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降級輿論大潮下,這些餐廳能逆襲!

    最近網上點擊過百萬的一個帖子是:

    這一波全國范圍內的消費降級,你感受到了嗎?

    內容是:

    目前高企的房價,萎靡的股市,不斷下行的實體經濟,寒冬似乎真的來了。

    就我個人而言,

    我盡量減少了外出就餐的頻次,

    買衣服的熱情也變低,商場的衣服不打折堅決不買,

    同時開始嘗試在網上買衣服。

    我身邊的朋友,也紛紛變宅了,朋友圈曬各國旅游圖的比往年少了,

    大家的聚會少了,喜歡打麻將的也沒那么躁動了。

    消費降級,你感受到了嗎?

    文下很多網友回復:

    以前洗浴中心充卡都是一萬一萬的沖,現在充的客人明顯變少了;

    個人消費明顯節制了,以前經常排隊的自助餐,現在很少見排隊;

    吃方便面的次數,變多了,外賣感覺很昂貴;

    ……

    消費降級有兩種表現:

    一是對于低線城市里收入不高的消費者,他們不大會購買那種價格高的大品牌產品,

    他們的購物態度大部分為實用主義,

    比如在拼多多上買一雙幾十元錢的鞋,而非到商場買一雙上千的鞋。

    二是對于一二線城市里收入不低的消費者,在經歷了收入飆升和物質極度豐富之后,

    他們對大部分商品的態度轉變為夠用就好,這有點像日本的低欲望社會。

    這使得他們理性消費,不再對品牌趨之若鶩,而是轉向那些雖然沒什么品牌,

    但已然夠用且質量不差的商品,

    比如所謂無LOGO的衣服品牌——無印良品,以及上面說到的網易嚴選,

    以及便利店而非星巴克咖啡等。

    而前一種消費降級是受制于自身的經濟水平,

    后者的消費降級則是因為消費趨于理性,這兩種消費降級共同的重點就是:

    消費者所需的合適的價格+更高的價值。

    消費降低,對餐飲業有什么影響?餐飲業如何應對?

    眾郝創意咨詢的三個建議,【餐飲時報】認為頗有道理:

    1 在高端品類里做性價比

    日料,大眾印象里這是一個很貴的菜系。近期出現的魔丼屋人均130、舞漁人均150,米倉食堂人均55,

    單獨看這130、150,放在一線城市里,怎么看都不算低,

    可是放進日料里來看,這價格就相當有競爭力了。

    2個人花個300塊錢,就能吃到不錯的日料,

    對于中產們來說,格外有吸引力。

    動輒300、500的日料,降到100多

    依托品類的高端,作高性價比的品牌或產品,

    在消費降級的時代,頗為奏效。

    海鮮餐廳、自助餐廳都可以效法這個策略。

    2 在低端品類里做高端品牌

    經濟學上有個著名“口紅效應”,

    是指經濟蕭條而導致口紅熱賣的經濟現象,

    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

    在美國,人們視口紅為“比較廉價的奢侈品”。

    口紅雖然不是生活必需品,

    但是,它有粉飾和廉價的特性,女性使用口紅能帶來心理慰藉。

    想要成就“口紅效應”,一定要符合3個條件。

    首先是所售商品本身除了實用價值外,要有附加意義;

    其次,商品本身的絕對價格要低;

    再次,商家要充分利用情境來引導消費者、引爆消費欲望。

    這三條,小吃全符合。

    除了吃以外,還可滿足在社交平臺“曬”;

    小吃本身30來塊錢,絕對價格不貴;

    精致的環境、社交網上的人氣、店門口好多人排隊,都在引爆消費欲望。

    阿大蔥油餅、光之乳酪、仰望包角布、喜茶、鮑師傅、肉松青團、鹿角巷、南大門米糕……都是高于同行價格,但是總價格低。

    引爆消費欲望

    說到底,就是滿足了人們沒錢買名牌包,但是買個名牌面包的需求。

    3 “窮人樂”轉“大眾樂”

    窮人樂是指老北京貧窮百姓歡喜的廉價小吃,

    吃不起貴的,弄點內臟下水之類的葷腥打打牙祭,圖一個樂子。

    經典的有:鹵煮火燒、羊雜碎、豆汁兒、爆肚兒。

    事實上,這些美食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了北京文化的一部分,有些爆肚兒有價無市,早已經脫離了“窮人樂”范疇。

