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給了我們很多思考,包括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危機應對能力、線上經營能力,這里面無一不透露著對數字化潛在的依賴。在后疫情時期,餐飲人最關注的是“生存”和“發展”兩大主題,所以,餐飲圈子里如今最火爆的兩個詞當屬“行業復蘇”和“數字化轉型”了。行業復蘇我們已經討論了很多,但究竟什么是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究竟怎么去做?這些問題依然困擾著很多餐飲人。
針對餐飲人們近期關心的“數字化轉型”問題,天財商龍第四期“智匯餐飲”線上沙龍特別邀請資深餐飲人:中國國際食學研究所所長王喜慶,高佳莊副總裁兼財務總監費麗麗,海南十八碗CIO洪素婷,天財商龍CEO孫洪霞,與天財商龍餐飲研究院院長張璇一起,共話“餐飲企業如何做好數字化轉型”!
到底什么是餐飲數字化?
先聽聽天財商龍餐飲研究院的解讀
張璇
天財商龍餐飲研究院院長
如果把餐飲行業發展史簡單粗暴的分成了四個時代,可以劃分為:90年代的“單體大酒樓”;00年代的“重資產直營連鎖”;10年代的“弱管控加盟連鎖”;正在進行中的“智能化餐廳”。如果將前三個時代分別稱為1.0、2.0、3.0時代,那么當前正處于餐飲的“4.0”時代。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有所疑問,前三個時代都是按照經營模式劃分,為什么4.0時代卻以“智能化”為主角呢?
如果按照經營模式來說:
■ “2.0時代”自建央廚自己開店的重資產模式導致老一代直營連鎖餐飲企業發展穩健卻緩慢。
■ “3.0時代”則反其道而行之,輕資產大行其道,餐企總部啥都沒有,依靠加盟模式快速擴張,雖然發展迅猛,但由于管控力度差,關店一樣迅速。
■ 到了“4.0時代”,這兩種模式開始融合,往往采用總部與加盟商合伙開店,同時總部對加盟店采用強管控模式,這就既達到了通過加盟模式快速擴張的目的,也達到了擴張而不失控的穩健經營。
但如何能夠融合輕重兩種模式,理論上存在的可能性,在實際落地過程中卻并不容易。“強管控而不增添過重的管理團隊和過多的管理成本”、“合伙制快速擴張的同時保持統一管理和戰略一致”、“在確保生存的基礎上尋求新的增長點”,這些單純依靠傳統的管理方法已經不容易做到。于是,“數字化”被重新提上了日程。
1
對“餐飲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普遍誤區
數字化轉型,可能很多人覺得并不陌生。因為“上系統”這件事,幾乎所有的餐飲企業都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那么,“上系統”就是“數字化轉型”嗎?
對于餐飲企業來說,“上系統”的第一的念頭就是“收銀系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POS系統”,于是,很多餐飲企業便將“數字化”和“收銀系統”畫上了等號。更高級一些的,再加個掃碼點餐和掃碼支付,貌似餐廳就變成了“智慧餐廳”,所謂“數字化轉型”也就完成的差不多了。
將“餐飲系統”與“收銀系統”畫等號,是對企業信息化的一種狹隘認知。如果你是這樣想的,那不僅是思路跑偏,而且會因此而耽誤整個企業的發展。

