的“第三空間”。而樂純則是通過互動讓酸奶變成了他們自己的產品。而我們在對茶飲升級上,更多的是注重了產品、裝修,但在與顧客互動上還有著更多的發揮空間。
”
—————END—————
中國飲品快報
編輯|小W 版式|小N
我們致力于為奶茶、咖啡行業
提供全面而獨到的資訊
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3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