    麻辣火鍋原本也是窮人樂,繼而登入大眾市場。

    改革開放40年以來,社會階層正在逐步形成并固化。

    在很多地方形成了一條條隱形的窮人區、富人區。

    前這個市場正在成長中,未來會有一大批餐飲品牌,

    從這些人群里崛起再走向大眾。

    就像當年的麻辣火鍋一樣,這里有太多地方小吃和特色等待被挖掘。

    4 好吃不漲價

    客來云醬認為,餐飲表現的消費降級就是不能輕易漲價,還必須更好吃。

    餐飲的性質是剛需,剛需的好處是高頻,不管消費者怎么消費,但夜夜都得回家不是?

    但剛需的壞處是價格敏感,漲價就幾乎等于逼人離婚。

    所以,變得更實惠、方便,才是餐飲消費的最重要的方向。

    5 口味升級

    很多人坐擁剛需都會養成恃才放蕩的毛病,譬如說:不難吃就夠了。

    在市場還未飽和時,尤其在2013年之前,餐飲市場是品牌與品牌之間的競爭。

    誰開的店多,誰就有品牌;誰是大品牌,誰就有聚客力。

    為了做品牌、多開店、標準化,

    很多企業都采用了“不難吃”的產品戰略。

    因為要做好吃了,人才要求高,管理要求高,

    供應鏈也要求高,資源匹配不了,開不了全國連鎖。

    口味的缺陷,用品牌的溢價來彌補。

    餐飲競爭激烈,美食品種百花齊放,

    沒有什么是年輕人沒見過的東西。

    這就要求,要打敗隔壁老王,

    就必須得做的好吃、顯著的好吃,而不是不難吃。

    不難吃,沒有辨識度。

    要做好吃,必須摒棄“薄利多銷”、“長尾戰略”等上個時代的觀念,

    重新配置成本結構:例如西貝,在2014年就提出好吃戰略,

    方法是配置高薪大廚,盡量保持門店現做,

    這些導致的成本上升,

    由大幅縮減產品線、品牌營銷提高售價等措施來平衡。

    消費降級的背后,是升級?

    去品牌化,追求高性價比;

    去形式化,注重便利性與功能性;

    重視消費背后的情感屬性,

    常常被認為是 “消費降級” 的表現。

    有專業人士分析:

    “多花錢” 就是消費升級,反之就是 “消費降級”,這是誤區。

    顧客日趨追求理性消費,正是消費觀念的升級。

    消費升級的突出表現,就是消費心態更成熟、消費主張更務實、消費選擇更理性。

    因此,當年輕人消費更趨理性時,與所謂的 “消費降級” 并不沾邊。

    除了理性消費,

    消費觀念的升級也體現為對便捷、品質、高端、定制、專業和體驗等類型需求的增加。

    其中,不同年齡層的消費者偏好有所不同:

    70后的消費升級追求舒適、高端;

    80后的消費升級追求便捷、品質;

    90后的消費升級追求專業、垂直;

    00后的消費升級追求多樣化。

    控制不必要的消費支出,與其說是消費水平在降低,

    不如說是人們的消費觀念走向科學了。

    消費升級不是體現在購買更貴的商品和追求所謂 “奢華體驗”上,

    恰恰是體現在更合理的消費以及重視產品實用價值上。

    因此,

    消費降級,降的是價格而不是品格,只是讓價格回歸理性。

    換句通俗的話來講,消費者普遍追求物美價廉的商品,

    然而現實中,

    常常是“物美”與“價廉”難以兼得,

    故大多數消費者在“成熟了”以后,開始將目光轉投至性價比上,

    那些品性較好、價格又不高的商品由此成為了他們青睞的對象。

    最后——

    不管消費升級還是降級,

    餐飲行業來講,行業的蛋糕依然是在變大階段中。

    只是蛋糕變大的過程中,

    哪一塊份額,最接近顧客,是我們每家餐飲企業需要思考的。

    1.優秀店長長什么樣?

    2.這家大品牌又進軍新業態

    3.開業3個吐血營銷,關門了!

    4.喜家德、西貝一家門店電視機標配8臺

    5.企業能做多大,就看創始人這兩點!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5361.html

    (0)
    上一篇 2018年9月17日 12:40
    下一篇 2018年9月17日 14:3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