餐飲信息化包括的方面很多,收銀系統僅作為門店與顧客之間其中一個交易端口,除此之外,掃碼點餐、自主點餐屏、自營外賣、積分商城,這些均屬“交易端口”范疇,而無論是哪一種“交易端口”,其解決的也只是餐廳與顧客的觸點,采集最初級的顧客交易信息,或者說,這僅僅實現了“交易數字化”,但還遠未實現“管理數字化”。因此,僅僅將“數字化轉型”視為“上收銀系統”,是非常片面的。
那么如果將“數字化轉型”與“上收銀系統”劃等號,升級為與“上所有系統”劃等號,是否合適呢?答案依然是不合適的。因為“上系統”只是一種形式,而并非目的。“數字化轉型”的真正目的,在于利用數字化手段,將餐飲企業的交易、管理、核算、決策等各個方面,盡可能從“人工干預”轉變為“系統自動”,從而規避因人性懶惰、人為錯誤、人力緩慢而造成的種種執行力問題。
作為管理者,也許你為企業設計了一套非常好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體系,但你很快會發現,企業管理的最大難點并非是制度的建立,而是制度的執行。也就是所謂的“決策容易執行難”。為什么會“執行難”?無非因為三個方面,人性的本質是拖延的、人容易犯各種錯誤、人的動作及運算能力都是緩慢的。而系統則不知疲倦、非0即1、速度飛快。所以,通過系統代替人工,從而提升效率,才是解決執行力問題的關鍵。無論是ERP,還是人工智能,無論是收銀系統,還是線上商城,歸根到底無一不是為了這一目的。

正如《工業4.0白皮書》中所言,互聯網看似是用戶體驗的提升,實際上互聯網的本質是“效率的提升”。無論上什么樣的系統,無論界面多么華麗友好,無論是線下應用還是O2O,互聯網應用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提升效率而產生的應用。
同樣,餐飲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并不在于你上了什么樣的系統,而是在于你有沒有通過系統而真正實現了企業在交易、管理、決策中的效率提升。
2
“數字化轉型”的達成標志是什么?
對于正在實施數字化轉型的企業來說,目標達成的一個顯著標志是是否實現了“四個在線”,即:組織在線,業務在線,生態在線,數據在線。

組織在線
組織在線,是指企業組織結構的數字化。從HR的角度來說,就是通過人力管理系統,將全企業人力結構和人資檔案囊括其中,實現合同、排班、考勤、績效、薪資管理一體化,這是宏觀層面HR的“數字化轉型”。
而從廣義組織管理來說,還包括招聘、培訓、即時通訊,例如通過企業微信,將員工日常應用工具全部嵌入,形成統一的員工辦公臺,從形式上消除員工辦公分散性,是從微觀上實現了員工的“數字化轉型”。
02
業務在線
業務在線,指的是營業、營銷、供應鏈數字化,這往往是指企業整體信息化中的“業務中臺”部分。
提起“業務中臺”,很多餐飲企業依然是一頭霧水,這個耳熟能詳的熱詞究竟意味著什么,很少有人能夠說得清楚。
在這里我就來做個簡單的比喻,看是否能夠把“業務中臺”這個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大家應該都打過一些400售后電話,接聽者往往是聲音甜美的客服小姐姐。但我們都知道,你所提出的問題,并非是這個客服小姐姐能夠以一己之力全部解決的,事實上大部分情況下,這個客服小姐姐只是該企業與你接觸的一個觸點,她的作用在于從你這里獲取到客服請求和問題,而大部分問題她無力自己處理,而是由她后面的各個業務團隊來實際處理的,處理完成后,由她給予你反饋。
回過頭來再看餐飲信息化,所有的交易系統(例如POS、掃碼點餐、外賣小程序等),都相當于這名客服小姐姐,它們界面友好美觀,如同客服小姐姐的甜美語音,給予顧客美好的體驗。但用戶的訴求并非這些交易端可以直接解決,在顧客看不見“后端”,有著龐大的業務處理系統,專門用于進行訂單處理、營銷運算、出庫、廚房指令、賬務核銷、異常處理等,這個龐大的業務處理系統,就是人們常常說的“業務中臺”,而每一個聲音甜美的客服小姐姐,則相當于一種類型的“前臺”(例如POS、掃碼點餐、外賣小程序等)。“前臺”可以多種多樣,如同每一名客服小姐姐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語音和風格,而“業務中臺”則整齊劃一,統一處理所有“前臺”收集到的指令,經過處理后再反饋給“前臺”,由“前臺”回饋給顧客。

在沒有建立“業務中臺”之前,所有的“前臺”,要么是“自己接單、自己處理”,因各個前臺的水平參差不齊而無法給顧客很好的體驗;要么是“每個前臺都有自己單獨的后臺”,導致各系統之間相互割裂,形成“信息孤島”。因此,在餐飲企業信息化越發復雜的今天,“業務中臺”的建立則顯得尤為重要,某種程度上,餐飲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也代表著餐飲企業信息系統的“中臺化”。
在所有的業務中臺中,有三個中臺非常關鍵,即營業中臺、營銷中臺、供應鏈中臺,分別實現“連鎖營業統一管理、會員營銷統一管理、供應鏈統一管理”。通過業務中臺的建立,最重要的結果就是實現了“前端輕而多元,后端重而統一”。餐飲企業的每種交易類型都可以有適合自己的交易前端,而前端的多樣性卻不會引起后端管理的孤島化。
03
生態在線
“生態”原本是一個環境學詞匯,指的是食物鏈的“上下游關系”。放到產業界,所有的商業行為均存在供需雙方,“生態”則指的是供需平衡中的“上下游關系”。餐飲企業的生態在線,主要指的是餐飲企業通過包括自營外賣平臺、新零售商城、供應鏈采購在內的交易平臺,建立以本企業為中心,連接C端消費者和B端商戶的上下游關系。
對于消費者來說,除了到店消費外,店外消費最可能發生的就是外賣行為和零售行為,也就是互聯網領域經常提到的“到家業務”。通過小程序形式的自營外賣平臺和零售商城,顧客可突破傳統到店消費的“人貨場”限制,從而商家可提供給顧客“門店到家,隨時消費”的能力。
除了消費者外,餐飲企業的另一個重要下游則是自己的客戶或加盟店。他們從總部進貨,再從門店加工成菜品后賣給顧客。從供應鏈的角度來說,總部的收益來源于“干線物流”,區域倉庫的收益來源于“支線物流”,而門店的收益則來源于“最后一公里”,這就將總部、區域、門店串聯成了供應鏈條,再通過門店的“到店業務”和“到家業務”連接消費者,完成最終消費,形成餐飲企業完整的上下游生態鏈。
04
數據在線
通過交易端實現顧客觸達,通過業務中臺實現業務運算和處理,通過生態完成上下游聯結,而在這些過程中,將產生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是企業的重要資產,卻甚少有企業能夠將他們充分利用起來,更多的依然是從財務層面做一些統計報表,這無異于一種巨大的資產浪費。
其實大多數餐飲企業并不是不愿意使用這些數據,而是不知道該怎么用這些數據。的確,這些數據并不是通過人們所熟知的“Excel似的”簡單公式就能變得有意義,更重要的是通過“數據模型”,讓這些散亂的數據形成對經營決策有價值的依據。
那么,什么是“數據模型”呢?數據模型類似一個框架,將你看不懂的散亂數據套入框架,即可按照框架輸出你能夠看得懂的數據結果。
例如,你手中有幾個G的營業數據,你沒有時間也不可能去看每一條交易的明細,但你希望能夠從中知道“在營業額最好的前五個區域中,哪三種菜品銷量是最高的”,這句話便是一個模型。當在系統中實現了這個模型后,你把手里的幾個G的營業數據導入到模型中,模型就可以立即告訴你想要的結果,這便是“數據在線”的意義所在。
對于數據模型來說,系統一定要實現“可定制化”和“易定制化”。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人們對于數據分析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所以無論系統預先設計了多少種模型,都是不夠用的。最重要的還是要讓用戶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模型,所以數據系統一定要具備模型自定義能力。另外,自定義模型往往要求用戶有一定的數據分析能力,通俗的來說就是用戶自己要“有想法兒”。但這對用戶來說,要求就比較高,所以,成熟的數據系統往往具備“敏捷建模”能力,盡可能降低對用戶的要求,讓用戶易于在系統中建模。
當餐飲企業實現了“數據在線”,才算是真正實現了從業務到數據的一體化閉環,達到了企業信息化的最大價值。
結 語
▼

精彩回顧
原創文章,作者:天財商龍智慧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60605.html